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初中散文教學反思

初中散文教學反思

初中散文教學反思

   【導語】 散文教學一定要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去讀,這樣學生學起來就輕鬆多了。另外語文課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課堂,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一定要創新,語文教師一定要做一個擅變的人。下面關於 初中散文教學反思,祝您生活愉快!

  篇一:散文教學反思

  提到散文,我們自然就會聯想起優美的意境、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靈動的想象。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散文以它“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攝人心魄而獨佔一隅,散文教學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我們師生走向美的藝術殿堂。我們感受著美、享受著美、追求著美。作為語文教師,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高尚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散文教學的效果和我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最起碼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極大差別。

  首先,忽略文字的重要性。散文的語言是美的體現,教師往往會把語言放在首要位置,重點研讀語言之美,而忽視了散文的“形”和“神”, 不願在散文教學上浪費太多的精力,導致學生“隨波逐流”。

  其次,學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摯的情感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引起心靈的共鳴。但是學生始終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當中,喜怒不形於色,又何談情感共鳴?

  再次,學生無法理解散文的神韻。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學生看來卻是不知所以,亂成一片。因此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後,教師沒有恰當的引導,學生無法掌握學習技巧。如語言的內涵、意境的體會、情感的挖掘寫作的方法等等。特別是多媒體的濫用,更讓學生只會看熱鬧而無所適從。

  針對散文教學出現的這些弊端,我認為,我們應當這樣做才能力挽狂瀾。

  一、 重視文字。

  首先教師本人要對教材引起足夠的重視,被選入初中課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滲透著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精華,也代表著作者的寫作技巧。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不應把文質兼美的作品如同“棄兒”一般另眼相看,這樣既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歪曲的學習風氣。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反覆讀,反覆體會,反覆引導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

  二、 重視情感。

  有人說“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從這一點來看,作者所展現出來的情和我們師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們學習散文的關鍵所在。學生在閱歷、思想、精神、知識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對文字的認識也會不盡相同,那麼情感的體驗自然就會有濃有淡、有深有淺,因此我們教師要善於將學生引入散文的意境,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自己整個身心融入到作品當中來,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真摯的情感傳導給學生,學生的情緒被感化了,才會由“形”體會到“神”、由景體會到情。師生同入意境,共同賞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 重視技巧。

  散文形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沒有脈絡,沒有頭緒,思路不清晰。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難題,無論它怎樣“散”,它的“神”卻是“聚”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把握文章的構思焦點,即關鍵詞或關鍵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研讀解析,深入淺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從而順理成章地使學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脈絡,掌握了文章的構思。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點。挖掘語言內涵及其重要,它不僅會帶動學生的情感,也會使學生在寫作上受益匪淺。小處從字詞分析,大處從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種描寫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變化,領會文中的表達技巧,學習文中的精巧構思,進而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的妙處。

  讓學生迴歸生活,是學習散文的前提條件,散文雖然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但並不是學生對生活的體會,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我們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或引導學生感悟一些生活當中的細節,使學生用心與文字對話,這樣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

  四、 重視朗讀。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反覆地朗讀,才能逐漸走進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韻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時也會增進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學就應該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學課堂更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進教法,如何改進學法,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及其關注的問題。

  篇二:散文教學反思

  我在散文教學方面認真做了反思並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在此與同仁共饗。

  一、 我們過去的散文教學存在誤區

  1、教學模式的誤區。一般來說,教師還是按照介紹寫作背景、介紹作者和文學常識、指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層次結構、概括主題思想、分析寫作特點(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等)這樣的環節來教學文學作品的。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王榮生的報告《散文教學及連帶的問題》。王教授指出,當前中學語文散文教學中,往往將散文這一特定文字的特性忽視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話振聾發聵,令人醍醐灌頂。

  2、 散文解讀方式的誤區。流行多年的重講解、重分析的“講讀教學法”依然佔據語文教學法的主導地位,語文課沒了語文味兒,文學課沒了文學味兒。往往把作者個人化的言說物件等同於外在的言說的物件,這是散文教學中極大的誤區――“學生散亂的找東西,老師額外的講東西。學生活動了一番,老師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詼諧的說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亂耕別人的田!”

  3、對散文認識上的一些誤區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徵的認識問題。袁振國先生認為,這個觀念有時代(60年代)的烙印,是對楊朔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點的概括,抑或說是不確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問題。“小中見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點。“小”和“大”,有時很難界定,因生活瑣事或微小現象觸發的人生感悟,不同於過去所說的宏大主題,倒是更像古典文論中的“起興”。再如《背影》、《荷塘月色》這類散文,也很難說什麼“以小見大”。

  二、 我的散文教學的探索實踐

  既然我們過去的模式、散文解讀方式、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我在散文教學上便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1、在教學模式上加大“閱讀”的分量

  “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字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構建意義的實質是讀者啟用原有的知識,運用閱讀策略適應閱讀條件的能力”。

  散文閱讀的重點在於文字,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因為“閱讀是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但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的多重對話。”“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在不同型別文字的閱讀應有所側重。”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閱讀積累豐富的言語知識,需要透過閱讀增加我們未曾經歷的言說物件,需要透過閱讀體悟自己未曾體悟過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取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段落層次的關係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敘事、抒情、寫景的線索,抓住線索就等於把握了文章意脈。從文章結構看有總分式、承接式、並列式、遞進式等結構形式,理出結構層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從各段內容的綜合歸納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畫出來,內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併概括。

  解決了以上問題,學生就能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

  3、就文字講深學透,尊重學生的體驗

  王榮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這一現象,目前老師講授散文的現狀是利用文字走出文字,這違背了散文教學的本質特點。我們需要引領學生建立和文字的連結。

  閱讀應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當然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字過度發揮。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理解體驗,要有正確的引導。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誤區。

  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個體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是葉聖陶先生和《語文課程標準》關於閱讀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自然會激發學生閱讀散文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每一節課採取的教學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是,“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同時也能培養出一個好人”是我們每個語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初中散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