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語文說課教案

國小語文說課教案

小學語文說課教案模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為大家整理了小學語文說課教案,歡迎欣賞!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7課。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冊第六單元第二篇閱讀教學教材,是繼第五單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訓練後,進行“用幾個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的閱讀訓練。這也是本冊教材閱練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的閱讀訓練就是將上一課《兩塊銀元》中學到的方法在本課的學習時加以嘗試、運用,也為下一課《五月端陽》的教學——即“回答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第3次訓練作了奠基。

  3.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敘述,其中分別敘述了貝多芬從瞭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薰陶。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後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說、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5.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並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後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總結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學法:

  1.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文道得到結合。

  教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說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最佳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4.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三、教學程式設計

  第一教時

  一、音樂匯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在聽時感受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聽後告訴學生這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世界名曲——《月光曲》,爾後,引學生帶著問題:如“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曲子怎樣譜成?它的內容是什麼?表達貝多芬什麼思想感情?”等進入新課的學習(出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剛才的問題,聽課文配樂朗讀。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聽錄音後,引導學生自學字詞:抓字詞的音、形、義幾個方面加以檢測,同時結合近義詞辨析練習加以鞏固。

  (字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常規訓練,在課堂上安排部分的時間練讀,便於教師個別指導,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落實字詞教學後,讓學生討論剛才的問題以瞭解大意,於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老師設計的由淺入深的提問。隨後簡介貝多芬。

  (透過訓練,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經老師對貝多芬的生平介紹,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

  上一環問題的初步理解以幫助課文第一節的學習,而本節的學習為理清文脈作索引。

  學習時,生練說,師引導,從“譜寫”曲子,以至“譜寫”壯麗的詩篇,再擴句,使知識得以延伸,從而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習課文第一節後,點出最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總的介紹”、“關於《月光曲》的傳說”兩部分為篇章結構,從而分段也就不難解決了。

  (根據教材特點,充分兼顧學生實際,設計教路,幫助學生順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脈胳。)

  四、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的第1、2題。

  2.用“券、恬、音、鍵”等形近字組詞。

  第二教時

  一、研讀課丈,入情悟境

  課前,透過教師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情境,於是設計瞭如下描述:“傳說的開頭就描寫了一個美麗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在一個月色瀉滿萊茵河的秋夜,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山路上散步,路的盡頭,有一間小茅屋的窗口裡透出微弱的亮光,偶爾還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不由得使貝多芬走近茅屋……

  (這樣,讓師在描述的同時,學生潛意識進入情境。)

  1.目標的提出

  將學生帶入情境後,引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然後提出學習任務,用投影出示“目標導向”及“課後第1題的三個問題”。

  學習目標的明確使學生有章可循。目標的準確、具體,便於操作、檢測。

  2.目標的落實

  (1)結合目標導向,指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揭示學法。

  ①首先讓學生讀問題,用“____”劃出疑問詞,用“”劃出關鍵詞,並確定回答的重點。

  ②默讀課文,找出和這個問題有關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劃句子的意思。

  要解決第一題,重點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貝多芬聽到……眼睛瞎了”這兩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時,我設計訓練題,以誘發學生思考,如:“貝多芬聽到什麼?”“琴聲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麼”及“貝多芬當時心裡想些什麼”等。

  透過分角色朗讀,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再組織語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問題。

  (學生不僅瞭解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聲讓買不起音樂會入場券的窮人得到藝術的享受,同時也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後,有感情地朗讀第2~5自然段。

  ⑤小結學法,即以上的四個步驟。

  (2)分組學習課後習題1中的第二個問題:運用學法。

  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學習和遷移的影響作用,在學法上則採用順向遷移的方法。

  交流分組學習中的疑難所在,及時加以反饋,師作了小結以後,引學生進入最後一個問題的自學。

【國小語文說課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