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

  在歷史上有哪些最終以失敗告終的著名故事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東晉時期祖逖北伐

  當時東晉政權剛剛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們為了恢復家園進行北伐。人物首推祖逖,當時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經過4年多的'苦戰,祖逖率領的北伐軍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揮兵南向。太興四年(321),正當祖逖抓緊積穀練兵,準備進軍河北時,東晉朝廷派戴淵都督北方六州諸軍事指揮逖軍,並扼制逖軍後路。同時東晉統治者內部鬥爭非常激烈。這些情形,使滿腔熱忱的祖逖憂憤成疾,病死軍中。北伐功虧一簣,北方領土為後趙石勒所得。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東晉時期桓溫北伐

  祖逖北伐失敗後,東晉權臣桓溫為了建功立業、樹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信也進行了北伐。永和三年(347年),他率軍入蜀,滅了氐人李氏的漢國,聲威大振。後來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永和十年(354年),他親率步騎四萬餘人,連破氐族苻健軍,直抵霸上(今陝西長安東)。當地居民“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又建議自西晉末年南遷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鄉。但上自皇帝下至達官貴人,均安於江南一隅,不願北還。桓溫的建議未被採納。後來桓溫返回江南,洛陽和其他已恢復的土地又相繼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人大敗前燕軍,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晉軍遭到前燕名將慕容垂騎兵的追擊,死傷三萬人。最後導致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東晉時期劉裕北伐

  東晉末年,北府將領劉裕控制朝政。佔據山東地區的鮮卑慕容氏南燕政權,此時便乘東晉衰亂之際屢次侵擾東晉邊境。義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劉裕興兵北伐。四月,率水軍從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峴(今山東沂水北穆陵關),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收復青、兗兩州,追獲慕容超,斬首建康。九年(413年),西攻譙縱,收復巴蜀。十二年(416年)後秦主姚興病卒,子姚泓繼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劉裕乘機率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後秦,進攻關洛。途經黃河,擊敗北魏軍。翌年進克洛陽,至潼關,命大將王鎮惡直趨長安,姚泓投降,後秦亡。晉軍收復長安,在少數民族統治下達百年的漢族百姓紛紛響應。這時留在朝廷坐鎮的尚書左僕射劉穆之病故,劉裕怕政權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劉義真鎮長安,王修、王鎮惡等率兵萬餘輔佐,自己倉促返回建康。長安留守軍內訌,夏主赫連勃勃乘機奪取關中。劉義真雖被迫撤出長安,但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劉裕在朝廷中聲望也達到極點,進而實現禪代。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北伐

  劉宋先後於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兩度大舉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軍趁春夏雨季北進,並迅速攻佔沿黃河一線的重鎮,然後沿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戰領河南後還設立了河南四鎮:洛陽、虎牢、滑臺、碻磝;但是等到秋高馬肥的時節,北魏鐵騎南下,沿河的防禦便很快崩潰,所以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因宋文帝的年號為元嘉,故這場大規模北伐被稱為元嘉北伐,又因為此戰中,拓跋燾兵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戰。後世大詞人辛棄疾曾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內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千古教訓。

【以失敗告終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