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我的育兒心得及體會

我的育兒心得及體會

我的育兒心得及體會

  作為當代的知識女性、大學的講師同時也是一位年輕的母親,教育事業和家庭是同等重要的,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在課堂上我有很多的授課經驗,同樣作為年輕的母親,也積累了一些育兒的經驗。

  孩子降臨到家庭中,最先接觸到的是母親和父親,父母是孩子最最親近的人。特別是母親,當孩子出生後,每日數次的餵奶,使他感到溫暖、安全,生理上能得到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愛撫、逗引,精心護理,教會走路、發音、說話,共同遊戲等,把孩子帶到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中去熟悉,適應周圍的一切。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時時刻刻受到父母的影響,如家庭成員和睦,父母恩愛、相互尊重,注意環境整潔、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並能科學育兒,孩子就能身心健康地成長。反之,父母不講衛生、不學知識、忽視教育,孩子就得不到合理的保健和培育,也就不可能健康成長。這說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必然一開始就成為孩子的教師,每時每刻都在教育著孩子。

  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時刻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影響甚至於終生難忘。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看到教師的孩子願意做教師,醫生的孩子喜歡當醫生,演員的孩子做演員的也不少。這是由於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啟蒙教育影響極深,而長大後成為他們的終身職業。因此孩子出生後,父母事實上已經擔負起啟蒙教師的職責。

  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不同於託兒所、幼兒園和學校。託兒所、幼兒園、學校的教師是在孩子成長的某一個時期影響著他們,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接受許多不同教師的影響。但家庭則不同,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比任何教師都長,甚至長大成人,踏上了工作崗位,成家立業之後,還和父母保持親密的聯絡。因此,父母不僅是孩子的啟蒙教師,還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的父親是一個對自己非常嚴格,又忠於事業和有遠大理想的人。他的言行給予列寧的啟蒙教育,使他從小對學習一絲不苟,對工作有高度責任感。列寧成為偉大的革命家、全世界人民的導師,與他父親的教育分不開。從古到今,不少家庭反映在對興趣愛好、技能、職業方面的“傳統世家”、“中醫世家”、“音樂世家”、“書法世家”等不乏其例,可見家庭所起的終身影響。

  目前,我國每個家庭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都在尋求如何把子女培養成才的途徑。這裡首先應該認識到自己是孩子最主要的教師。從啟蒙教育到終身教育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光榮職責,努力地去完成這一雙重任務。

  家有寶寶,是一件痛並快樂著的事情,因為養育孩子既是一種負擔、一種責任,更是一件樂事、一種享受。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初為人母的我也正處於不斷的摸索與探究之中。雖然談不上是育兒經,但透過這幾年和孩子的相處,也總有些心得體會。

  擁有快樂的性格能使孩子隨時隨地找到快樂。心理學家愛德華·迪納認為:“快樂是一種“心情”,但更是一種“性格”,快樂的心情時有時無,但快樂的性格卻是時時相伴的”。那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的性格呢?

  一要讓孩子擁有自主的選擇權。孩子雖小,卻有自己的思維模式,父母強加的選擇會造成他們潛意識上的不快,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玩具甚至電視節目將有助於他們時刻保持愉快而舒坦的.心情。

  二要教會孩子與人和睦相處。孩子與大人一樣,也需要一定的人際關係與社交圈。作為父母要儘量幫他們製造與其他孩子相處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如何在集體中尋找歡樂。

  三是不能過分溺愛孩子。物質上過分的給予並不能帶來孩子精神上的快樂,我們要讓他們學會發掘更多物質享受之外的快樂。

  四要培養他們廣泛、持久的興趣。要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歡樂,就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又不能是三分鐘熱度,只有持久的愛好才能使孩子既找到樂趣又學到東西。

  五要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挫折之事十之八九,沒有堅毅的品格,那多半的人生將在痛苦中度過。只有具備了頑強的意志和不懼艱難的勇氣,才能在逆境中尋找出路,感受快樂。

  當然,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也是必須的,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做孩子的好榜樣。

  在此基礎上,才能使孩子真正養成一種快樂的性格,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從中發現並享受快樂。

  假如我們承認兒童的發展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他只受自己的發展法則所約束,那麼兒童的成長就必須需要一個條件——自由。兒童“只有藉著自由才能產生一種最敏感而獨特的能力。”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愛和自由被作為這個教育原理的最基本的條件而存在,失去這兩個條件,也就無從談教育。但是一提到自由,就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洪水猛獸的感覺,成人總是以為自由給予兒童後兒童會胡作非為,人性會順著自由之道滑入罪惡的深淵。凡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從孩子生下那時起,除了睡眠,他會一刻不停地活動,一刻不停地到處抓、摸、攀高、玩水、玩沙,不停地尋找吃的,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例外。只有那些受到強制的孩子才會在成人的眼皮底下保持一時的安靜,但隨後便是加倍的好動和發洩。我們自問一下,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所有的孩子是否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他們有自己發展的法則,他們就是藉著品嚐(吃)、藉著觸控、藉著不停地活動來發展和滿足他內在的需求。

  但是多少年來,我們總是在盡力做一件事情,阻止兒童這樣的行為:不讓孩子吃手,不讓他任意把東西放到嘴裡,也不允許讓兒童沒完沒了地尋找食物並不節制自己的食慾,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衛生觀念和關於消化方面的想法;我們盡力阻止兒童到處抓摸,因為那樣會損壞我們的東西,會給我們帶來麻煩,而且一點也不符合我們需要兒童安靜、懂事、聽話,能在客人面前背兒歌,給我們長面子,好讓我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的要求。當我們阻止了兒童的這些行為後,我們還希望兒童多坐在那兒聽我們說教,明明到處是車和桌子,我們卻愚蠢地認為兒童需要我們在圖片上教他們,我們希望他掌握更多的知識,讓兒童的智力得到發展,長大以後當然更希望他能成名成家,當不了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至少也能大學畢業,有個好職業。

  當我們不瞭解兒童,當我們所做的事情與我們希望的結果正好相反時,我們是否想過,我們需要剋制一下我們的專制,把自由給予孩子,讓他充分地去品嚐、去觸控、去活動、去遊戲。兒童就是靠這些來發展他的心智的。當自由給兒童時,兒童不再聽成人的擺佈,而聽從他內在老師的呼喚,他會依照他生命的秩序和要求來發展。他在玩水中變得專注而且安靜,雖然他玩兒的滿身是水,滿地是水;在玩沙中,他把整個世界都忘掉了,雖然他會把衣服搞髒;在攀高中,他充滿了探險和勇敢的精神,雖然讓你提心吊膽;在家裡衝飲料時,他不斷地把高樂高倒在杯中攪拌、倒水,在你看來既浪費又搞得很噁心人;在捉迷藏時,他總藏在一個地方,從不試圖換個藏身處,當你每次都出現在同一個地方發現他時(他很高興讓你發現他),他就會快樂地哈哈大笑,而且不斷地重複這個在你看來既愚蠢而又毫無意義的遊戲……所有這些,你都不明白它的意義何在。對他的未來有什麼幫助?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這樣?我們知道,這一切就像小貓撲抓毛線團是在為捉老鼠做準備。只有人類童年的精神發展是潛在的,甚至不為我們所知。但是生命都會遵循它內在的法則,並且都會為自己尋找最佳途徑,以便建立起一個只屬於自己並同環境相和諧的生命系統,只有這樣,生命才能展示它的智慧、意義和高貴。當我們剝奪了兒童發展的自由而按我們的主張訓練和強化兒童的思維時,我們肯定卓有成效地培養出大批相同的人,個性和創造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庸。

  以上是我的一些育兒心得,也是一位年輕的知識女性的一些育兒經驗。當然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我希望在陪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使得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的育兒心得及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