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寒假讀後感

寒假讀後感

寒假讀後感三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寒假讀後感三篇,一起來看一下吧。

  寒假讀後感篇一

  在假期中你一定有讀過許多書吧,我在寒假中就讀了《自己的大腦》,我讀了這本書後就得到了許多知識!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小孩他從小有一個志願,就是想當一位有名的、世界級的建築設計師,可是他是一個十分貪玩的孩子,而且學習也不怎麼樣。有一天,那個孩子的鄰居看見那個孩子沒有去上學,而是在家玩,那個鄰居便用譏諷的話對那個孩子說:“像你這種貪玩的孩子什麼事情都做不成的!”鄰居說完便走開了。

  孩子聽了馬上哭著跑回家了,那個孩子的母親看見孩子在哭便馬上問道:“怎麼回事?”孩子把這一切對母親說後,母親笑著對孩子說:“孩子,鄰居說的是啊,如果你有一個遠大的夢想,那你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取實現這個理想,即使沒實現,你也不要灰心,人生的旅途是漫長的,所以你不用擔心它不會實現。”孩子聽了他母親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便奮發圖強,開始專心讀起了書。最後那個孩子終於實現了他美好的理想。

  我覺得故事雖然渺小,但龐大的是它的道理,我覺得,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孩子的悔悟和母親優秀的教育水平,我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只要你努力的去發現它,它當然也會讓你發現,如果你真的去這麼做,我相信你一定會盡早地會發現它,是想你自己美好的理想!

  寒假讀後感篇二

  寒假閱讀了魏書生的《我是這樣做教師的》這本書,對其中的《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篇印象很深刻。確實如此,向課堂要效率,歸根結底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成為課堂的主人。結合魏老師的論述和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教師要轉換角色,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開發者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就論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髮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這個點燃火把就是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在共同參與的雙邊教學活動中進行充分的情感及資訊交流,這樣才能使教者得心應手,使學者勝任愉快,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養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語文課堂自主學習活動中,若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

  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時,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鬆起來。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作為教師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對學習的材料感興趣。因此,激發興趣、營造氛圍是語文課堂自主學習的動力。從激發興趣,創設寬鬆、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著手,讓學生想象馳騁、感情激盪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自主參與的潛質。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的看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會更足。例如,我在上《中國石拱橋》一課時,先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中最喜歡的石拱橋,由學生怎麼想怎麼畫都行,讓學生在畫石拱橋中經歷一番獨特的體驗。透過繪畫匯入新課,激發了興趣,營造了氛圍,開啟了想象,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就更強了。此外,在教學的外在形式上,可運用各種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變得輕鬆、愉快;還可透過開設語文鑑賞課、舉辦知識競賽活動、編排課本劇等形式,豐富自主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自主的興趣。

  三、培養自學能力,更新教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改形勢下語文教學的觀念應該是:師生共學,教學相長,變講堂為學堂,讓學生在課堂中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

  1.教學必須貼切學生的實際生活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學中如果不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絡,等於

  架空教材,同時也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可從導語、問題入手,努力貼切學生生活,調動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如教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設計導語:“同學們你在生活中接受過別人真誠的幫助嗎?你在生活中有過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的經歷體驗嗎?”讓學生口頭談談,既訓練口語表達,又貼切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了給別人快樂和幸福,自己同時獲得幸福快樂的愛心世界,從而易於進入課文的意境。

  2.注意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中要提倡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我在教授《春》、《桃花源記》、《紫藤蘿瀑布》、《蘆花蕩》、《孔乙己》等課文時,都給學生充分地自讀、鑽研、討論、交流的時間,教師相機引導、點撥,學生思維十分活躍,能根據自身情況質疑,並互相交流解答,學習氣氛熱烈。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認為學習語文有一個從模仿———變化———到創造的過程,教師在閱讀中同時穿插各種小練筆正是這一過程的體現。例如對《皇帝的新裝》續寫;將童話《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改寫成詩歌;學習《理想》後,仿照課文中的比喻句再造幾個;學習《看雲識天氣》後,自己試著用排比句描寫雲彩的美麗景象;《山中訪友》仿寫擬人句等等。這些練筆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助於培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豐富了語言,培養了想象力,能帶領他們一步一步走上學習創造之路。

  3.注重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活動是施展才華、展現自我的'舞臺,教師要充分認識語文活動對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對學習潛質的培養,而且語文教學最具活動潛質,課內課外,聽說讀寫,點點面面都可以使學生活動起來,使語文靈動起來。在教學中可經常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活動,如“我就是我”自我介紹會,“談人生”詩歌朗誦會,“開卷是否有益”辯論會等一系列綜合活動課。這些語文活動課既鍛鍊了同學們的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陶冶了文學素養,豐富了業餘生活,又能寓教於樂,激發學生愛語文、學語文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富有感情的語文課堂,讓學生成為語文課的主人,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自由學習的目的。

  寒假讀後感篇三

  莎士比亞是活躍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戲劇家和詩人,寒假的讀後感。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及《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莎士比亞深刻地洞察人物的心理,靈活運用豐富多彩的戲劇語言,他對英國的民族語言和文學語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直到幾百年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扣動讀者的心絃,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莎士比亞青年的時到倫敦闖蕩,起初是個演員,後來,他創作的作品得以在舞臺上表演,才成為受人歡迎的戲劇家。

  公爵的婚禮就要舉行了,善良的雅典王將要獻一齣戲。可是,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風波還沒平息,遠來道賀的妖精王和王妃又不和。這一連串的麻煩,該如何擺平?

  書中講述了由“魔汁”引起的衝突及衝突被解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有兩個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時愛上了女青年郝米婭(Hermia),而郝米婭戀著拉山德,她的好友海麗娜(Helena)又戀著狄米特律斯。郝米婭為了反對包辦婚姻和情人私奔,來到約定好的森林裡。海麗娜將這一訊息告訴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著趕到了森林裡。這個森林裡本來住著仙王、仙后和侍奉他們的小仙、精靈,此時仙王、仙后正因為一個“換兒”(傳說中仙人常於夜間將人家美麗的小兒竊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為了讓仙后做出讓步,便派小精靈迫克(Puck)去取來魔汁(西方一朵純潔的白色小花因為誤中了丘位元的愛情之箭,受創傷後而流出的汁液)以戲弄仙后,讀後感《寒假的讀後感》。這種魔汁有這樣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無論男女,醒來一眼看見的生物,就都會發瘋似的愛上它。

  因為魔汁的出現,整個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魔汁滴在睡著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來時一眼看見的是誤闖進來的海麗娜,因此而“移情別戀”,對海麗娜大獻殷勤,這讓可憐的郝米婭傷心萬分;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一眼看見的恰是被精靈引來的海麗娜,因而“舊情復燃”,這讓可憐的海麗娜苦惱萬分。兩個同樣美麗、善良的女孩如今一個被悲傷逼得要發瘋、一個被驚喜衝昏了頭腦,於是開始惡意地揣測甚至中傷起對方。而另外兩個痴情的熱血青年又在憤怒中為海麗娜而決鬥。此刻我們發現這四個人分別在不同的方向跑著,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又頓生同情。幸福的鬥爭是如此艱難,天命弄人,可是這種鬥爭的過程並非一種痛苦,一種悲劇,而是一種有著快樂意味的戲劇性的東西。而在這個故事中,最具戲劇性的情節恐怕要數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與一個闖入林中的織工荒唐的“相愛”。這個滑稽可笑的織工本來是和幾個同是手藝人的夥伴們來林中來排戲,小精靈迫克使織工變成了一頭更可笑的蠢驢,而仙后在接觸魔汁後一覺醒來時正是看見了這個可憐的傢伙。於是對於織工而言,“橫禍”又變成了“橫福”,因為他得到了尊貴的仙后的恩寵。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又顯得多麼滑稽!而這一切都取決於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靈迫克的頑皮。後來也正是按著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終成眷屬、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間復歸太平。

  整部戲劇情調輕鬆,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亂點鴛鴦譜”的故事。劇中有穿插了小鬧劇當作笑料,即眾工將為婚禮所排的“風馬牛不相及”的喜劇以及排戲經過。這部戲劇沒有什麼特別深遠的社會意義與內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純淨的快樂,彷彿是一部戲劇的狂歡,中間也掠過一絲愛情的煩惱。

  最幻不過夢,最美不過情。正如生活一樣,愛有時是悲劇,也有時是喜劇,有時是夢與情的巧遇。愛情享有自由的屬性、魔力的特徵,糅合理性的思考。它既是一座童話的花園,也是一座上演著人生百態的舞臺。沁人心脾的愛情,再名貴的香水也敵不過她的香氣和魔力。《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帶給戀人們最美的戲劇童話。“愛懶花”汁液的魔術,由此流傳到了全世界。

【寒假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