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國小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透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定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3、為什麼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定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透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後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麼?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定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透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後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後填寫算式,最後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

【國小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