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三國讀後感字左右

三國讀後感字左右

三國讀後感2000字左右

  《三國演義》就像一場電影,以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為線索,展開敘述,那些虛構的人物小故事就像真的一般。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三國讀後感2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三國讀後感2000字篇【一】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群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說,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說,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為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後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並未加害於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後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說後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於一人之上。至於後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讀後感2000字篇【二】

  翻開歷史長卷,駐看鼎足三國;聆聽烽火交戈,感悟英雄壯懷。

  讀《三國演義》,百遍而不厭。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羅貫中藝術加工,生動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近90多年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相比,其文學價值遠大於歷史價值;與其他三大名著相比,儘管各有千秋,不敢妄加評論,但《紅樓夢》中有太多曲折情傷,《水滸》中有太多江湖豪氣,《西遊記》中有太多虛幻場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我的最愛,除了三顧茅廬、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更有200多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他們或正或邪,或剛或柔,或愚或智,或忠或奸,各具其態,共同鑄就了這部小說的靈魂。

  劉備以寬厚仁慈著稱。用現代人的語言描述,作為領導者,在劉備身上體現了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劉備一生志向遠大,目標明確,不畏艱難,內心湧動的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壯志。儘管許多人對其“亂世之梟雄”之稱有誹議,甚至有言其為婦人之仁、一介懦夫,事業全仗眼淚而非能力。但我以為,按照儒家思想來看劉備,他以仁義當先,熱愛百姓,即使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所到之處無不佈施仁政,始終得到百姓愛戴,當屬難能可貴。按照人際關係學原理看劉備,關、張忠心輔佐,諸葛亮鞠躬盡瘁,眾英雄雲集麾下,只靠眼淚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必有其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當屬帥才必備之能力。按照“成大事者必有強勁對手”的理論來看劉備,他的對手曹操不可謂不強,然曹操青梅煮酒之時,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何為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天下動盪,群雄並起之時,能率虎狼之師,席捲天下,統一中原,成就霸業者,方為英雄。至於為人將相,雖屢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為賣命之徒,看家之犬耳。怎可與英雄共論?由此我言,劉備實屬人中龍鳳,世之梟雄也。

  曹操以奸詐多疑揚名。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從第四回誤殺呂伯奢一家九口,末了還揚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開始,就註定了多疑無情的形象。之後,在《三國演義》中,為了不斷地凸顯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光輝”形象,硬生生將曹操演義成了“反面角色”。不管世人如何評價,但我以為,羅貫中這樣描述曹操,從文學色彩化的角度可能不無道理,如果從尊重歷史真實性看,將曹操描寫為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真實的曹操實則為東漢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貢獻之大無人可及。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產生了積極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地區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精通兵法 ,以所著《 孫子略解 》、《兵書接要》、《 孟德新書》等為證。在曹操的領導下,消滅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割槽域,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 曹魏立國的基礎。在文學方面,曹操善 詩歌 ,著有《 蒿里行 》、《 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 清峻整潔。著有《魏武帝集》。特別是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 三曹 ”(曹操、曹丕、 曹植 )為代表的 建安文學 ,史稱“ 建安風骨 ”,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尤其可貴的是,在《蒿里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我最喜歡的《觀滄海》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 ,山島 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讀來朗朗上口,意境澎湃。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曹操一方面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價值的超越,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 齊桓公 、 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另一方面,內心充溢著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信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使之行為複雜多變,令人難以捉摸。也許,這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人格狀態不協調”導致的悲劇吧。總之,曹操不是完人,確實是一個多有爭議之人,但不管怎樣,他的成功決非偶然,正如陳壽評價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魯迅 評價其為“至少是一個英雄”。想來這樣的人物,如何能叫我不佩服乎!

  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化身。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偏愛”無人能及,可謂用盡筆力、大肆渲染、近乎神化。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一生謹慎,鞠躬盡瘁。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等等,件件讓人驚歎,樁樁讓人折服。諸葛亮一生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有人說,“從古至今,可以配用鞠躬盡瘁的只有諸葛亮和周恩來”的說法,我也以為言之有理。但諸葛亮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其一是妒賢,在蜀國的智囊團裡,他從骨子裡是容不下別人的,也算是能人之傲氣吧。其二是絕後,從出山到獻身,諸葛亮沒有培養出一位得力弟子,致使他死後,蜀國上下無一人能接班。如果說諸葛亮是一代奇才,那麼,這兩點不足更亦可悲。

  此外,《三國演義》還成功地塑造了忠肝義膽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勇謀兼備的趙雲、心胸狹窄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忠厚老實的魯肅、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好色之徒董卓等等人物形象。性格關係成功、性格決定命運。羅貫中正是用對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畫,將風雲三國描述的波瀾壯闊、蕩氣迴腸、耐人尋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崇拜英雄之餘,審視世間百態,紅塵之中細思量,忠也一生、奸也一生,善也一生、惡也一生,何不把美名留!

  對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畫,將風雲三國描述的波瀾壯闊、蕩氣迴腸、耐人尋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崇拜英雄之餘,審視世間百態,紅塵之中細思量,忠也一生、奸也一生,善也一生、惡也一生,何不把美名留!

【三國讀後感字左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