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中華養生文化

中華養生文化

中華養生文化

  清靜無為,順乎自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仁者壽、智者健、欲而不貪。

  中國養生文化的起源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朔到殷商時代。中國養生文化上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就應屬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史書對養生的記載已經十分的具體,《左轉》記載了秦國醫和為晉侯治病,指出晉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蠱。”的結果,已經注意到了房事起居與健康的關係。在先秦諸子學說中,影響最大莫過於儒、釋、道、沫(墨)四家,而在道行的問題上貢獻最大的又屬於儒、道倆家。戰國末年,諸子各家學說出現了相互交融的局面。產生於這一時期而被後世為“雜家”的《呂氏春秋》一書,在養生方面顯得更加成熟,養生理論也更加專業化。

  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辯》之《黃帝內經》的著成,標誌著中國醫學已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集先前養生理論之大成,併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論知識及依據。在整體觀、矛盾觀、陰陽學、五行學、經絡學、藏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方面,為中醫養生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中醫養生專家在理論和時間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總之,先秦時期是中國養生文化的起源,特別是諸子百家在養生領域中所作的各種大膽探索,更是為中國養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醫養生文化在其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思想原則,儒家人際關係的盡善盡美,道家及禪宗的取法自然,醫家的陰陽和諧及五行生剋之間的平衡,這些原則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背景。

  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正由疾病醫學轉向健康醫學。這一轉變也體現了中醫養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這就是國之瑰寶——中國傳統的中醫養生文化。此文化也正是沿用了老子(養生學的開創者)和孔子,倆者的養生思想:老子:“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動、靜”結合的思維方式,及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仁者健、智者壽、欲而不貪。”緊密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同時現代健康醫學也到了沿用這些思想的鼎盛時期。

  那麼御醫濟世堂養生論談包含了預防學、治療學、養生學三大內容。御醫濟世堂倡導:新世紀的醫學應以調理身心健康為主,以治療為輔;強調以“清靜無為,順乎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仁者壽、智者健、欲而不貪。”達到修心、養性、忘我為本,使心靈得到清靜,令身體完全放鬆,形成人與自然相順應,遵循“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從而挖掘自身的潛能,併科學地運用中醫的理論,為人類創造健康、清淨、自然、和諧的生活行為環境。

  萬物與生命,生生不息,順應它,尊重它,靜思它,這便是傳統醫道教給我們的虔誠。

【中華養生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