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盤點立春習俗和飲食養生

盤點立春習俗和飲食養生

盤點立春習俗和飲食養生

  立春是新一年的第一個節氣,2017年立春始於今日,為農曆正月初七。這一天正逢“人日”,即中國古代神話中女媧造人的日子,可謂喜上加喜。立春和人日各地都有不同習俗,如咬春、吃七寶羹等。中醫專家指出,這一節氣的養生,要注意開始養陽氣。

  導語:立春是新一年的第一個節氣,2017年立春始於今日,為農曆正月初七。這一天正逢“人日”,即中國古代神話中女媧造人的日子,可謂喜上加喜。對於立春,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和人日各地都有不同習俗,如咬春、吃七寶羹等。中醫專家指出,這一節氣的養生,要注意開始養陽氣。

  3日立春,上一次發生在1897年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通常2月4日是立春的正日子,但是今年的立春卻是2月3日。有報道稱,3日立春很罕見,“上一次發生在1897年,距今120年,而再下一次則發生在2021年。”

  北京古觀象臺的王玉民博士表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太陽年長短的不均勻,造成節氣時間的微小變化。同一個節氣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滯後五六個小時,遇到閏年則提前24小時。“同一個節氣在平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滯後1天,在閏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提前1天。”因此,就會出現2月3日、2月4日和2月5日三個“立春日”。

  “今年中國的立春準確時間落在北京時間2月3日23時34分,經度在東邊的日本就要仍在2月4日迎接立春了。”王玉民介紹。

  19年7次的“雙春年”

  “雞年是雙春年不宜婚娶!”這樣的“老話兒”又在新年到來之際,如影隨形地傳播了起來。王玉民指出,“雙立春”和“無春年”都是農曆年“置閏”,導致年長伸縮造成的。

  王玉民介紹,我國的歷法是陰陽合曆。正常的農曆年要比公曆年短10天到11天,為平衡陰曆、陽曆之間的時差,傳統曆法用增設閏月的辦法,設定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則。於是,就出現了某些年份一年有13個月的情形。這個雞年就是這麼一個被安排了“閏六月”的“加長版”農曆年。

  立春是每年公曆2月4日左右,而春節則固定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立春之間隔著一個公曆年的長度,因此“加長”的年份就在一頭一尾“橫跨”兩個立春節氣了。

  王玉民指出,按此置閏方法,19年中就會有7個“兩頭春”佔用前一年或後一年的立春,則又會相應出現7個“無春年”。這麼算來,2000年至2017年18年間有7年是“無春年”、7年“兩頭春”,只有4年是“單立春”的。

  生肖還應以春節為依據

  今年1月28日春節,2月3日立春。農曆初一在立春之前,這中間的有些新爸爸新媽媽疑惑了:既然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那在春節之後、立春之前出生的寶寶,是“猴寶寶”還是“雞寶寶”呢?

  王玉民告訴記者,生肖究竟是從立春開始算,還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算,過去在民間以及民俗學專家中存在過爭議。以立春為生肖計算的依據,多存在於舊年的黃曆、傳統的命理學和占卜學等舊俗、傳統中。

  不過,現在依照人們普遍的習慣,生肖都是從春節開始算起。春節,是傳統上為生活計時而設定的,是農曆新年的.開始,表示兩年之間的交界。因此,計算生辰屬相應以農曆大年為界線。

  瞭解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二候蜇蟲始振: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

  三候魚陟負冰: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瞭解立春習俗

  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活動已有3000多年曆史。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

  踏春: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咬春:立春時主要是吃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鞭春牛:鞭春牛,又稱鞭土牛。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據說灑在自家田裡,就是豐收吉兆。

  貼宜春字畫: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佩燕子: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

  戴春雞: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立春養生需注意?

  立春節氣到來,預示要進入春季了,初春養生應以養肝護陽為主,要注意些什麼呢?

  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春捂秋凍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到來,天氣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此時人體隨著春季的到來也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不宜過早減少棉衣物,年老體弱者換裝尤應謹慎,不可驟減。

  飲食忌酸辣

  立春後的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立春後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宜做"微運動"

  隨著氣溫回升,立春後人們要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迴圈,有利氣血執行。不過由於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等,活動關節,舒展形體,有益健康。由於氣候仍然乾燥,運動時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立春養陽有三大“法寶”

  與上一節氣大寒相比,立春期間的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拉開。

  其一,春天是陽氣生髮的季節,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以防春寒損傷初生的陽氣。應按照《老老恆言》中建議的“下厚上薄”法則穿衣。書上說,“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下體穿厚衣可以保暖,上體略減衣,以保證陽氣的正常生髮。所以“下厚上薄”是養陽的方法之一。

  其二,朝梳頭晚沐足,日間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以養陽氣。春天早上梳頭、晚上用淡鹽水泡腳,能促進人體氣血執行,保健防病。

  其三,適當增加甘味食補,以調脾胃之健運。甘味之品在傳統醫學古籍中記載有很多,如粳米,牛肉,大棗,蓮子等。

  原標題:今天迎來百年一遇“早到”立春 乍暖還寒注意養生

【盤點立春習俗和飲食養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