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記憶中的家鄉端午節

記憶中的家鄉端午節

記憶中的家鄉端午節

  不知是哪朝哪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在我的老家江漢平原,端午節的日子不是陰曆五月初五,而是五月十五。

  小時候,我曾以為普天下龍的傳人都是在這天過著端午節,因為在一個孩子眼裡,節日的來歷往往沒有節日的氣氛那樣令人著迷,因此從沒感覺到這個節日有什麼與眾不同。長大後才知道,端午節的正宗日子是五月初五。這樣疑問便逐漸產生了,端午節為什麼還叫端陽節?為什麼我的先人們要將這樣的一個節日往後推遲十天?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曾拜訪了我們村子裡的一個老先生,他曾讀過私塾,是我們村子裡的一個老壽星,人稱“萬事通”。拜訪他的時候,我正在村小學任教,和他有著很多共同的語言,因此我們的談話讓我對家鄉的端午節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瞭解。

  他告訴我,端午和端陽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端午誰都知道,是紀念兩千多年前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而約定俗成的節日。而端陽顧名思義,就是五月的第一個太陽,也就是五月初一,人們祭拜天神太陽的日子。端陽應該早於端午出現在民間,早於何時就無從考究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端陽應該是在有了種植業之後,人們為了祈求上蒼風調雨順而在種植業最繁忙時設立的祭拜日。由於這兩個節日只相距三天,且都出現在農業最繁忙的時節,後來人們便化繁為簡,將這兩個節日合二為一了。

  我曾聽到過很多關於端午的傳說,也曾好多次查閱有關端午的資料,還沒有發現有哪一個版本對端午為何叫端陽有如此令人信服的詮釋。我窮追不捨地問老先生,為什麼我們江漢平原的端午節是在五月十五?老人爽朗地一笑說,因為忙唄!隨著農業的發展,五月初五這幾日,正是江漢平原插秧的旺季,這時正處在農曆節氣夏至的前幾日,俗話說“夏至插秧分早晚”,說的正是這段時期對農業的重要性。如果不在這時期把秧插完,何來我們“魚米之鄉”美譽?何來“湖廣富,天下足”一說?我們的先人為了安心生產,也為了更隆重地歡度這個節日,便避開繁忙,將端午推移到了夏至之後的五月十五。別忘了,端午節在我們這兒還沿襲著一個名字叫“忙節”。

  忙節?我想,如果端陽節是華夏大地上對端午節最普遍叫法的話,那麼忙節就是江漢平原對端午節最獨到的稱謂了。這確實是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因為在我多年的躬耕生涯裡,我對端午節為何叫忙節是有切身體驗的'。

  當時令跨入五月的門庭,水鄉園林的田野上,到處是一片犁耙水響、躬腰插秧的繁忙的景象。也許是因為有端午節在後面等著,人們個個幹勁十足,女人們哼著小曲兒插秧,男人們舉著牛鞭兒吶喊,看不到一絲疲憊的影子。這不,儘管繁忙,儘管勞累,有關端午節的準備活動照樣見縫插針地進行著。插秧晚歸的時候,女人們會順手採回一些艾草或薄荷等以備端午之用。耕田稍息的時刻,男人們會割上一捆菖蒲或燈心草等編織賽龍舟用的坐墊。不能下地的婆婆奶奶們,坐在門前的柳蔭下麻利地包著粽子,讓在田裡勞作的家人搶先嚐鮮。更值一提的是,大概從五月初五開始,人們便進行龍舟賽的預演了,當然這樣的預演因為白天太忙,只能在夜晚進行。預演時人們不需要統一服裝,龍舟不需要揚幡結綵,這樣的預演俗稱“伸尾巴”。“伸尾巴”的活動會一直持續到五月十四的夜晚,這時的人們,似乎不知道勞累是什麼,可見端午節會給他們的身心帶來怎樣巨大的力量……

  這一切都是記憶中的事了。這些年我飄泊在外,每逢端午節都和外地人一樣過著五月初五的節日。去年五月初五我曾給父母寄回去一盒精美的端午禮品,他們回電話告訴我,哪有時間品嚐啊,五月初五正在我們農忙的骨節眼上,別忘了我們的端午節是五月十五。他們還告訴我,這些年好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河面上的龍舟已好些年不見了蹤影,那密集的鼓點,鏗鏘的鑼聲,雄壯的吶喊,早已成了遙遠的記憶。

  五月十五,家鄉的端午節,這個寄託人們美好希望的傳統節日,這個蘊含著農業發展史和社會變遷史的節日,會從年輕人的心中淡化或消失嗎?這是父母的擔憂,又何嘗不是我的擔憂?

【記憶中的家鄉端午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