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布魯克林》觀後感

《布魯克林》觀後感

《布魯克林》觀後感精選

  我喜歡西爾莎羅南這個姑娘,本來是想在“姑娘”前面加一個小字,不過考慮到她比我還大一歲,於是只好作罷。羅南這個妹子有一種靈氣,雖然長相絕對不比超模也不比女神,可是彷彿天生自帶一種氣質,越看越喜歡。

  於是我也希望《布魯克林》是關於純愛,關於夢想與遠方的一部作品。

  偏生,它偏偏還有故土,還有差點得逞的ntr。

  關於故鄉,我以前大概無數次地講,說過,我希望的是“走到哪裡,哪裡便是故鄉”的情懷,多的自然是“心安即是歸處”的寫意隨性,也夾帶了點無可奈何順水漂流的私心。

  可是那也畢竟只是一個不懂離愁不敢愛戀的少年的純真腦洞,清新得如同山溝溝裡的晨露,可是山溝溝裡面也許雞糞多過水田,那個於我內心對於遠方的憧憬與期望,十有八九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白日做夢。

  從愛爾蘭,到紐約,同是英語國家,卻已有著如此天差地別之分歧,她捧著家書夜夜痛哭,我無法體味那種情感,因為自己早就下定不多動情感的誓言,可是那一股子伶仃我卻是仍能感同身受,彷彿我也是異鄉流浪客,彷彿我也是歸心似箭的遊子。

  可惜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許。

  關於愛情,她在最艱難的時刻遇到了一個義大利的男青年。

  我的第一印象絕對不是關於義大利的浪漫傳說,而是-竟然那麼矮。大概早已被世俗調教,於我而言,身高差就像是西服制作中合身的剪裁一樣重要,你可以不量身定做,但是商鋪裡面的貨終究不如量體裁衣的穿得舒坦。

  不過我關於身高的那麼一點傲慢與偏見與怨念,立馬就被他的可愛與她的青澀所征服。兩個人小心而大膽地試探著,就像是探出身體用觸角彼此交纏的蝸牛,雖然不是故鄉,但是仍可以緊握著手,篤定很多未知的路。

  沒有戀愛的我自然也理解不了這種感覺啊,但這是我喜歡的.,尤其是那句:

  “我可以請你看一場電影麼?”

  “兩場,如果你搞砸了第一場,那麼還有第二場。”

  我猜想每個人都會因這樣純淨而美麗的話語怦然心動,老夫的少女心猛然間就盤踞在腦海的一隅,告訴我,我也期待著麼一場愛戀。

  可惜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許。

  我是多麼希望那樣一場愛情能夠從始至終,不雜半點波瀾,當然那只是童話裡的痴人說夢,她畢竟還是掙扎了一番,差一點點,差一點點的,就忘卻了婚姻,忘卻了長島還沒建好的新居,忘記了漂洋過海的舟船,忘記了忠貞。

  我定是有一千一萬種理由為她開拓,反駁關於一個女人綠茶的言論,我可以說她掛念獨身年邁的老母,她無法忘懷熟悉的一切,她在故鄉也能足夠安定,足夠幸福,或是義大利的男孩兒太矮,對棒球太過執著,抑或僅僅是嫌棄一個不怎麼會寫字的水管工。

  我忽而意識到,那決非對愛情的抉擇。

  與留,分明是故鄉與夢的激昂交戰,分明是安逸與遠方的熾烈拼搏。

  我說,我喜歡那個義大利小夥子。

  我猜這一定是因為我的直男癌發作,非想著要一個婚約定下終身大事,也一定是我瞄向遠方的景願,畢竟遠方總有還未看過的風景,而背井離鄉又不會讓全村人都沒水喝。

  我也猜,我一定是被那個樂觀的義大利小夥子所感染,雖然我從始至終都沒記住他的名字。

  或許,或許,僅僅是我依舊信奉著那樣一種忠貞。

  忠貞於愛情,不,應該說忠貞於夢想。

  Home is home,though,home behind,dream ahead.

  長大後,故鄉便不止於土地,不止於親人,不止於回憶,它承載了太多,沉甸甸到我們揹負到每個他鄉都會回眸眺望。然而,故鄉也終有個止境,那盡頭便是一個物件,一枚符號,它僅是我們安眠的枕頭,用來傾訴的話筒,或者擦拭淚水的紙巾。明日,朝陽初升,我們推開門窗,傾瀉進屋裡的明亮,我們叫它無限的未來。

【《布魯克林》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