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

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

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

  我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詞佳句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那麼心理學與文學的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篇1:

  最近的閱讀雖然有其他的書目,但明顯以小說為主。從暑假到目前,先後讀完了《發條橙》、《1984》、《三國演義》、《The Great Gatsby》和《霍亂時期的愛情》。

  讀完這些小說之後,更能體會到Eric R. Kandel 在《The Age of Insight》中所表達過一個觀點:神經科學可揭示心理或情緒狀態時的大腦活動,但是藝術可以直接展示這種活動本身。

  《發條橙》和《1984》展現了自由意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失去自由意志是怎樣的,不管是失去了當一個壞人的自由意志,還是做一個有自己想法公民的自由意志。與小說家們相似的是,心理學家們和神經科學家們也在透過實驗來探索自由意志的本質(比如自由意志是否存在:Libet早期的一系列實驗)以及自由意志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尤其是最近新興的實驗倫理學,就在用實證的方法來探索一些倫理學問題。看這些實驗研究的論文和看小說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一般而言,在論文的前言和討論中總會有一些涉及到自由意志對人類意義的文字,但是,你絕不會切身體會到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想法,一個所有“不好”想法都從腦中和身體上都被徹底清除的人的感受。《發條橙》可以,在小說家的文字描述中,你完全可以看到一個惡少在改造之後變成了一個懦弱之人,一個一旦有任何“邪惡”想法就開始有身體上噁心和頭痛等劇烈生理反應的人,以及最終一個完全放棄任何自己的想法的人。閱讀論文,你同樣不可能(可能部分可以)體會到思想受到外界最嚴格的監控之後的生活,《1984》則正是告訴這樣的生活是怎樣,這個小說讓我想起了《V字份殺隊》,但《V字》有著更加積極的結局。

  《The Great Gatsby》和《霍亂時期的愛情》則是展現愛情,可能不那麼完美的愛情。《Gatsby》是講一個人愛情,或者如一些人說的,是一個diao絲逆襲未成功的故事。當時看這本書是因為最近同名的電影很火,而當時我的又沒有去看電影,所以看小說來趕一下潮流。以生吞大量生詞的方式將小說讀完後,我大約看到了Gatsby的愛情,挺同情這生前豪宅裡夜夜笙歌、熱鬧非凡,但去世後卻無人悼念的年輕diao絲。可能正如一個影評所說,Gatsby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天真地以為金錢可以帶來一切,但女神Daisy和任何女性一樣,需要有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後Gatsby就杯具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了很多愛情故事,一群在霍亂時期的男人和女人的愛情。此時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的`場景:在海邊,一艘掛有霍亂標誌黃色旗幟的輪船,調頭駛向茫茫沼澤地,而甲板上是兩位在暮年重新獲得愛情的老人和一位船長。這就是主角阿里薩和其女神費爾米納最終的結局。看到結局時,已經完全為作者的安排所折服。書中描繪了年輕人的愛情、結婚後的愛情、單身男子長期混亂的生活、年老之後更加純粹的愛情,從廣度上完全超越了《Gatsby》。當然,馬爾克斯不會只告訴你關於愛情的故事,透過那些主角的眼睛和耳朵,他向你展現了拉美的社會,帶來了讓人震憾的事實。

  心理學家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愛情這一主題的研究,從Sternberg的愛情三成分理論(親密、激情和信任),到目前各種忠誠、出軌、戀情之中關係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見果殼和松鼠會上相關的科普文),都是心理學家對這個人類亙古不變主題的嘗試。閱讀這些研究確實讓人增進對親密關係建立和維持的理解,但無論這些論文寫得多少精巧,永遠都無法讓讀者(如果有的話)感受到一種全身心的參與感,更無法將愛情放在一個更加宏觀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下。

  作為心理學界一名普通的搬磚工,絕無意貶低自己所在的領域,只是強調一下心理學家與藝術(文學也是其一)之間的共同之處。非常巧合的是,在我看完《霍亂時期的愛情》後,很快看到Science上有一則研究(見:這裡),其結論是閱讀文學小說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的能力。心理理論是一個拙劣但直接的翻譯,指的是人理解他人心理活動(動機、情緒、推理等)的能力。這個結論應該是非常符合人們的直覺,因為一個三流的寫手絕對無法將真實的心理活動的複雜和糾結付諸紙上,而能夠理解那些經典小說的人,也會在閱讀之中學會站在不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就是一種心理理論的能力。視覺科學家Zeki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藝術家都優秀的視覺科學家,那麼這個研究正好從另一個藝術的領域印證了這個觀點:文學家是優秀的心理學家,尤其是心理理論的大師。當然,文學藝術與心理學之間應該是早就有交匯,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問世之後,受該學派影響最大的,應該不是心理學,而是文學和藝術,大量突出無意識內容的作品問世可以算是一些證據。

  也許,心理學家在搬磚的建構自己理論大廈的時候,偶爾可以抬頭看看其他領域的人用他們獨到的方法,已經建起了關於人類大腦和心理的大廈,只是我們認為這些大廈不屬於“科學”這個院子。但是否“科學”並非判斷一個工作對人類貢獻的唯一標準,想要在人類知識前沿上有所建樹的科學家們,不妨吸收一點文學和藝術的靈氣,將自己的理論與文學和藝術互為補充。

  哦,似乎忘記了《三國》,這個小說似乎沒什麼藝術的成分。

  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篇2:

  從人文的角度重新釋義心理學

  用精神分析學的觀點來看文學作品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首先,我們跳出“文學評論”這個“廬山”,以一種內觀的或者更深層的思想來重新看待我們稱之為世界文學名著的作品。

  文學創作或藝術創造的過程,不僅受人的生理過程影響,更主要的是一切作品的產生也是像人們的夢境一樣,它的潛在內容和本質性的價值,可以透過精神分析來看破。因此文學作品的分析如同夢的解析一樣,精神分析學的知識起著“解剖刀”的作用。

  偉大的藝術作品是人類永遠共同的夢。

  精神分析使我們對夢、神經症、繪畫、詩歌、音樂、小說等進行深入地理解,從中發現共通的深層心理因素,而藝術家們提供給研究人員眾多的與臨床案例研究相匹配的內心體驗和素材,這對於心理諮詢工作者或文學批評愛好者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料。

  從精神分析學觀點來看,人的的心理活動過程,或者說是人的精神世界展示的過程。所有的文學作品,很慾求不滿及內心挫折,到後來往往成為個人藝術創造的動力。個人在生活中受到內外阻礙,在本能及欲求得不到滿足(例如愛情問題、性的苦惱等)的情況下,會透過藝術或文學創作來昇華,將內心的價值轉移到文學作品中去,因此文學藝術作品是人的本能欲求的代償品。

  文學藝術,將個人在生活中被剝奪的東西,作為代償品又還給了個人。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如果一個藝術家在生活中沒有欲求的挫折或精神的外傷,其文學才華往往難以開花結果。

  文學創作對個人的精神衝突和生活挫折起到了補償作用。遭遇痛苦的人們,如果沒有藝術創造才能,他會加倍感受到藝術享受的必要性,文學作品給他的印象和感動,能起到同文學藝術創作同樣的心理安慰作用;受到痛苦生涯襲擊的個人,即使缺乏偉大的藝術才華,如果將其壓抑的本能釋放出來,也會出現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始、樸素的藝術作品。

  但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那麼這種痛苦將催生出傑作。中國歷史上的 屈原和曹雪芹等,就是極好的例子。因此精神痛苦的因素,經常給藝術創造以靈感,並且與人對藝術的享受欲求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的本能中有二重性,一是以原始的姿態、以衝動的傾向或攻擊的傾向出現,所以需要社會的規範和道德來加以約束和管制。另一是對潛意識的壓抑, 或對沖動的禁止,這一般是透過超自我的檢閱傾向使之走向社會化。但這本能的二重性 ,常常會發生衝突,文學作品使這種衝突昇華,起到補償的作用。

  一般來說,正常的成人在他們的本能衝動中,有三分之一被壓抑到潛意識,三分之一得到昇華,三分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滿足。但如果過度的壓抑或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將這種均衡的比率破壞了,人就會產生重大的欲求挫折,出現心理障礙、精神疾患,或者變得瘋狂。

  本能過剩的人或神經症患者所顯示的精神衝突傾向特別強烈的人,其補償欲求的傾向也會特別強烈。而個人的昇華和補償常常有兩條基本的途徑:一是宗教,另一個是文學藝術。


【心理學與文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