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死亡詩社讀後感

死亡詩社讀後感

死亡詩社讀後感(通用10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亡詩社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1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物件。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裡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開啟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2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教育的意義。也是影響到我的人生終極理想要去當一名歷史老師。

  中國現在不缺的是教書匠,而缺的是老師。

  對於現今中國教育的僵化體制和陳舊的教材內容,就像是書裡那座佈滿清規戒律的老校園,如果沒有引航者(如書中的基廷),人們多半會迷失到一條循規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個佈道者,而不是作為統治階級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佈的道因該是給學生傳播現代公民意識,愛的觀念,自由的理念,契約精神,閱讀習慣,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而不僅是培養他們的記憶力!

  給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讓他的學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換一個角度去看,換一個高度去看,換一個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個口號“開眼看世界!”

  書的結局以校長諾蘭為代表的傳統勢力不斷向學生和基廷先生施壓,最後死亡詩社便在這座學校物質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滅)。不知道面對著而僵化的教學體制,應試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頭腦有思想的願意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不知道面對著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優勢待遇的教師群體,而普世的社會價值已經到“一切向錢看齊”的社會怎樣能夠留住一批有抱負的年輕人?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3

  第一次看《死亡詩社》是在南師學習期間,當時邊做功課邊看,不是很專心,加上是純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師約翰·基丁與眾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讓學生撕掉書上枯燥的對於詩歌的割裂開的數字化的評價方法,運用充分調動起學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進而創作詩歌,充分尊重了詩歌的本質和學習的本質。再比如:他讓學生站到講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遠,更客觀。他提倡他們要堅持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誦的詩句那樣:“兩條路在森林分叉,我選擇人少的那條。”

  這次再看《死亡詩社》,除了對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於衝破傳統,崇敬他能真正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崇敬他的智慧和幹練……)更多的是對現實殘酷的一種感懷。尼爾是一個有夢想但卻完全屈服與父親威嚴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他揹著父母去演出話劇,他年輕的生命藉著“仲夏夜之夢”的精靈飛揚。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終於,不幸的事發生了,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向著天堂去尋覓自己的夢想……這讓人感到顫慄和無奈,現實就是這樣強力地阻撓著有夢想的人,最後基丁被以灌輸給學生消極思想而撤職,他的教育夢想也許和尼爾一樣。人的夢想和激情就是這樣被現實擊碎的。

  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人——尤其是孩子們,為什麼天真爛漫、活潑快樂、滿懷希翼地來到世界,來到校園,最後大多沉悶、古板、麻木空虛地離開。沒有夢想和激情就沒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錮,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幫助,這才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狀態。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4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對這本書名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心。以為書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自己幻想的乾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因為它講的正是校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theday’.(把握今天)(即“及時行樂”)。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教室裡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莊嚴的教科書上對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座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Perry(尼爾·培瑞)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準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樑,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某個午夜夢迴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Keating(基廷)。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基廷)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基廷)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基廷)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飛越的時分,Neil(尼爾)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透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基廷)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不堪一擊。Neil(尼爾)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讚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臺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開啟通向墳墓的道路。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5

  看《死亡詩社》這本書主要有兩個塬因。第一是電影太好看,很喜歡裡面Mr. Keating的每一句話,覺得書中的語言應該更加精彩。另外一條塬因,是書和電影對教育和教育塬則的挖掘和討論。

  往大了說,《死亡詩社》要給我們展現的是一群叛逆的青年,在殘酷的束縛中追求自我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故事。他們的父母都為他們安排好了完美的人生,去常青籐學習,經賴成為一個成功的銀行家、醫生或者生意人。但是,孩子們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喜歡的女生,也有為之奮鬥的事業。衝突的中心圍繞著Mr. Keating,他的教學手段和對孩子們產生的影響。關於這個問題,無非有下面幾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學校。小説裡的學校是一個坐落在對封閉的山谷裡面的非常有名的預科班性質的學校,其學員的75%能夠進入長青籐的學校學習,也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學校的教學風格嚴謹得有些苛刻。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學校已經名聲在外,當然會對學生嚴格要求,保證教學的質量,不辜負每一個學生和家長的希望。從這種意義來説,學校的嚴格要求無可厚非。對於教師,學校也很苛刻。諸如Mr. Keating的那種教學風格,雖然在我們看來新穎有趣,生動活潑,但如果在全校普遍推廣就會導致混亂(詳因後述)。因此,學校要求教師教學風格與學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也是理所應當。

  第二,Mr. Keating。這傢伙早就是Dead Poets Society的骨幹成員,Seize the time是他的信條。他也把這一信條帶給了他的幾個學生。他說的話句句在理,句句深刻。他讓學生們認識到了,生命的短暫和渺小,統一和和諧對個性的摧殘,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他要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寫作詩篇,他叫學生辯證批判的看待課本上的文章,。說得簡單點,Mr. Keating就是“素質教育”的理想狀態,而在這種理想狀態下培養出來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夢想,有熱情的人。

  但是,理想狀態永遠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還不說全校推廣,就在Mr. Keating的一個班裡面就出現了本不該發生的事情。學生有個性,但是學生是叛逆的,是武斷的,是幼稚的,是衝動的。從新的Society聚會就可以看出苗頭。Mr. Keating的失敗在於過於追求素質教育,而忽略了紀律和約束對學生的.進步意義。

  第叄方面就是家長。從書中來看,即便是歐美國家的家長,也在為孩子的好前程奔波勞累。Neil的父親為了讓他成為一名醫生,想盡一切辦法,在家裡不富裕的情況下,也要把Neil送到這所  最後就是關於學生。一般來講,學生的年齡決定學生的認知層次。在書中所描述的那一階段,學生確實存在叛逆性,並且對現實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大膽卻往往不計後果,他們常常追求一些虛無縹渺的或者不切實際的東西。正確的引導是應當的。問題在於哪類引導是正確的引導,是學院式的,還是家長式的,還是Mr. Keating式的?

  也許有一條比較中庸的路可以走,也許沒有,因為教育教學方式並不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所以,書中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確實如此,教育教學改革中可能有很多的問題與無奈,很多嘗試與失敗。不過目前的中國教育界,好象還沒時間關心這個……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6

  被學生稱呼為“船長”的基丁老師要走時,非常喜歡他別樣教學的學生們,紛紛站在桌子,為基丁老師的離開而惋惜,老師露出無奈卻又欣慰的微笑說道:“謝謝,孩子們。謝謝你們。”因為他知道,有那麼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看完那一幕,不禁自淚流滿面。

  影片的結尾,基丁老師最終被辭退,孩子們繼續從前的生活。孩子們紛紛站在桌子上,那是因為基丁老師已將學習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田。“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基丁老師帶著孩子們尋找人生意義時朗誦的梭羅的詩。這群孩子們會記得,並肯定基丁老師的教學。

  這部電影整一個灰色基調。但基丁老師教孩子們卻是彩色的。講述的是1959年,以凝重的風格及傳統的教學理念著稱的威爾頓預備學校迎來了一位新的詩歌教學老師基丁及一群雖年輕卻早已被規劃好人生道路的新學生。

  看完影片,我的心中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丁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讓我不禁思考,我們到底該做怎樣的老師?又該做怎樣的父母?

  影片中的基丁老師是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風格,並非是那種循規蹈矩按著教科書進行教學,而是突破傳統,教給孩子換種角度思考問題。對於教學瞭解詩歌時,讓孩子們撕掉前面的定義性的講述。他的用心是讓孩子們要有自己的思想;讓孩子有勇氣站在桌子上,教給孩子能換種角度去思考,寫自己的詩歌;閉眼聆聽,教給孩子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天性;在院子中學會走路,教會孩子不要順從,要有自己的主見……他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鬆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彷彿重生,這也是電影的前半部分。

  電影的後半場,講訴最好的學生尼爾因自己熱愛演戲,卻因違背了父母意願,沒有按著父母既定的目標去走,最終選擇了自殺了結自己的生命,本該綻放的青春,卻因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援而早早凋謝了。

  很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裡面學習,然後上大學,對於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裡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講了也白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後面的悲劇的發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瞭解孩子,並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著,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並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著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這是做家長所要考慮的。也是我們作為教師所要考慮的。

  讓我們做一名創新的老師!做一個開明的家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7

  看完後,一直在問想,為什麼會取名為死亡詩社?

  基頓先生的新穎的詩學課程,讓我很受感觸。他用很形象的行為來表達抽象的理論,比如讓學生站在桌子上,來說明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實的自己,在真實的基礎上,需要走的與別人不同,因為用平庸的大眾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樣的。

  做你自己,換角度思維,其實是江澤民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的細化的內容。而在這些細化的內容中,我看到了真實,也看到了不論是做任何一個超越大眾思想的行為,都是會受到很多的質疑。而如何在質疑中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

  基頓先生毫無疑問地被這個社會保守思想所驅逐。可是,他的光輝在於,他的思想永駐於“古詩人社”成員的心中。

  校長先生的保守,是家長和社會利益的代表,他們從社會的最基礎的思想出發。看過片子,會讓人覺得,他們的思想,是為社會創造平庸者。

  是的,他們也一定會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說服工具,一套會讓社會認可的理論。可是,影片讓我們覺得他們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們用他們固有的經驗設定來年青一代的未來。這時我恍然感覺,我以前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教導我的弟弟......

  是的,我沒有讓這種方式,讓弟弟成為悲劇,就象安德烈一樣。因為我還沒有成熟地掌握這種方式來教導弟弟時,遇到了極大的阻礙和困惑時,我重新思考了,我敬愛的老師廖老師給了我指導,讓我從這個錯誤中走了出來。是的,我不能以這種方式來扼殺年青一代的創意和理想。

  雖然我並不是年老者,可是社會的價值觀培養了我用這種成年人的思考來去教育弟弟,現在的解脫,或許是對弟弟、對我的最大的安慰。

  真正有價值的電影,他總是讓我從中找到自己,猶如文學作品。

  死亡詩社,你也一樣。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8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裡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裡洩露了出來。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後一個場景裡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裡,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後,我們的自由慾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裡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絡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裡,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裡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裡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9

  《死亡詩社》這部反應上世紀中葉發生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一件“傳統教育和反傳統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這部上半場充斥著喜劇元素、下半場瀰漫著悲劇色彩的教育片,電影劇本根據作者托馬斯·舒曼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一所位於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

  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歷久彌新,一次次對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憤怒的質問。特別在正處於課程改革的社會主義中國,一切服務於考試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無數學子的憤怒與無奈感。這部小說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無疑對這些水深火熱中的學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時對廣大課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這部小說在一片喜慶的開學典禮中拉開了帷幕,作為一所有著光榮傳統的預科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迎來了又一批“大學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還是幸運的是,它也獲得了擁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睞。

  這所擁有著不錯升學率的學校一開始就定下了它“保守傳統”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這種填鴨式教育蠱毒多年的學生已經心甘情願地成為了它的奴隸!無數學生屈服於現行的教育模式,拋棄了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把一切質問的權利統統丟到了垃圾桶中!為了所謂的分數,甘願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教科書這“一畝三分田”上,儘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麗的蒼穹,他們卻寧願在插圖中觀察別人吃剩下吐出來的“精品思想”。

  我們不能否認在標準的教科書上,有一些內容確實經得住時間的考察,但是知識是一種抽象的思維,它不僅僅只有那可憐的唯一一種表達方式!在基廷老師的第一次課上,他完美詮釋了這一理念,為了從物質上祛除學生對於“權威教材內容”的懼怕迷信,他要求學生把前言撕去。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種行為首先強制性地將這群可憐的“機器人”從對教材的淺井中解救了出來。縱然這與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大環境相悖,但是正確的東西為什麼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請學生踏上講臺、用高遠的視角來理解問題,“誘惑”他們成立古詩人社、用那種最清麗無華的語句來淨化自己迷茫的心靈,鼓勵事事聽從於父親的內爾為了自己的演員夢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個專注於夢想的男人才最可愛。

  終於,基廷先生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班上的學生那暗淡而無神的雙眸中有了一絲為了自己、為了內心的那個夢而奮鬥的閃電!教育不應該死板,否則與進行流水線作業的汽車公司有什麼區別?

  如果教育僅僅是為了教導學生考試,那麼我有理由相信這又是一個“八股封心,科舉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們的學生僅僅在課堂中學到了考試讀書,忘記了思考討論的重要性,那麼這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與逆境不屈抗爭,以無畏的氣勢面對敵人;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圍,要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

  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覺得自己懂得,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同樣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想想你自己怎麼看;

  真理就像一床總讓你雙腳冰涼的毯子/你怎麼扯,怎麼拽,總也不夠/踢也好,打也好,它總也蓋不住我們/從我們哭著降生/到我們奄奄一息/它只會蓋住你的臉/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這些原生態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話,我相信你在教科書上是難以找到它們的。因為應試教育的考試內容不包括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試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課堂中將這些道理、思想灌輸給他的學生,不帶有一絲功利化的念頭。我覺得,在我們以後的教育中,也應該主動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最質樸又可貴的道理,讓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場革命,最先站出來的那批人總會挨槍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為學校的領導所不容,他們就藉著內爾的死將他逼離了教育崗位。嚴格來說,內爾的死是新舊兩種教育理念碰撞的犧牲品。內爾的父母接受的就是這種古板的填鴨式教育,他們就想當然地決定了內爾以後要走的路,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

  當你奮鬥一路,最後的時刻卻發現,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卻偏離了理想的航線,那樣你一定會抱著後悔與無奈於最後的日子裡。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有義務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讓我們放開思維、用開放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探索出自己的“繆斯”吧,就讓教育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門工作吧!

  最後,讓我們為基廷先生這位“虛擬的教育者”致敬,向廣大為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10

  現在回想本學期的第一堂課,悄然走進我們視野的就是這部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安靜地看完,可是看完以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為基廷老師的與眾不同而充滿興趣,因為老師告訴同學們撕下教科書的一頁而驚奇,看到老師帶著學生們在教室外以不同的方式學習而興奮,在看到基廷老師在課堂上對安德森的奇妙指導,即讓他閉上眼睛,然後一連串的追問使安德森毫不畏懼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時,我很激動。當看到學生們重新恢復了“死亡詩社”,我很嚮往。當看到尼爾的死亡時,我為此深深的遺憾。

  當我坐在安靜的教室裡,三節課的時間,一直看到了小說的結尾,忽然覺得眼眶發熱,有一種想要流淚卻又不是悲傷地感覺,腦海中迴盪的是基廷老師的話,是最後學生們站上桌子,用認真地充滿思想光華的眼神看著即將離開的基廷老師所說的那句“Captain!my captain!”

  我從中看到了認同,看到了堅持,看到了精神的虔誠,看到了基廷老師的教育帶來的結果——教出了一些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個性和追求,有正直的堅持和執著,眼中充滿光芒的學生。

  我對教育有了一些思考,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教育是一種傳達思想的過程,是充滿和創新和熱情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要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堅持不懈,永遠保持正直,不循規蹈矩,強調自身的獨立,強調靈魂的追求。我非常喜歡基廷老師,非常喜歡看基廷老師給學生們上課的情景,和學生們對話時的氣氛。

  在深深的敬仰基廷老師的同時,我非常渴望自己也能遇見一位這樣的老師,因為當看到安德森對發言的畏懼時,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也是從前就不能大方地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來慢慢發展,覺得面對問題自己似乎已經沒有了想法,大腦和心靈同時呆滯了,我覺得這樣很可怕,很悲哀。找不到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一個有生命的實體,也變得千篇一律了,這樣的生命真的得不夠燦爛和有意義。想到,如果也有這樣一位老師,引導我找到自信,找到不顧一切表達自己的思想的那種感覺,那該有多好啊,尤其記憶深刻的就是基廷老師對安德森說的“記住你現在的感覺”。

  我也明白了那樣的感覺,是勇敢的自信的感覺。

【死亡詩社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