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人事>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通用5篇)

  與人為善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是仁者個人內心世界一片廣闊的視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歡迎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篇1

  阿姆斯特朗在邁上月球時,因一句“我個人邁出了一小步,人類卻邁出了一大步”的善美之言而家喻戶曉。但一同登月的還有奧爾德林,雖然少有人知道,但同樣讓人敬佩。

  在慶祝登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位記者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你作為同行者,而成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卻是阿姆斯特朗,你是否感覺有點遺憾?”在眾人有點尷尬的注視下,奧爾德林風趣地回答道:“各位,千萬別忘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邁出太空窗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從別的星球上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歡愉的笑聲中,給了他最熱烈的'掌聲……奧爾德林用與人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們的不平和尷尬,同時也真誠地分享了朋友的快樂。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篇2

  宋代的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王旦為宰相主管中書省,寇準為副相主持樞密院。兩人性格相左,一個柔和,一個剛直,所以常有摩擦。一日,中書省有檔案送樞密院,不合詔書格式,寇準便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了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檔案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吏很高興地呈送王旦,認為報復的機會來了。王旦卻叫人送還樞密院。寇準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

  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績卓著的一代名相——寇準。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篇3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篇4

  元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孔子不僅自己如此,他的學生們也深受影響。

  有一次,顏回跟孔子到北方去遊玩農山,同子路、子貢辯論著各人的志願,顏回說:“我願意遇見一個賢明的君王,幫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親的教訓子女要有義方、做母親的要慈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做弟弟的要恭謹、做兒子的要孝順,並用禮樂去化導人民,叫百姓們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溝池,家裡的人沒有離散的愁恨,過了千百年也沒有戰爭的患難,這樣說來,那麼子路的勇敢,沒有地方可用了;子貢的口才,也沒有地方可施了。”

  孔子聽了他的一番話,很佩服地說:“顏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費錢財,不害百姓,不勞口舌,顏家的兒子具備了這幾種美德。”

  因此,孔子和他的學生終生倡導用禮法而非暴力治理國家。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 篇5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有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子,他懂醫術,經常給村裡的人瞧病。遇到特貧困的鄉親,他不收取費用,甚至免費送草藥。他被鄉親們稱為“活菩薩”。

  有一年,有一位拄著柺杖且無兒無女的老婦人,經常在這老頭子所住的村莊裡轉悠。這老頭子見其可憐,又因自己老伴去世多年,將其迎回家。這老頭子的兒女,從小在父母的教育下,心慈面善,視這老婦為親生母親對待。

  期間,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後來,這老頭子家,因兒子做生意虧本,導致生活都困難。鄉親們感其恩德,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其一家度過困難,迎來了美好的明日!

  這是一則與人為善福報的簡短故事。我們常常都說:幫助他人,不求回報。但是,慧悟要告訴各位師兄:你雖不求回報,但福報依舊存在。當自己遇到障礙的時候,福報自然會顯現,幫你清除障礙,度過困難!

【與人為善的名人事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