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小故事

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小故事

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小故事

  導語:我們中華文化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的成語故事是怎麼發展而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小故事,歡迎借鑑!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裡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9.怒髮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裡,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小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