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通用6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1

  摘 要:本文主要透過飲食方面的對比來研究中美文化差異在人們生活中的具體表現。透過對飲食文化的瞭解,進而探究與飲食相關的歷史以及對中美國民思想觀念的區別。一方面,弘揚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另一方面瞭解美國甚至西方的思想觀念。在日益國際化的時代形勢下,開闊視野,促進與多國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飲食方面;國際化

  自古,中國人就講究“民以食為天“。其實飲食文化不僅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飲食,除了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從文化對比的角度,以歷史文化為主要背景,對中美文化差異進行重點介紹。

  一、中西飲食文化簡述

  1. 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具備以下三個主要的特點:

  色:中國菜講求顏色搭配,色澤誘人,給食客的視覺系統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則是菜餚烹飪後的香氣,噴香撲鼻是中國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們常說的口味,飯餐的味道要鹹淡適口,酸甜相宜。不過古話講“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據不同的地方特色,菜餚的口感也隨之改變。

  養:中國菜講究的是透過葷素搭配來均衡營養。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講究吃的飽,更要吃的好。菜不僅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飯菜養生是中國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 美國飲食文化

  冷:無論到美國哪個州或小鎮的餐廳或酒吧就餐,都會免費提供一杯白開水,特點是無論冬夏,水裡都會加冰快。這恐怕是剛到美國的中國人難以適應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處美國的北部小鎮,當室外溫度在零下20多度的時候,一杯含著冰塊的水放在桌上時,恐怕很多中國人都會單點上一杯熱水,而這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請求,在美國餐館裡的服務生眼中會顯得非常的奇特。

  生:眾所周知,美國人不僅愛生著吃菜,就連牛排都是愛吃帶血絲的。在美國,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組合成一份豐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國人吃飯,甜點簡直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正餐的結尾必備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為每頓飯畫下完美的句號。如果時間不夠或實在沒有準備甜點,哪怕是從便利店買來一包迷你奧利奧,美國人都不會錯過甜點的誘惑。

  除此之外,美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烹飪工藝不同。中國料理常用炒鍋和旺火爐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賴於烤箱並且少油。區別與中國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燻,h,扒是使其風味獨特的重要原因。

  2.調味獨特。美國西餐調味用品種類與中餐大相徑庭。例如中餐燉肉用的肉桂,在西餐裡卻常用來烘焙甜點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國人當做水果的蘋果和檸檬,卻在h飯,烤肉時作為調味料重點使用。

  二、中美飲食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淵源

  1.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種玉米小麥,畜養牲畜。在飲食上主要體現在飲食結構上,中餐主要是由兩方面共同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糧食作物,副食為肉,蛋類和蔬菜,其中蔬菜又佔據著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頓飯,主副與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類的組合處處體現出融合統一的民族追求。

  2.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的源頭應該成為歐洲文化,它的源頭來自地中海地區,由於天然生活資料的稀缺,人們必須透過探索自然來尋求生存,這就導致了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的肉類佔據了主要的地位,由於不發展農耕業,自然糧食的產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對此的需求就隨之減少。一個土豆就可以是他們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這種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一樣,西方人更多是講求的是個人本位論,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飲食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絕不會隨著牛排一起製作。甚至在用餐順序上都會彼此單一分開,開胃菜,主菜,甜點,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美國人的飲食觀念更趨向理性化,不過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單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數的蔬菜採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麥片,開水沖泡的燕麥加上一點葡萄乾,堅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營養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國,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對上。廚師長會把對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與擺放上,配料的新鮮與顏色的搭配上,裝飾盤子食物的藝術性上,而不會過多的關注食物的味道的組合和創新上。例如,在烹飪上廚師長是絕對不會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為了菜餚顏色的美觀,也是在裝盤的時候進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黃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魚搭配明豔紅的小番茄。各個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確,絕不混合。

  在中國,又是完全一副不同的景象了。中國人“愛”吃,“能”吃,“講究”吃,更“重視”吃。自古中國人就研究“吃”,也許是因為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吧?中國的職業結構決定了大多數人口的職業是農民,由於天天和農作物,牲畜打交道,自然對食物有種割捨不了的情感。

  飲食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不僅能滿足我們生存的基本要求,更能從中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淵源。不同的地域特徵,人文氣息造就了不同的飲食理念。透過對不同國家飲食文化的瞭解可以增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為各國間友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2

  一、中美飲食文化特點

  1.中國飲食文化特點。中國飲食文化由於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它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首先,它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的區域形成了不同的飲食體系。最著名的是中國的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徽。其次,它有著季節性。此外,它還具有藥食結合的特點。中國人常常透過食療的方法去預防和治療疾病。最後中國的飲食還強調了審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蘿蔔等雕刻出花朵、鳥等各種造型去修飾裝點飯菜。總之,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

  2.美國飲食文化特點。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它透過來自不同移民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別的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相比,美國飲食文化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更多地注重營養的搭配,而並不注重味覺的享受。例如美國人為了避免對食物的營養成分造成破壞,他們寧願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願意吃被加工過的食物。

  二、中美飲食文化差異

  1.飲食觀念差異。中國人秉承著“泛食主義”,即他們認為吃不僅是為了保持健康也是為了追求美好的味覺享受。在許多情況下,中國人喜歡把許多事情與吃聯絡起來。例如見面打招呼常常問:“吃了嗎”?結婚、晉升、搬家、過都會請吃飯。在中國人看來“吃”是表達喜怒哀樂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種主要方式,超過十種以上的刀工都體現了中國人追求美的飲食觀。除了以上兩種飲食觀,在中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也體現在飲食文化中,例如一盤菜上桌後,中國人會集體分享它。用餐結束後也會爭搶著去付錢。

  美國人認為吃只是為了維持生命。因此他們有著理性的飲食觀,即營養才是衡量飲食的標準,而不是飯菜是否美觀。因此他們的很多菜不論怎麼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種加工方法,例如牛肉。這雖然死板,但是考慮到了營養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此外,個人主義是美國的主要價值觀,它也體現在飲食文化上。在飯桌上,每個都會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體分一盤菜。餐後也常常採用AA制的方法付錢。

  2.飲食內容差異。中國人主要以素食為主,因為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是中國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飯和麵食是他們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見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慶祝節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的家庭才會出現。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飲食結構也在慢慢地變化。除了素食外,中國人也喜歡熟食和熱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對於一日三餐,中國人認為午飯最重要,因此午飯在一日三餐中最為豐盛。而對於晚飯他們則認為吃不吃都好。

  在美國人看來,素食僅僅可以填飽肚子,而真正有營養價值的是肉類。因此飲食結構以肉為主,許多菜的食材都來源於牛、羊、雞、魚等。幾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飲食內容十分單一。但是他們不喜歡吃動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頭、腳、肝臟等。

  3.赴宴禮儀差異。

  (1)赴宴時間。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宴請,中國人習慣於在晚於邀請時間的半小時內到達。主人並不視這為不禮貌,他們早有心理準備。因此這段時間內,他們會安排一些活動去消遣時間,增進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國,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必須準時到達。遲到被視為極其不禮貌的行為。特別是正式的宴會。客人應該準時或者不超過規定時間的十分鐘內到達。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並說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國人喜歡用圓桌進餐。年長和尊貴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應該面朝門並且挨著上座的人。然而,曾經的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因此在過去的傳統的中,進餐時婦女不可以上桌,儘管有位置她們也必須坐在最不顯眼的地方。但現在社會開放了,女人們的地位大大提升,她們不僅要出席而且會優先上座。

  在美國,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兩邊,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邊。當沒有貴客時候,女人和老人優先。就餐前,男人應該主動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會上,客人們可以隨意在地上走動、碰杯,座位也可以隨意選擇便於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國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與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時需要注意不能將它插在米飯或者麵食中,因為這類似於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盤子、牙籤也是常見的餐具。碗用來盛放主食。盤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盤子是用來放主菜,每個人還會有個小碟子,可以用來讓人們放從大盤子中夾來的菜。

  然而,美國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這與他們肉食性的飲食結構有關。在開飯前,刀叉應該按照左叉右刀的順序擺放在盤子兩側。進餐時,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進餐過程中想要停下來,應該刀叉交叉擺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湯匙和甜匙還有各種各樣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結語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飲食,他們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社會根基。透過分析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可以發現問題並取長補短。現在,中國的飲食越來越強調食物的營養搭配和烹調的合理。而美國的飲食也越來越注重對色香味的追求。隨著中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兩國的飲文化將產生新的特點並出現新的改變。但是每個人始終都應該有著辯證的觀點去理解文化、吸收精華,使兩國的飲食文化更好地發展和傳播。

  參考文獻:

  [1]陳芬森.西方飲食在中國[M].北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9.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3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美國在各個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許多新鮮事物湧入國內。在中美兩國迥異的文化方面,飲食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中美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研究中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加深對中美兩國飲食文化的瞭解,深入瞭解雙方的飲食文化特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且透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可分析中美兩國人民的性格特點以及價值觀。另外,透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研究可以加深兩國人民對雙方飲食文化的瞭解,避免在餐桌上出現不必要的失誤,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關鍵詞

  飲食文化;差異;飲食觀念;飲食物件;餐桌禮儀

  每個國家有它自己特殊的文化,並且每種文化有它自己的表達方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美兩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涉及到了許多新話題。比如飲食文化,它已經成為了20世紀最受歡迎的話題之一。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關注飲食文化,瞭解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有利於雙方的相互瞭解,也有利於推進雙方交流的發展。

  1、飲食觀念的不同

  中國的飲食觀念的不同於美國的飲食觀念,和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獨特的魅力。中國人注重食物的味道,相反,美國人注重食物的營養。

  1.1中國人注重味道

  中國的飲食文化,人們更注重顏色,香氣,食物的口味和形狀,但味道是膳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說,在追求中國飲食口味的過程中可能會毀壞食物的營養,但人們認為這不是很重要的。此外,人們相信食物的最高標準是它的味道,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在於食物味道。中國人注重口味。中國人喜歡吃鹹的食物,尤其是北方人。在中國有許多鹹的食物,菜是鹹的,零食是鹹的,等等。中國人習慣吃鹹的食物。吃太多的鹽對人的健康有害,但是很多人並不關心這個問題。淺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探究文/郭淑麗1胡亞輝1姜思瑾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美國在各個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許多新鮮事物湧入國內。在中美兩國迥異的文化方面,飲食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中美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研究中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加深對中美兩國飲食文化的瞭解,深入瞭解雙方的飲食文化特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且透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可分析中美兩國人民的性格特點以及價值觀。另外,透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研究可以加深兩國人民對雙方飲食文化的瞭解,避免在餐桌上出現不必要的失誤,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果。摘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首先,鹽是最普遍的調味品,這是很常見的,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所以他們喜歡在菜裡用鹽。其次,鹹的食物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我們都知道,有些人不吃含糖的食物,有些人不喜歡吃辛辣的食物,但是大多數人喜歡吃鹹的食物,很容易接受。第三,鹹的食物是最普遍的食品,人們更注重食物的味道。

  1.2美國人關注營養

  在美國的飲食文化中,人們更加註重食品的營養,但顏色,香氣,味道,形狀不是很重要。他們用現實的態度將飲食作為一種科學,他們追求的是營養而不是味道。換句話說,評價美國食物的最重要的標準是營養。美國人認為,食物只是為了生存,營養食品的最重要的部分,為了人們必須吸收營養。所以人們追求營養,要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關心的只有一件事,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作為美國人,飲食要營養,營養是食物最重要的東西。美國人用嚴謹的態度對待食物,他們把飲食作為一種科學的生活方式。另外,美國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因為他們關注自己的健康。清淡食品對健康有好處,因為清淡的食物容易促進新陳代謝。美國人也更加註重食品的營養。

  2、飲食物件的不同

  中國人的口味是不同於美國人的口味,所以在中國人的主要食物是不同於美國人的主要食物。中國人的飲品也是不同於美國人的飲品。

  2.1中國的麵食和茶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起源於農耕文化,它決定了中國的飲食結構。所以麵食是主要飲食物件。由於廣闊的土地領域,卓越的技術和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有利於糧食作物大量生產。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主食是以小麥和水稻,小麥和大米是麵食的原材料,麵食是人們生活的基礎。為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很多種麵食被創造出來。例如,有面條,饅頭,油條等。為了生存,人們吃各種麵食。此外,中國人喜歡以素食為主的飲食,他們喜歡吃蔬菜。在人們的飲食中,麵食是第一位,第二位蔬菜,肉是第三位。所以麵食是主要飲食物件。茶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喜歡喝的茶。茶在中國很常見,人們注重茶的味道。有很多種類的茶。例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等。人們喜歡喝茶,它已經成為一種社交的方式。例如,人們在吃飯時,他們經常在飯前喝茶。茶是中國人聚會上的第一件事,人們經常用茶招待客人。偉大的茶文化是中國的魅力。

  2.2美國的肉食與咖啡文化

  美國飲食文化的主要來源於畜牧文化,這決定了美國的飲食文化。肉是主要的飲食物件。肉在美國飲食中佔有很高的比例。因為美國的氣候不適合農業,並且動物養殖的技術很高,更重要的是,廣闊的領域為動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所以美國人喜歡動物。美國有很多種類的動物並且肉類產量大。例如,牛肉,雞肉,羊肉等。很明顯,美國風格的食品中,肉是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此外,蔬菜的比例近年來有所增加,但人們飲食中肉類的比例一直高於蔬菜。所以肉是美國的主要飲食物件。在飲品方面,美國人喜歡喝咖啡,咖啡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喜歡每天早晨喝咖啡,飯後他們也喜歡喝咖啡。這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飲品。有許多種類的咖啡。例如,義大利濃咖啡,摩卡咖啡,卡布奇諾,拿鐵,亞美利加娜等等。咖啡在美國的飲食文化有重要作用。很明顯,兩個國家在飲品方面也有它各自的魅力。中國人喜歡喝茶,美國人喜歡喝咖啡。

  3、餐桌禮儀的不同

  3.1座位安排的不同

  美國和中國聚餐的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座位安排是其中一方面。在客人到達晚會之前,主人要完美的安排好座位,中國的座位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有左上的傳統觀念,左邊的座位高於右邊,那麼老人和尊貴的客人,應安排在靠近主人左側的座椅上。座位的安排體現了主人對客人的尊重。在古代,女人沒有權利出現在聚會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想法已經改變了。新思想既繼承傳統,又吸收了國外的一些想法。面對門的座位是上座,而其他人應該按順序坐。現在,人們認為右邊的地位更高,右邊的座位高於左邊的,老人或尊貴的客人應安排在右座,主人應該坐在挨著客人的旁邊的位子上,現在,婦女有權利出現在聚會上。在聚會上,可能不只有一個桌子,但主人應該坐在主桌。在美國,對於座位的安排有一些先進的觀念。首先,有女士第一的傳統觀念,在社會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座位安排的第一個重要觀點。二是右邊的地位高於左邊。第三是面對門的座位是上座。第四,夫妻通常是不在一起的,是分開座的,它是美國人的一種習慣。美國的座位安排比較先進。可見,座位的安排是表示人們地位和關係的一種形式。

  3.2餐具的不同

  中國的餐具和美國不同,每個國家有它的魅力。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各種餐具可以出現在桌子上,例如,筷子,湯匙,碗,杯,碟等,但毫無疑問的是,筷子,勺子和碗在桌子上的主要餐具,筷子是具有中國風格的餐具,是最具代表性的餐具,筷子的使用非常特殊。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中國餐具有一具多用的功能。例如,人們不僅可以用筷子吃麵條,還可以吃肉。在美國我們都知道,有很多餐具在餐桌上出現,例如,刀,叉,勺,杯,碟等。但毫無疑問,刀子,叉子和勺子是主要的餐具。更重要的是,刀和叉是美國風格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各種餐具都服務於人們的膳食。在美國的不同種類的餐具可以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茶杯的功能是和咖啡杯一樣。此外,人們更注重餐具的使用,因為不同型別的餐具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各種餐具必須正確使用。飲食文化不同的形成有著習慣、歷史、文化、地理、氣候等諸多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今,有許多種美國食物被介紹到中國,也有許多中國食物已被引入美國。中國的飲食變得相似於美國,例如,中國人喜歡吃肯德基,在美國,許多人也喜歡吃肯德基。中國人喜歡喝茶,而現在,許多美國人也開始喝茶。因此,兩種文化的融合已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兩種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4

  中國人對於飲食的要求很高,但並不在營養方面,大部都在口味、形式上,對於口味的追求表現出中國人的調和思維,而烹飪也追求這種調和之美。此外,在文化禮節上,中國人把飲食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比如日常生活中朋友好久不見,為了表示對其尊敬要一起吃飯,為了促成與客戶的合作,要一起吃飯,逢年過節大家團圓,還要一起吃飯;總之,飲食以成為一種禮節性的需要,不再僅僅是果腹充飢的功能。相對於中國對口味注重的飲食觀,西方人則比較注重營養的搭配,強調飲食的營養,對於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等方面的要示較高。西方人在進行烹飪時,他們會將營養的追求放在首位,仔細的研究食物中有沒有副作用、營養失衡等,並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總而言之,在西方人的飲食思維裡,吃飯不簡簡單單地是為了填補肚子,也不是為了享受美味,而是自己生存與健康的保證。從此可以看出,在飲食觀念上,中國強調口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食物的營養搭配,西方人則較為注重食物的健康分配,注重營養均衡。

  一、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這樣的飲食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特別是在中秋節、春節等節日裡,全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到一塊兒過節,家裡的老人或者是擅長烹飪的人會做一大桌子的菜,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並祝福、拜年等等,講究的是一種和睦、團圓的氣氛。通常中國人在進行聚會時,不會給每個人定食定量,而是會準備很多的飯菜,至於吃多吃少,並沒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裡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並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沒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著自己的餐盤隨意走動。西方人的這種用餐方式體現了他們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人空間,講究個體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著不足,人們在吃飯時不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國人共樂的情調。

  二、飲食禮儀的差異

  很多人說,中國的餐桌,可以談成合作、可以求婚、還可以聯絡感情,總之中國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決。因而,餐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的地方,更是一種交際方式,在用餐這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中,禮儀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講,中國人在進餐時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內部的吃飯,其餘場合里人們進餐時都十分重視尊卑、長幼。在集體進餐時,人們一般都會等客來齊了才會入席,而座位則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對著門口的位置為最高,其次以東為尊,而請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門口的位置。宣佈開始入席時,會先叫一些位高權重、重要的人先開始,隨後主人才會開始。但在西方,飲食禮儀則與中國存在著很多不同。西方進餐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紳士風度,男性要對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與女性一起參加宴會時,面對門口的最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則座在女主人的對面,即門口的位置,顯示出對女性的尊敬。而在具體的進餐時,男士要起身先為女士拉開椅子,讓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時,男性並不能先進餐,必須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開始進餐後,男士才開始進餐。在進餐結束時,女主人離席之後,男性才能離席,而男士仍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紳士風度。

  三、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穀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國家的七倍,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種。中國人之所以將植物作為主菜,這與佛教對國家的影響有很大關係。唐朝以後,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佛教認為,動物是僅次於人的一種生靈,人們不可以將其殺死,也不能把他們的肉用來烹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中國就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內容。因此,有人將中國人的性格稱之為植物性格。中國人在進食時喜歡將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熱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裡,菜如果涼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熱吃,菜的味道才真正發揮出來。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並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在烹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營養的均衡,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考慮的因素。由於西方人食物中的動物類居多,因而他們也被稱為是有動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歡熱食,他們喜歡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盤等,一直是西方大從所愛;他們在吃蔬菜時,也喜歡生食,如生菜、黃瓜等,並不將它們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在中國,烹飪是十分講究的一門藝術。中國的烹飪方法是五花八門的,如煎、炒、爆、炸、溜、燜、蒸、煮、燉、烤、燴等,都是廚師們對食材進行改造的方式,在進行烹飪時,中國人講究口味與形式的統一,做出的食物更加講究色、香、味俱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烹飪。中餐的工藝十分複雜,一道菜品,往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可能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也可能更久,這一道道工序下來,原本食材的模樣已經不見,變成了菜桌了各式各樣的精美菜品。由於烹飪過程的複雜性,同一道菜品,經不同的人做,由於火候、佐料與方法不同,味道也會有所不同。人們在烹飪過程中,單純的吃飯的目的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相反樂趣與形式的追求,則更加深厚。但是在西方,人們在進行烹飪時並非如此。西方人認為一位好的烹飪師,是能夠將食物的營養搭配到最好,在烹調的過程中應完全按照科學的要求去做,因而西方菜品具有規範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每一道菜品裡調料的分量、時間的精確都是其重要的考核項。在烹飪方法上,西方人大體只有四種方式:煎、烤、燜、炸。這是因為,西方人注重營養的保護,他們認為過多的烹飪工序會破壞食物的營養。綜上所述,中西方飲食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飲食方式、用餐禮儀、飲食內容、烹飪方法等幾個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是由於中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下,充分認識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是十分重要的,對於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文化,我們應加以吸收,以此來彌補我國飲食文化的不足,以此達到科學飲食、健康飲食與美味飲食相結合的目的。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5

  摘 要: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瞭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烹飪的差異等方面入手, 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了比較,目的在於明確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消除界限,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形式和禮儀 觀念 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後世。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於基督教影響深遠,人們將基督教文化中對聖母的虔誠和尊敬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會風尚。法國人賽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一書中提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於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物件,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故而,在西方宴會中,人們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安排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將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以此安排具體座位。男女同時赴宴,男士需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由男主人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後進入。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嚐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於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徵,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執行,只要吃了以後能保持身體健康,抵禦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並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佔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於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於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採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範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範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範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範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新增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於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餚,由於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於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瞭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6

  摘要:

  本文透過闡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分析中西餐飲文化在在哲學體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讓更多的人透過飲食瞭解飲食背後的文化。

  關鍵詞:

  中西文化;飲食文化;差異比較

  提到飲食文化,人們總是會不約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錯,飲食的確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後,飲食就不僅僅是“吃”這麼簡單了,它包括飲食文化的整體,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範圍之內。

  一、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飲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為食器,並且規定顯明,不同規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場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中國人的餐桌上卻不如西方人那麼複雜,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雙筷子,但它在飲食文化中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們的烹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戶的攪拌器,打個雞蛋,衝個飲料,無疑都需要筷子的幫忙。與西方如此嚴謹的規範相比,中國的筷子的確隨意得多。受科學導向的影響,西方烹飪的全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每道菜餚每次烹飪的過程、方法幾乎完全一致,並且其所用的調料會精確到克,烹飪時間會精確到秒。西方人對食物的選材極具規範,他們多以葷食為主,烹飪時往往以一整塊肉或是一整隻的禽類為主要食物,並且不吃內臟,認為內臟是棄料;對於蔬菜的選擇上也比較單一,而且在飲食中以蔬菜為裝點輔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飲食中蔬菜多為裝飾工具。相較於西方人而言,中國人在食物的選擇與烹飪方式上就要隨意得多。在中國廚師的手上也能變成一道味美的佳餚,這樣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豬腰、糟豬肚、韭菜炒豬肝,等等。說到烹飪方式,更是層出不窮。不同於西方人的“精確到克”、“精確到秒”,中國人歷來都是“隨心所欲”,強調憑經驗對結果進行把握。中國人喜素食,蔬菜的種類遠多過於西方,這樣,食材的相互搭配就變化多端,就以炒豬肝為例,可以是大蔥炒豬肝,也可以是青椒炒豬肝,更可以是韭菜炒豬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風味。西方人的飲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他們提倡吃生食,他們認為高溫烹調會破壞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儲存食物的天然屬性和原汁原味,那麼他們所追求的營養價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中國飲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一要義,因此,中國人會藉助一切技術手段、烹飪方式、調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變得鮮美無比,在中國,炒、煮、燉、燴、燒、烤、蒸、煎、炸、燜、熘等都是十分常見的熟食性烹調技術。

  二、差異背後的文化根源

  (一)哲學體系:形而上學與適度原則

  西方哲學體系以形而上學為主要特點,也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麼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於事物外部。反映到飲食文化就是所聞即所見,無論是選單還是對食物的裝點、擺盤,都是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呈現給人看,追求真實性,沒有華麗的點綴,只體現食物的本源屬性,這點與西方人的處事原則不謀而合,這樣的哲學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視“營養價值”為飲食的第一要義的觀念,不在乎飲食的藝術性、創造性,目標性明確,即食物就是用來補充人對於營養需求的工具。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學那樣追求事物的客觀性、真實性,強調所聞即所見,而是凡是講求分寸、講求整體配合、講求一個“度”。反映在飲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國人將“美味”作為飲食的第一要義。在烹飪上,中國人講究整體融合,沒有西方人的精確,講究的是憑經驗將一道菜的各個部分相協調進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餚。其中的經驗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個師傅,每次做可能也會做出不同的味道,憑藉經驗對菜餚進行整體的把握,追求烹飪技術的隨意性與藝術性,這便是中國人的傳統哲學觀念———模糊而完美。

  (二)價值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西方人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個人目標高於對群體的忠誠。也就是說每一個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即可,不需要服從其他任何一個集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群體,但這樣的選擇並不是永久的,可以隨時因為自己需求的改變而重新進行選擇。如改變祈禱的教堂,更換僱主,等等。反映在飲食文化中最顯著的就是西方人實行分餐制。與之相對的,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不喜歡爭強好勝,社會風氣往往封殺過於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於眾,人必非之”。在飲食文化中,這樣的集體主義觀念的確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宴席多喜用圓桌,從形式上體現了團結、禮貌、共享的氛圍。美味佳餚擺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這樣的宴會氣氛下,飲食已經不是宴會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會的中心。與西方人直截了當的交際方式不同,中國人的飲食目的依仗於一大群人的情感觸碰、交流和共鳴。

  (三)思維方式:個性與整體

  西方人注重個性的發展,強調在集體中個性的最大限度發揮。他們追求差異性,凡事求異,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強調天下萬物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間沒有聯絡,認為個性與個體的獨立自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對事物的看法與考慮往往從個性出發,西方人將獨特的個性發展放置於一切行為活動的大前提之下。這無疑體現在了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涇渭分明的擺盤和裝點,雖同在一個盤子中,確是個性突出的各自為政,沒有任何調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個性鮮明,味道明確,不會相互影響、相互混合。在烹飪上,同一個盤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開進行加工的,不會將它們放在一起烹煮,處處彰顯西方人對於個體與個性的尊重和重視。中國人注重整體的發展,強調圓滿、整合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不喜歡過於鮮明的個性張揚,反映在烹飪上更顯見,無論是什麼樣的食材全部倒入鍋中,再配以各種佐料進行烹調,即使原本個性鮮明,味道獨特的食材在這樣的磨合之下不會再顯得如此鋒芒。因此,中國菜嚐起來滋味豐富,層次感強烈。再回過頭看每一道菜,紅不是那樣鮮豔的紅,綠也不是那樣扎眼的綠,而是一種經過調和以後產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

  在西方,流水線上的重複作業,實行計件工資制,生活節奏急促,人們有意無意地受到機械的兩分法影響,將遊戲與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這樣的生活方式十分單調、刻板,機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響到了西方人對飲食的需求,導致飲食本身的單一性和簡單性。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的隨意性在這裡體現無遺,不喜歡單純的、機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種經驗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歡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歡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國的飲食烹飪一樣,存在不穩定性,這樣的不穩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穩定,又指工作結果的不穩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讓它嚐起來不那麼鹹,南方人可能會選擇放糖沖淡鹹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風味,就是用糖的甜與醋的酸中和醬油的鹹味;而北方人則可能會把這道菜加水烹製食材,讓食材變淡的同時改變了菜的性質,可能從一道炒菜變成了一道靚湯,因為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這樣並不穩定的經驗性的改變方式,使原來單純的一道菜變成了現在的三道菜而非兩道菜,其中創造性與藝術性油然而生。

  三、當前的餐飲文化發展與中西文化之間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飲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涇渭分明瞭,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處處彰顯中國風,這是一種新型的飲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飲食文化隊伍將會越來越壯大,人們也可以通過了解飲食文化了解這個世界。

【趣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