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心理健康知識問答

心理健康知識問答

心理健康知識問答

  心理學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即“靈魂之科學”。心理健康知識問答題分享給大家,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識問答,一起來看看吧!

  一、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即“靈魂之科學”。在漢語中,我們習慣於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總稱,而心理學則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學問。也就是說,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指人類探索自己的心理現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說它年輕,是指心理學最初包含在哲學中,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心理學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專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學儘管年輕,但科學的心理學有著巨大的生命力。當前,心理學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二、世界精神衛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發起的,時間是每年的10月10日。

  ●1996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積極的形象,積極的行動

  ●1997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女性和精神衛生

  ●1999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精神衛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體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行動起來,促進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精神創傷和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2003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抑鬱影響每個人

  ●2004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

  ●2005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睡眠與和諧社會

  ●2008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同享奧運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行動起來,促進精神健康

  ●201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溝通理解關愛心理和諧健康

  ●201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承擔共同責任,促進精神健康

  ●2012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精神健康伴老齡,安樂幸福享晚年

  三、有人說身體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對嗎?

  對。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在憲中就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臻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在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類疾病被統稱為心身疾病。因此,現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發展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四、什麼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成立憲中,對健康下的定義是:“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可見,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組成部分,人們不僅應關心自己的軀體健康,還應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與社會相融合的程度。

  五、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是什麼?

  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六、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為哪三個等級?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為一般常態心理、輕度失調心理、嚴重病態心理三個等級。

  一般常態心理者表現為經常有愉快的心理體驗,適應能力強,善於與別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數人屬於一般常態心理者。

  輕度失調心理者表現出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動調節或透過心理輔導專業人員的幫助,就會消除或緩解心理問題,逐步恢復常態。

  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嚴重的心理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惡化,成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七、正常人會出現哪些異常心理現象?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考試,並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4、恐怖和對立: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5、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6、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著某種意義,特別是對自己有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絡緊密。

  7、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為病態。

  9、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八、什麼叫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種症狀,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維障礙。另一層含義指輕微的心理失調,可以從一個人行為上的偏離程度來判斷這個人的“障礙”程度。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偏離社會生活的規範程度越厲害,那麼他的“障礙”程度也就越深。常見的心理障礙有:

  1、適應性障礙。由環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為失調,表現為不能正常地適應工作、生活和學習,不能正常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等。

  2、焦慮性障礙。焦慮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達到目標和不能克服障礙時表現的緊張不安,心煩意亂,憂心忡忡;並伴有身體不適感,如出汗、口乾、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抑鬱性障礙。主要表現是情緒持續低落,悲觀,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評價降低,自罪自責,內心體驗多不幸、苦悶、無助、無望,總感到活著沒有意思。

  4、恐怖性障礙。對事實上對人沒有多大威脅的事物產生強制性的迴避意願和緊張、焦慮、眩暈等心理反應。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動物恐怖、廣場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較為常見。

  5、強迫性障礙。做事反覆思考,猶豫不決,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覆想,不該做的事仍反覆做,因而感到緊張、痛苦。強迫性症狀中常見的有:①強迫觀念,如強迫回憶、強迫懷疑等;②強迫意向或強迫衝動等;③強迫動作,如反覆檢查門鎖等。強迫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曾出現過,但只要不成為他們的精神負擔,不妨礙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應算作強迫性障礙。

  6、疑病性障礙。主要表現為對自己健康狀態過分關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經常訴述不適,頑固地懷疑、擔心自己有病,經實驗室檢查和醫生的多次解釋後仍不能接受,反覆就醫,甚至影響其社會功能。這種對自身健康過度擔憂的心理傾向就是疑病性障礙的表現。

  九、怎樣正確對待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對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麼思想問題或道德問題,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對待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同學要多關懷而不是迴避和歧視。

  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識。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據三個標誌:

  一是看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與客觀現實相符合。也就是是否與周圍的環境一致。

  二是看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是否協調一致。正常人的認知、情感、意志活動都是協調一致的,人的認知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調,不僅自己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雖經別人幫助和分析,仍堅持己見,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這人已患了某種心理疾病。

  三是看一個人的個性特徵是否相對穩定。人的個性特徵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如果一個人的某種個性特徵突然變得異乎尋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態了。如,一個人本來很活潑,性格很開朗,突然莫名其妙地變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緒低落、鬱鬱寡歡、表情呆板、憂鬱沮喪,甚至悲觀厭世。

  第三、要堅信心理疾病是能夠治好的。儘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複雜,療效也比較緩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學,不要過分地懼怕、恐懼,只要善於瞭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強信心,懂得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在心理醫生或專家的指導下,掌握並運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那麼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夠治好。

  第四、要堅持心理諮詢和治療。一旦出現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為每個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礙的困擾,不要覺得內疚或麻煩別人。及時尋求幫助和堅持心理治療和諮詢有助於儘快恢復健康。

  十、如果你的同學出現心理異常的現象,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

  (一)、如果有同學出現心理異常現象,你可以:

  1、試著跟他溝通,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給他提供心理支援和幫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機。

  2、儘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和教導他。

  3、建議他去做心理諮詢和輔導,也可以陪伴他去。

  (二)、如果是嚴重的心理異常,如:精神疾病發作、有自殺傾向等,要立即採取措施:

  1、首先要儘可能安撫對方的情緒,試圖跟對方講話,瞭解原因,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避免自傷或傷害他人事件的發生。例如:清除對方身邊的刀、針、繩索等。

  3、迅速跟輔導員老師、校醫院、保衛處、心理諮詢中心聯絡。

  4、切忌激惹、嘲諷和冷漠的做法。

  十一、什麼是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個體內部促使其從事學習活動的驅力。學習動機一般表現為強烈的求知願望,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興趣,認真積極的學習態度等。根據不同的特點,學習動機也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

  1、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容指向可分為直接學習動機和間接學習動機。直接學習動機直接指向學習活動本身,是由對學習的直接興趣以及對學習活動的直接結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間接學習動機則是與社會意義相聯絡的動機,是社會要求在學習上的反映。

  2、根據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將之區分為主導性學習動機和輔助性學習動機。主導性學習動機是指一個學生的幾種學習動機中起主導作用的學習動機;輔助性學習動機則是在幾種學習動機中不佔主導地位的學習動機。輔助性學習動機有的能促進主導性學習動機,因而會與主導性學習動機同時並存;有的則不能促進主導性學習動機,因而會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3、根據學習動機的來源,又可將之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學習的內部動機來源於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它較為持久,且使學習者處於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活動狀態。學習的外部動機則是由外界的誘因所決定的,它往往較為短暫,被這種學習動機所推動的學習活動也往往處於一種被動狀態。

  十二、什麼是學習動機障礙?引起大學生學習動機障礙的原因有哪些?

  學習動機障礙,主要是學習動力不足,有些學生甚至有厭學情緒。造成這種動機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剛入學的新生,經過艱苦的拼搏終於考上了大學,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可以鬆一口氣,因此沒有在中學時的那股學習勁頭;有些新生因對錄取的學校和專業不符合自己的志願而不滿意,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不安心,缺少動力;有些學生受社會上不正之風的影響,覺得畢業後的出路主要靠“關係”,在校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能決定畢業後得到回報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學習上;有些學生自認為各方面的條件不好,對畢業後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學習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學習上的動力不足常常表現在學習懶散、無精打采、聽課時注意力分散、課後不願複習、不願做作業,對學習成績產生了不良影響。

  十三、什麼是成就動機?高成就動機的人有哪些明顯的表現?

  成就動機是指個體積極主動地從事某種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併力求達到完美境界的內在推動力,它是一種較高階的社會動機。高成就動機強者的心理行為表現為如下特點:

  1、樂意選擇有難度、有把握的目標。對人人都能取勝的目標不屑為之。

  2、有冒險精神,對學習、工作全力以赴,為了成功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希望得到公正的評價。

  3、在失敗面前不低頭,樂觀地對待挫折,對未來充滿信心,對成功有自豪感。

  4、工作效率高,能科學地運籌時間,不輕易浪費時間,珍惜時間。

  5、能抓住機遇,創造機遇,獲得成功。

  十四、成就動機越高學習成績就越好嗎?

  心理學家巴頓(K.Borton,1972)透過實驗發現,在一定範圍內,成就動機與學習成績有正相關關係。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條件下,成就動機和志向水平較高的學生,學習成績也比較好。

  但是,需指出的是,動機水平與學習效率之間並非完全成正比例關係。這是因為,一方面,成就動機的強弱對學習效果有不同影響。過弱的成就動機當然無助於學習,但過強的成就動機也會造成大腦皮質的過度緊張,抑制大腦相應部位的活動,從而影響學習效率。所以,根據耶爾克斯一多德遜定律(Yerkes-Dodsonlaw),適度(中等強度)的成就動機對學習才是有益的。

  十五、什麼是學習疲勞?學習疲勞有哪些表現?

  學習疲勞是因學習時間過長、學習強度過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的勞累感,使學習效率下降。學習疲勞最明顯的表現是腰痠背痛、肌肉痙攣、眼球發脹發疼、打瞌睡等。表現在心理上,感覺器官活動的機能降低、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情緒煩躁、易怒、憂鬱等。學習疲勞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性抑制,它使大腦活動的機能降低。長期過度的疲勞可能造成神經衰弱,但一般的學習疲勞經過適當休息即可恢復。

  十六、怎樣消除學習疲勞?

  1、科學用腦。大腦有左右兩半球,兩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動如數學計算、語言分析等邏輯思維活動有關;右半球則主要同音樂、色彩、圖形、空間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維活動有關。為了克服疲勞,就要使大腦左右兩半球交替使用,把數學、哲學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維的活動同音樂、繪畫、文娛體育活動交替進行,以利於克服疲勞。

  2、勞逸結合。學習過程要有間隙的休息,特別要注意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文娛體育活動結合起來交替進行,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習疲勞同時,應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3、順應生物鐘的節律。按照人體生物活動的規律,上午7—10時機體的生物機能處於上升的狀態,10時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學習與工作的最佳狀態,此後逐漸下降,至下午5時後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時達到最佳狀態。因此,學習時間的安排應順應人體生物鐘的節律變化。但這一變化規律會因地區與個人而有所不同,應研究自己身體機能工作的規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4、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為了實現學習的目標而保持堅強的意志,有始有終、鍥而不捨、百折不撓、堅持到底、克服學習意志上的軟弱和動搖是保證學習獲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質。

  十七、如何面對抑鬱症?

  要預防情緒低落,陷入失控,最佳方法是及早認知初期的抑鬱症症狀,加以提防。在有需要時,儘早尋求協助。倘若症狀輕微,你可以嘗試以下的自救方法:

  1、自覺努力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可透過心理衛生課或講座,透過閱讀心理衛生書刊等途徑接受心理衛生教育,並把知識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去。

  2、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多參加社會勞動和各種社會活動,鍛鍊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強意志,豐富經驗,從而促進心理健康。實踐活動包括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豐富業餘文化生活等。

  3、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理調節包括調整認知結構,完善自我意識,塑造健全人格,學會情緒控制,提高適應能力,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例如:寫日記、傾訴、哭泣、宣洩、轉移等。

  4、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幫助。除了重視自我調節外,還應積極取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援,爭取親朋好友的幫助,心理負荷較重,自己不易調節時,應及時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請記著:當你苦惱不堪的時候,切勿壓抑自己的情緒,嘗試向別人表達你的感受。倘若你的情緒比平常低落,而且沒有好轉的跡象,便應向醫護人員或其他專業人士尋求援助。

  十八、什麼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是一種最常見的睡眠紊亂,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失眠的經歷。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症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據統計,約有45%的成人患有失眠。失眠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1、違反生物鐘引起失眠。這種失眠通常是短暫的狀態。

  2、突然受到重大事件的衝擊造成情緒不穩、失落、驚慌,以致夜夜難眠。但通常一兩個月就會恢復,是短期的失眠,但少數也會演變成慢性失眠。

  3、原發性失眠。此類失眠者並無特殊內科疾病或精神疾病,平時有時睡眠質量也不好,遇到重大壓力、精神負荷增大時,就更睡不著。久而久之,就成了慢性失眠。

  4、一些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常伴有失眠,其它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精神分裂症病人,都可能時常睡不著。

  5、藥物作用。藥物如類固醇,有些人服少量會失眠,大量則精神異常。

  6、刺激性飲料: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食品擾亂正常睡眠。

  7、醫源性引起的失眠。醫生給病人安眠或病人自己服用安眠,日久成習,最後安眠也失效了,漸漸增加藥量或聯合幾種藥物服用也無法入睡,只好夜夜失眠。

  十九、怎樣自我調節可以改善失眠?

  1、生活作息要規律,養成每天同一時間上床睡覺的習慣;

  2、每天有規律的運動,每週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鐘以上;

  3、避免在吵鬧環境中睡覺;

  4、太冷、太熱的環境會影響入睡;

  5、睡前勿喝酒、咖啡、茶、吃大餐等;

  6、睡前避免觀看緊張刺激的電視、電影、報紙,如兇殺案、綁架案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響入睡;

  7、輾轉難眠幾刻後仍不能入睡,乾脆起床做些輕鬆活動,繼續躺在床上只會使你更加緊張,更難入睡。

  二十、什麼是心理諮詢(或稱心理輔導)?

  心理諮詢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諮詢員致力與來訪者建立一個具治療功能的關係,來協助其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長的障礙,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十一、需要心理諮詢的人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嗎?

  不全是。來訪者有兩大類:一類是心理健康的人,來訪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另一類是心理偏常的人,來訪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心理障礙。

  二十二、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有差異嗎?

  心理諮詢(Counseling)與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理諮詢的物件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輕度心理問題的人,而心理治療的物件卻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二十三、心理諮詢對你有哪些幫助?

  心理諮詢過程並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勸慰人或開導人,也非少數人理解的僅僅是處理心理障礙,心理諮詢過程,實際上是“人格重構”的過程,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幫助你實現“心靈再度成長”的任務。具體地講,心理諮詢可以在八個方面為你提供支援和幫助:

  1、教會你管理自己的情緒,使你擁有積極穩定的情緒,避免罹患各種情緒障礙,如抑鬱症、躁狂症、歇斯底里症等。

  2、幫助你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和周圍世界,使你擁有完善的認知體系,避免因為錯誤歸因而導致種種失敗。

  3、幫助你恢復愛的能力,使你學會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愛。

  4、使你擁有健全的人格,擺脫自卑、自戀、自閉等不良心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

  5、幫助你擺脫因失業、失戀、離異造成的痛苦,教會你應付生活中種種挫折的方法。

  6、矯治各種人格障礙和神經症。

  7、為你提供職業諮詢指導,幫助你在人生重大問題上正確獨立地抉擇。

  8、幫助你度過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種種危機,平安地完成人生的發展任務。

  二十四、心理諮詢是怎樣進行的?

  心理諮詢主要是採取個別輔導的形式。在諮詢過程中,採用談話和討論的方式,心理諮詢員向來訪者就一般或特定的個人問題提供建議或輔導,即心理幫助。

  二十五、心理諮詢一般需要多長時間?

  每次諮詢面談的時間約為50分鐘。要想取得較好的諮詢效果,必須以一定的諮詢次數作保證。就一般的心理問題而言,通常4—5的諮詢次數,較為有效果。

  二十六、心理諮詢前你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1、勇敢地接受現實,面對自己的困難。

  2、對自己充滿信心。願意為自己的改變付出一定的代價,相信自己的不良行為是可以改變的。

  3、打消顧慮,對心理諮詢員要有充分的信任。心理諮詢員會對你的“洩密”給予絕對的保密。

  4、預先理順自己的思路。將自己的心理困惑直截了當地提出來,認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5、傾訴要有所節制。因為一次諮詢時間為50分鐘左右,來詢者的傾訴在10至30分鐘即可。

  6、你和心理諮詢員是平等關係。可將諮詢員看作是一個特別親密的朋友,儘可能地敞開心扉。

  7、不必過分地關注自我的表現與形象。諮詢員不關心表層的東西,而是更注重解決心理問題。

  8、不要希望心理諮詢員給你“決策”。心理諮詢是“助人自助”。心理諮詢員幫助你看清問題,啟發、疏導你的癥結。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在你自己的手中。

  9、不要對一次諮詢抱有太高的期望。大多數心理問題的解決往往要有一個過程,並且主要依靠來訪者心理和行為的不斷調整和自我激勵去解決。

  10、對於有關“性”的問題,最好能找同性別的心理諮詢員。

  此外,從效果出發,一次諮詢,以面談一個問題為好。因此,在諮詢前,當事人可“梳理”一下自己的問題,找出一個問題作為首選諮詢目標。通常以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或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作為第一次諮詢的問題。

  如果自己不能“梳理”問題,也可以在第一次諮詢時,和諮詢員一起探討,找出諮詢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心理健康知識問答】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