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篇1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秘這一難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不過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裡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著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為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裡,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為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接著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為我對黑洞是相當瞭解的,因為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於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恆星老化後坍縮形成的。恆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後,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非常非常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於引力很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這裡面也包括光。眾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為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現在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可以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為這並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裡是時間的終點,類似於奇點。

  我想在這個年齡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過宇宙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過去的就過去了麼,未來又在哪裡,命運是否早已決定好了之類的問題。有的時候,我會因想不出來而無限傷感。確實如此,當你發現你根本不知道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麼,你到底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會有一絲落寞甚至悲哀。過去我會刻意去逃避這些問題,想得太多或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有時候看新聞,也會發現一些人因為這些問題而精神出現問題。我選擇看這本書,就是想解決縈繞於心中頭的疑惑。但這本書只是說了一些猜想和讓人費解的理論。現在,我可以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畢竟,心中沒有一個信仰會讓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希望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讓我來相信。我是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到底誰才是世界的主宰,誰也沒辦法證明。儘管我可以確信上帝佛祖什麼的都是扯淡,我也不會迷信和神有關的活動。因為我在心中已不知道把那些個神啊仙啊罵了多少回,但現在仍活的好好的,那些個神仙連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人都治不了麼?在某種程度上,我把自己歸結為一個宿命論者。因為這個世上巧合總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試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麼一定數量的原子組成了我。話雖這樣講,但我也不會拿命運當藉口,很多失敗的人總把原因歸結於命運。我想一個普通的人怎麼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到最後一刻,答案都不會揭曉。暫時失敗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不能成功。很多人都會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有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的,他們的出生難道也掌握在自己手裡麼?你或許可以說人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要奮鬥的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呢,答不上來了吧。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弄懂這些問題,不要讓自己帶著遺憾離開。現在的基礎學科研究越來越不受重視,大部分人都只重視能夠帶來利益的技術而不願意花費財力物力研究基礎的理論問題。從古至今,被人們稱讚的大哲學家們所探求的歸根到底也都是這些問題,可以稱它們為終極真理。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盡頭,希望心中的信念能夠指引我一直走下去直到發現真理,願真理常在。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篇2

  作家查理斯·蘭姆曾經說過:“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像時間和空間一樣讓人困惑。然而,因為我從來不去思考時間和空間,所以它們帶給我的煩惱比任何其他東西都少。”

  我曾經也跟大部分人一樣,絕大多數時間不會去憂慮時間和空間,不去想時間是什麼,我們將會走向何方。直到我讀了霍金的科普作品《時間簡史》,我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世界是什麼?時間是什麼?空間又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有人說生命的本質就是浪費時間,然而我不願意汲汲於生或是汲汲於死,讓物質的慾望來埋沒自己。我更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生命的意義就是熱愛和創造美好,在時光流逝的紛擾中仍舊如少年一般充滿欣喜與感動,微笑著用力去生活——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時間簡史可謂是霍金的傾力之作。我從高二時開始讀它,它當時給我的衝擊非常大。我曾經寫作文的時候談到它是影響我一生的書。當時的我看見了《時間簡史》霍金著,我立即開啟書看了看,因為小學的時候聽說過霍金這個人,因為閱讀題裡面提到他的機率很大,主要都是讚揚他的毅力。我看到書皮上面的幾行字:宇宙的起源,還有這句話:時間隨著宇宙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是因變數。我心想:宇宙在變我知道,時間還能變?隨便的翻了翻,映入眼簾的幾個字:黑洞,膨脹,大爆炸,輻射,引力勢能,踏縮。從第一頁的烏龜塔一直往下讀,的確有的內容很難理解。我就想,實在想不通了自然就記住問題了。就這樣,每天我都看書,早上早起看書,上午回來後又看,課外活動繼續看,沒有一點堅持的意思,真的是一種慾望。因為那一本書,我變得有時寡言,有時到處給別人講宇宙大爆炸後來我又找到了《果殼中的宇宙》,也是霍金的另一本書,。說實話,這本書的難度比《時間簡史》大的多。

  我覺得這本書的核心理論就是在探討時空是否有起始和終點,人類能否找到一個解釋所有宇宙現象的統一理論,以及去探究這些問題是否真的有意義。就像我們經常疑問自己到底從哪來。反正我十分確信我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畢竟媽媽是不會騙我的!可又是誰把我丟進垃圾堆,什麼丟我進去,什麼時候丟進去,是採用隨手一扔還是瞄準投擲的方式,我是360°迴旋頭頂觸地還是一記漂亮的雙腳平穩落地……這些無窮盡的問題看似與我的身世之謎密切相關,可對我的人生真有影響嗎?如果我發現把我丟進垃圾堆是因為我沒有存在的意義,那找到真相的那一刻是否我的一切人生觀都會瞬間坍塌呢?

  同樣的,生命從何而來,時空的開端在哪裡,為什麼無窮宇宙中會有人類這種生物,這到底是上帝有意為之還是隨機發生的巧合?一個疑問的揭開往往會引出更多疑問,科學和信仰在這些疑問中變的'越來越矛盾,如果我們最終發現人類的出現並沒有特定的意義,那還有繼續探尋宇宙的必要嗎?當大部分人類信奉了幾千年的宗教核心岌岌可危時,我們到底該保持純潔的信仰還是追隨客觀的科學?這本書並沒給出答案!我只能這樣理解,宗教和科學的教義都離不開廣博的包容性,沒有什麼是必須相信或必須不信的,太多的為什麼並沒意義。不論相信上帝創造萬物還是奇點爆炸理論,不虛此行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

  既然日常瑣事中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可講,各執己見只能將矛盾激化,不如以相對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俗一點說就是換位思考。女孩子可以從辯證的角度去理解足球中反覆傳搗後的射門為何能讓男友如此著迷;男孩子也應該明白如果老師反覆讓你擦黑板可能並不是因為黑板髒,而是你總不交作業。看來,事情的真相真的不是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絕對。所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科學家們看來是解決宏觀宇宙問題的基礎理論,但在我看來簡直就是解決兩性矛盾的致勝法寶啊。我對此的理解就是,過於絕對的看待問題會讓視野變得狹隘,易讓雙方深陷自我偏執中越來越遠離問題核心。而且我真的發現如果用其他參考物而不只是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周身的環境,會發現原來世界如此廣闊。

  人有自欺欺人的本性,當處於一個未知空間的時候,喜歡尋求臆想的安全感,於是各種神話和傳說誕生,然後這些後來的處於未知世界的人,會蜂擁而上,如影隨行。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不是因為自相殘殺,結黨營私,而是為探索,探索未知的自己,未知的人們,未知的世界以及未知的宇宙。

  當時間歸溯到大爆炸時,大爆炸必然從奇點產生,而在奇點處,所有的物理理論都將失效,那麼為什麼爆炸會產生如此平坦的宇宙,而在平坦的宇宙中為什麼會恰好有太陽系這種環境,太陽系環境中為什麼恰好能有我們生存,霍金的給出的解釋是弱人存原理和強人存原理,弱人存原理指出,在一個時空無限的宇宙裡,只有在一定的區域中,才可能出現智慧生命的存在;而強人存原理則指出,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宇宙或一個宇宙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區域,每個不同的宇宙或區域裡面都有他自己的結構和自己的一套科學定律,而人類生存的地方只是這種多無序狀態中有序的一例,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同樣也是一個牽強的解釋,也許宇宙是沒有能被稱為“人類”的人看透的本質的,人們只會離這個“真理”,越來越近,但永遠沒有抵達的一天,也許正因為是由於本身是人的原因,不會做出對“真理”完整的解釋,只是按照人的意識,解構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版本,而這些版本,或許在極高的“溫度”下,同出一源,至於源到底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

  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髮展,人們猛然發現或許在相對論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量子力學中或許有完整的解答。因為相對論本身也預言著在自己在奇點處的失效,就如同經典力學中關於引力引起坍圮的致命弱點。因為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或許能從微觀中探曉這些本質,但是由於這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力學的探索,貌似也遇到了瓶頸,在始終沒有一個能夠統一的能夠包含已知的四種力的大統一理論的前提下,宇宙弦理論並隨之誕生了,在我看來這種探索似乎並沒有盡頭,但從這些大家的作品或言語中,我們大概知道,“真知”或者近了。

  在同源的情況下分支出來的任何學科,包含生物,化學,物理,甚至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所有學科都是同宗的,在對於任何一個學科的歸納,終究會探尋到宇宙學,終究會探尋到這個世界誕生的本質,除非我們是習慣的分析,習慣的從別人丟出的糖果枝上作文章,不斷的分析出草莓味的,菠蘿味的,或者習慣把一切推給上帝。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因為我們想知道,我們真的很想知道。

  康德曾說過:這世間有兩樣東西讓我們越思考越是迷惑,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

  這些在不斷探索著的人,你們是純粹的人,而我們這些生活在天朝夾縫中的一介牛氓布衣,也夢想著能做純粹的人。像我們這類人,總在思考著自己,思考著生活的價值,而在我們困惑混沌的時候,發現有這樣的一群人比我們走得更前,比我們走得更純粹,你怎能不為之歡欣鼓舞,雀躍心動。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篇3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為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為此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很是反感,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便很是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

  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資訊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過去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文章很感興趣。尤其在學習方面體現得相當明顯,對於我而言,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因為他們能用很簡單的幾個公式來指導我們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對科學家們很是崇拜。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世界遠不是我想象得那麼簡單,幾個“公式”就能涵蓋。概括的來說,簡單中孕育著變化,而變化中又體現著規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那“隱藏”的規律。很幸運的是,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

  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峰,因為沒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

  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他們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個強烈的競爭意識。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適者生存”,誰都不想被社會所淘汰,誰都想有所作為,那麼競爭就在所難免,這也會不斷的促使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再次,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以致於黑洞成為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對於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大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於往,它肩負著培養出下一代有著卓越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可以說今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多的是人才之間的競爭,不管是從經濟方面還是武力方面,以往的傳統觀念將不利於更快速的發展,有時甚至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創新將是今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歷史潮流,我們國家只有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乾坤旋轉,才能永久的屹立在東方。

  這樣的歷史使命對於21世紀的大學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應該很慶興的是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來進一步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求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是很豐富的,這對於正處在年輕氣盛的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要成為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雜誌,多學一些知識,對於自己的提高也是極其有好處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對於將要走進社會的我們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篇4

  《時刻簡史》(普及版)是一本探索時刻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史蒂芬·霍金這本暢銷世界的《時刻簡史》已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這不僅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刻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後的歲月裡,有些讀者一向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該書某些最重要的概念明白起來十分困難。

  時刻有初始嗎?它又將在何地終結呢?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遊到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刻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其出乎意外的含義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揭示了當曰益膨脹的宇宙崩潰時,時刻倒溯引起人們不安的可能性,那時宇宙分裂成11維空間,一種“沒有邊界”的宇宙理論可能代替大爆炸理論和上帝,上帝--也許曾是造萬物時主要推動者,也會因這些新發現而曰漸範圍變窄。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裡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性命的好處。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刻。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戶外,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證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期望在自我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將哈勃的發現當成現代宇宙論的誕生是公平的。哈勃發現,從星系光譜的紅移能夠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咱們而去,這證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刻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以前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緻、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咱們周圍,但是由於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絕對溫度只餘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於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前,人們並不認真對待此預言。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裡,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刻必須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裡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能夠看成空間時刻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因此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向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問題。

  如果空間——時刻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刻可看成一有限無(蟹)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但是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刻的平性,即空間——時刻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性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刻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好處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咱們便能夠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生命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狀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正因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開啟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十分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我驅動著電開關。譯者儘量持續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發奮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務必依靠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務必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忙能夠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務必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

  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係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時刻簡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被全世界公認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用淺顯的文筆告訴您一個關於時刻本身的故事,讓人人都能讀懂。同時精彩的插圖說明使您更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以及物質與反物質碰撞的粒子物理世界!相對論、黑洞、彎曲空間……這些詞給咱們的感覺是艱深、晦澀、難以明白而且與咱們的生活相去甚遠。但是時刻呢?每時每刻伴隨著咱們、記錄著咱們的喜怒哀樂的時刻呢?咱們又瞭解多少!?

  《時刻簡史》儘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極為清晰而機智,有些讀者仍然覺得難以掌握複雜的概念。為了使讀者加深明白,《時刻簡史》還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圖,包括衛星影象和照片。這些都應歸功於諸如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電腦三維和四維實體成像等技術進步之賜。詳細的插圖說明使讀者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以及物質和反物質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觀世界。作為一本饗以讀者宇宙學的最新明白的經典著作,《時刻簡史》插圖本是探索時刻和空間核心秘密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時刻簡史》對咱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式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出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傑出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霍金曾不無得意地引用評論者的話說道:“我關於物理的著作比麥當娜關於性的書還更暢銷。”不知道這個插圖版本會使原來已經十分巨大的銷售數字“膨脹”多少。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 篇5

  宇宙從何而來,他又向何處去,宇宙有一個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他會達到一個終點嗎,我們能在時間中返回過去嗎?在第一章的結尾,霍金提出了這些問題,一如艾伯特向蘇菲提出的問題,“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哲學中最本源的問題促使蘇菲開始思考,並在艾伯特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學旅程,是時間簡史的開篇,霍金也向我們丟擲了宇宙學的基礎問題,而後帶領我們進行一次《星際迷航》

  本書開篇作者明確告訴你,摒棄你思維中所有關於經典力學的規則,忘記引力是力,三維空間,絕對時間,因為“我們憑什麼自以為了解的更好呢,暫時忘記你所知道的——或者你認為你所知道的關於空間的知識。”不存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騰空你的大腦,他現在是一張白紙,而後根據作者的闡述,在白紙上塗鴉。

  在前五章,作者系統闡述了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因為經典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也是現代天文學的開端,至此“我們不僅放棄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思想而且以科學理論相對證明了放棄這一思想的準確性,且不僅於此,我們甚至以為我們的太陽,也許我們的太陽系在宇宙中都不佔有獨特的地位,世界觀的這一改變象徵著人類思想的深刻轉變,這也是我們現代科學對宇宙立即的開端;而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我們必須接受,時間不可能和空間分離而獨立存在,而是和他結合,形成一個叫時空的客體;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更是將引力解釋為四維空間的曲率,這一天才的設想,徹底顛覆了我們以往的宇宙觀。

  第六章的標題為“彎曲空間”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革命的設想:引力不同於其他力,他不是力,只不過是時空並不平坦這一事實的結果。在四維中,時空本應是一個平面,但應時空中的質量和重量分佈不同,造成了時空的塌陷,就像一塊被拉平了得有彈力的布,太陽是一塊放在布上的小石頭,石頭讓周圍的布塌陷,形成一個近乎漏洞狀,本是沿直線運動的光在經過這個彎曲的空間是應距離的拉長便顯得慢些,同時,以光速為基準的物體運動速度便相對提高(當然提高的量極其微小)所以,相對論的另一個預言是,在諸如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附加,時間流逝的應該較慢些。在相對論中不存在絕對的時間,相反,每一個物體都有其自身的個人時間測度,這個測度以他在何處以及如何運動而定。

  至於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時間和空間,在本章末,霍金說:現在時間和空間是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者一個力作用時,他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而時空結 構 反過來也影響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時間和空間不僅影響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而且受候著影響、

  第七章開始講訴我們的宇宙,物理學家們因觀測到星系紅移而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而且膨脹正在加速,宇宙學家將這比喻成一個不斷被吹張的氣球,那麼在宇宙沒被吹漲之前是什麼呢,霍金解釋說,事實上,在宇宙中我們觀徹到的物質總量的情形下,因愛因 斯 坦方程得出的所有解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在過去的某一時刻(大約137億年以前)相鄰星系間的距離必須為零,換言之,整個宇宙被解壓在零尺度的單個的一個點,就像一個半徑為零的球,那時,宇宙的密度和時刻曲率都無限大,他是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時刻,大爆炸後的宇宙經過最初的暴漲後應額外的引力膨脹慢了下來,但實際今日,膨脹扔在繼續。而直到了宇宙的起源和現狀,人們便想推測宇宙的未來,天文學家給出了兩種可能,一,大解體,當膨脹到星系間的距離達到引力無能為力時,宇宙便炸散開來。二,大坍縮,即引力夠大,宇宙最終坍塌迴歸到一個點即奇點,一如黑洞。

  第九章闡述了量子引力,這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因為由於當今科學家按照兩個基本的部分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來描述宇宙,而且不幸的是,人們知道這兩個理論不能相互協調,他們不可能都正確,因而當今物理學的一個主要抱負,便是一個能講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新理論——量子引力論。又因為相對論對奇點無能為力,但迄今為止因周邊引力場的微弱,所有的實驗都支援他,他大體是正確的但又瑕疵,而在宇宙的早期,當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背壓縮成非常小得體積時,引力場變得非常強大,在如此強大的引力場時,量子理論有重要效應,故而,為找到一個統一的理論將二者結合成量子引力論是必要的,但又意思的是,量子引力論有一種和宇宙大爆炸截然不同的宇宙起源的可能,即時空是沒有邊界的,那麼宇宙會是完全自給自足的,沒有開端和結束,不被創造和消滅,他只是存在。

  此外,霍金在本書中還解說了時間旅行的問題,關於時間旅行最具科學原理的方式有兩種,一,超光速旅行,但根據現有條件,我們可以把粒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但無論注入多大的功率,也不可能把他們加速到超過光速壁壘,所以,目前為止,此路不通。二,蟲洞旅行,即把時空曲捲起來,把幾乎平坦的相隔遙遠的區域連線起來,而如果一個先進的文明可能使蟲洞維持開放,那麼他們需要負能量密度的物質,而根據量子理論,允許某一些地方的能量密度為負,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但時空可以被曲翹,而且能被曲翹成允許時間旅行的樣子。

  所以,但就理論,時間旅行完全有可能,但,只是理論。

  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比如暗物質,暗能量,超弦等等。

  在書的最後,霍金說: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個完備的理論,在廣泛的原理上,他應該及時讓所以人理解,而不僅僅讓幾個科學家理解,那時我們所有得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與和討論我們和宇宙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願望,但於我,到真心希望那一天晚些再晚些到來——但要趕在太陽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前就好,人類天性有求知慾和好勝心,正如書中有一句話:人們總是不滿足於把事物視作互不相關和神秘莫測的,我們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不斷超越自我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原動力,正是應對周邊事物的未知,不解,推動了人類不斷探索進步,惑而習,習而思,思而知,知而行,行而進步發展,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是社會的基礎。

  《世界簡史》是一本於生存無用的書,一如哲學,但人活一世,從根本上面對兩個問題,一,生存,得活下來,二,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處,而這本書的價值即在於啟迪人的思維,震顫人的靈魂,子曰:四十而不惑,這要求苛刻,甚至不可能達到,但人可以讓自己少惑,多知,知愈多,便愈是獨立的人,從獸到人,需要建立自我意識,從人到神,需要消融自我意識,而知便是建立自我意識的根本,不論人只滿足於七情六慾的感應法門,亦想達到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究竟法門,建立獨立的自我意識,都是必經階段。

【時間簡史讀後感30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