閱讀屋>祝福> 魯迅祝福題目的含義

魯迅祝福題目的含義

魯迅祝福題目的含義

  《祝福》是魯迅小說中較為成功的一部。小說主要敘述了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的祥林嫂走向人生覆滅的過程。從小說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而小說的悲劇性也正是體現了這個悲劇人物的人生價值所在以及悲劇結構藝術所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祝福題目的含義,歡迎閱讀。

  魯迅祝福題目的含義:

  首先,全文所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新年祈福之時,所以“祝福”點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再者,魯迅用“祝福”一詞是有其特定用意的,當時社會是極其黑暗、腐朽、殘酷的,但是廣大老百姓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包括祥林嫂在內,這“祝福”正是寫出了祥林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第三,“祝福”中也飽含辛辣與諷刺,體現了魯迅一貫的文風,祝福聲中,勞動人民卻在默默地忍受著苦難,而統治階級卻在醉生夢死,這是當時的社會現在,魯迅一下子就捅破了那層紙,讓事實真正顯露出來,達到喚醒民眾的目的;

  第四,這個“祝福”也是魯迅本人對中國未來的祝福,在魯迅思想當中,他對中國的未來沒有失去希望,他認為中國還是有希望的,他的這種樂觀主義對當時的“亡國論”者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號召全中國人民起來反抗是有積極作用的。

  【拓展延伸】

  一、魯迅小說中的悲劇觀念解讀

  我國的美學家都比較重視人生和悲劇之間的聯絡,其中王國維立足於人的生存,提出“人生之命運,固無異於悲劇”的結論;而朱光潛則認為,悲劇的表現是理想化的生活,是放在人為的框架中的生活。這兩位學者的悲劇理論實質上都屬於西方近代悲劇理論。而“現實人生, 主張正義”的悲劇觀是由魯迅先生所提出的,他認為悲劇是表現真實人性的舞臺,其主要關注的是人們生存境遇以及遭遇的悲劇性命運。從魯迅先生的角度看,處於當時社會的國民如同壓在大石頭底下的稻草一樣,活在麻木和愚昧中,你如果不去喚醒他們,他們就不知道反抗,只能在無聲無息中毀滅了自己。魯迅先生認為,只有透過對人生的不幸與痛苦的描寫,才能引導人們去思索找出不幸與痛苦的根本原因。與此同時,魯迅也接受過尼采的美學思想,並將尼采的超人變成當今社會的對抗者和叛逆者,所以,他筆下的小說人物以剖析國民性格及勾畫國民靈魂表現社會最底層最不引人注目的最平凡的那些人。比如《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祝福》中的祥林嫂、《藥》中的華老栓等,他們在故事當中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淚水與歡笑、苦難與悲傷,最終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二、《祝福》中的悲劇結構藝術探討

  在魯迅看來,造成以農民為主題的普通小人物和知識分子這兩類人悲劇的主要原因不僅是社會傳統的倫理道德,更是他們自己的妥協,最終成為魯迅先生諸多小說中的悲劇藝術結構“抗爭——妥協”。魯迅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位。下面就以她為例,詳細分析《祝福》悲劇結構的藝術特徵。

  (一)小說《祝福》中悲劇性因素的'解剖

  亞里士多德十分強調悲劇情節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他認為情節是基礎,也是悲劇的靈魂,只要把情節安排好,那麼就能達到悲劇的效果。《祝福》是魯迅作品小說集《彷徨》的開篇之作,主要是以第一人稱“我” 的敘事角度開展的,而在此小說中主要是以祥林嫂的悲劇人生展開敘述的。縱觀整篇小說可以發現,形成小說悲劇性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小說主人公祥林嫂的個人因素。作為小說中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悲劇主要還是由自身的性格而造成的,祥林嫂和中國當時的眾多傳統婦女一樣,有著質樸善良、吃苦耐勞、安分守己、頑強不屈的良好品格,但是在舊中國社會環境以及制度的影響下,也存在著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中愚昧、麻木等不良的一面。在小說中,她為了保持自己的貞潔觀,寧願撞破頭;為了贖罪,寧願不吃不喝也要攢錢對土地廟捐門檻,心甘情願地接受神鬼地獄的說辭。也正是這些因素,更加體現出她為了願望、追求而下定的決心,這種表現進一步反映了當時的封建社會、封建迷信以及封建禮教對她的影響,同時也構成小說悲劇的內因。第二,小說主人公祥林嫂所處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境是造成她悲劇的客觀原因,社會背景體現在時代的思想、制度、觀念、文化等等方面。小說中的魯鎮,是基於特定社會形態的文化和制度環境以及人們的思想認識所構建的生存空間,而小說中特定的倫理價值觀、人性力量的缺失、心理的麻木都是由人們受到封建觀念的毒害而造成的;另外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控制著生產資料,對祥林嫂等勞苦大眾進行壓迫,這些都是構成小說悲劇的重要體現。此外,如柳媽、中人衛老媽子、祥林嫂的婆婆、堂伯、趕她的夫家大伯等等,他們都是受到當時傳統封建禮教以及傳統迷信和地主階級、官僚階級毒害的人,但是這些人物卻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二)小說《祝福》中悲劇性矛盾的解剖

  在小說中,祥林嫂自身因素的矛盾以及她所生存環境的矛盾,都是小說中悲劇性矛盾的重要體現。而悲劇性因素在當今社會環境中不斷地變化,隨著雙方不停地對抗,最終將悲劇衝突逐漸推向高潮。小說中,祥林嫂的性格是直率任性且愚昧無知的;是嚮往未來且留戀人世的;是倔強出格且善良質樸的;信奉禮教而又蔑視神靈的……正是由於祥林嫂複雜且又矛盾的性格,更深層次地反映出當時的舊社會、舊封建體制下的矛盾衝突。在小說中,祥林嫂想要慢慢將封建社會對自己的毒害擺脫掉,但她逃脫婚姻時的自殘、為洗脫心靈的“捐門檻”以及拷問靈魂等一系列的事件又充分展現出其受封建禮教的擺佈。另外,與祥林嫂作為階級對立的魯四老爺與她之間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魯四老爺不僅從道德上鄙視祥林嫂,而且直接剝奪她祭祀的權利更是對其做人權利的否認。小說中祥林嫂的婆婆、柳媽等一行人,雖然都是當時社會的受害者,但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毒害,使得他們也成為相互對立的人,最終醞釀成祥林嫂的悲劇。

  (三)小說《祝福》中悲劇性衝突的解剖

  悲劇性衝突不僅是悲劇性矛盾在發展中的結果,同時也是悲劇性內涵的重要體現。縱觀《祝福》中的悲劇可以發現,主人公祥林嫂失去丈夫逃婚屬於小說中第一次出現的悲劇性衝突。由於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她婆婆掌管家裡的所有權力,受到封建宗族制度的影響,她獨斷專行地逼迫祥林嫂改嫁,這次悲劇性衝突主要是祥林嫂與外在社會環境之間的衝突。出乎意料的是,她用頑強的反抗獲得了衝突的主動權。不幸的是,她剛剛在魯四老爺家立住腳跟,她的婆婆就找了一群彪悍的人把她搶走,強迫她嫁給賀老六,這是悲劇性衝突的第二次。世事難料,祥林嫂第二次結婚後,沒過多久,又連著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然而這並不是小說中的真正的悲劇衝突,小說中真正的悲劇性衝突是祥林嫂又來到魯四老爺家,接連著魯四老爺對祥林嫂進行罪人般的待遇:剝奪祭祀權利、攢錢捐門檻等,這些事件將其一步一步地引領到悲劇性衝突的高潮,最終導致她的精神崩潰。這種局面不僅是祥林嫂自身精神境界的矛盾升級,也是祥林嫂與傳統舊社會以及封建體制矛盾衝突的極端體現。

  三、小說《祝福》中悲劇性結局的解說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完美的佈局應有單一的結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張的,應有雙重的結局。”“單一的結局”主要是由於悲劇的反價值法則決定的,任何悲劇都是迫害性因素在力量對比中壓倒了有價值的東西。而小說《祝福》的結局是主人公祥林嫂不幸離世,這無疑是非常慘痛的,由此引起人們的憐憫之情也是非常深切的,但是在小說中,祥林嫂的死並沒有喚起任何人對她的同情或者憐憫,甚至更可悲的是她成為一個“不祥之物”。而小說中作為敘事主體的“我”,最後也在結局中說道:“只覺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以這樣為結局,不僅是魯迅先生對祥林嫂命運悲劇的悖論性揭示,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從而使得小說結構更加完善,更加突出小說的悲劇性。

  小說《祝福》是揭露封建主義“吃人”本質的主體,是折射悲劇藝術的經典價值之作。在對小說進行解讀時,只有把握住小說的創作宗旨,才能深刻領悟到小說中悲劇人生和悲劇結構所暗示的歷史使命,才能真正解讀出魯迅小說中的悲劇內涵。

  【拓展】祝福簡介

  《祝福》是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它是魯迅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寫於1924年2月7日。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正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殘酷的現實不久就讓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高壓化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因此他在作品《祝福》裡,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祝福情節梳理

  《祝福》這篇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 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樸忠厚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了安穩日子。然而命運多舛,賀老六因傷寒病復發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白痴,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魯鎮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

  此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中控訴。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透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更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社會的這一現狀的無動於衷而不知所措。這篇小說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

【魯迅祝福題目的含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