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漳州育兒的七大習俗

漳州育兒的七大習俗

漳州育兒的七大習俗

  (一)做四個月

  嬰兒滿四個月,家長要辦牲醴敬神,備豬腳等八色禮品送岳家。嬰兒也於是日由母親抱回孃家。孃家即以婿家的禮品祭祀神明。外婆將兩個大餅繫於嬰兒胸前,謂之“收瀾(涎)”,並抱嬰兒到戶外遊玩、過橋,作出趕老鷹的聲音,謂之“做膽”。是日,讓嬰兒第一次坐到椅轎(竹、木製成的小兒坐椅)上。

  女兒返回婆家時,孃家要做桃粿讓女兒作“伴手”帶回,同時要回贈嬰兒衣服、鞋帽、涎巾、襁巾、花帕、封底褲、銀腳環和豬蹄趾、米花糖、石榴花等禮品。

  (二)做度晬

  小孩滿一週歲時,家裡要做紅龜粿、辦牲醴敬神,並以紅龜粿和染紅蛋殼的熟雞蛋饋送親友四鄰,有的還要設宴請客。

  外孫度晬時,外婆要送線面、新衣服、虎頭鞋、天官鎖或手鐲、腳鐲等禮物。

  孩子週歲時換上新衣,掛天官鎖,坐到神案前的大筊內。大人在孩子面前擺上算盤、書本、筆墨、刀劍、種子、念珠、銅錢、食品等幾種物品,若是女孩則換成脂粉、針線、秤、尺等,然後觀察孩子首先抓取哪樣物品,以此預卜孩子將來的職業以及貧富、智愚、廉貪、勤懶等。此俗稱“抓周”或“試晬”。

  (三)脫痘痂

  舊時,天花是殘害兒童的大病,孩子患天花痊癒無異於去死回生,故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稱為“稱為“淋珠(天花)疕(痂)”。

  家長將一大碗烏豆、黃豆炒熟,邀請幾個男孩前來圍觀。讓出痘痊癒脫痂的兒童坐在一面大筊藶正中間的小凳子上,在其頭頂上放一面銅鏡,將熟豆倒在銅鏡上使之從四邊滾落到筊藶上,一邊高聲說“掉疕了,掉疕了!”圍觀的男孩拾取熟豆拿去吃,俗稱“揀珠疕”。

  種牛痘普及以後,淋珠疕之俗延續下來,兒童種過牛痘的第十二天,其母即為其舉行淋珠疕的儀式。80年代,停止種牛痘,淋珠疕之俗也未完全廢棄,一些群眾當小兒患水痘痊癒後也舉行淋珠疕的儀式。

  (四)改洗

  民間認為幼兒是“清氣相(乾淨)花”,不得接觸“不潔”的'事物,萬一被不潔的事物事物壇(音七)著(犯邪),要以某種方式“改洗”,民間還有印製的巴掌大的專用的“解殃經”。“改洗”的具體的作法有幾種:

  1.用吊桶在井裡蕩七次,打起一桶水,往水裡投入三岔路口的七粒馬齒砂(粗砂),並採石榴、蘭蕉、茉莉等七種花的心芽放入水中,然後用石榴枝沾花心水在幼兒的胸前劃三下,在背後劃四下,並高聲說“拭拭去啊!清彩啊!”俗謂如此便可以將邪穢氣除去。

  2.在廁所裡燒幾張壽金或刨花,讓兒童從火上跳過,然後直接走回房間躺到床上,其間不得轉回頭。

  3.帶兒童到野外,找一株和該幼兒一樣高的草,割下來在兒童身上劃幾下,同時高聲口唸“(音搞)大漢啊”(意為長得快)之類的吉語。

  (五)驅蝨蚤

  舊時,衛生條件差,跳蚤、蝨子孳生,叮咬兒童。每年第一次響雷時,家長就叫小兒站到大門口,將衣服脫下向外抖一抖,口中念道:“春雷(音膽,意為響),虼蚤蝨母輾落田。”俗以為可以驅除蝨、蚤。

  (六)百家飯與百布衣

  舊時,民間碰到小兒多病,往往要向四鄰各家各戶都討一些米來做飯給孩子吃“百家飯”,向四鄰各家各戶都討一小塊布來縫綴成“百布衣”給小孩穿,認為這樣孩子就會“好邀飼”。

  (七)姑母贈物

  嬰兒初次長牙一般是成對的門牙。如只長一枚,本地稱“發孤齒”,應由嬰兒的姑母送給嬰兒一隻小竹凳,俗以為能保證嬰兒將來牙齒髮育正常。嬰幼兒頭髮長不齊,後腦勺上部分地方長不出頭髮,形成一長條,俗稱“行姑路”,要由嬰兒的姑母送嬰兒一雙鞋,才能使孩子的頭髮長齊。

【漳州育兒的七大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