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政治經濟學教學課件

政治經濟學教學課件

政治經濟學教學課件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透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任務和方法,透過學習要弄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它的性質及其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它研究經濟事物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本章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內容:1、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是社會生產關係;2、理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和任務是揭示社會經濟運動規律;3、理解政治經濟學研究運用的根本科學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學習內容提要】

  一、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一方面,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就必須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界獲取所需要的物資生活資料。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停止生產,否則這個社會就不能繼續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人類勞動是一切社會賴以旋轉的軸心,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變化,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其他生活方式,決定著人類社會形態以及它們的發展變化。只有當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滿足的條件下,人類才有可能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以外的其他社會活動,並且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程度決定著政治、文化、科學和教育等社會活動的的發展水平。政治經濟學探索社會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就必然以物質資料的生產作為自己研究的出發點。

  2.物質資料的生產首先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類改造自然界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構成社會生產力的內容。社會生產力就是人類社會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包括三個簡單要素:勞動者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是這三個要素的有機結合過程。從這個過程的結果看,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作為生產的物質條件,表現為生產資料;人們的勞動表現為生產勞動。只有勞動力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生產物質財富,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3.在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和生產工具。首先,勞動力對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生產資料要由人來改變和使用,生產工具也要由人來創造和改進,離開了勞動力再好的生產資料也無從發揮作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類引起、調整、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勞動者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力量。其次,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生產工具的狀況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狀況,制約著生產力可能發展的程度;生產工具作為人類生產技能、經驗和知識的物化形式,它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和社會生產關係變化的指示器。

  在現代生產力的發展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勞動資料的革新,自然資源的開發,新的原材料發明和利用,生產力各個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組織等等,都依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社會生產力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它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於人與自然界的矛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認識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是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出發點。政治經濟學考察社會生產力就必須對其本身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做出科學的界定。社會生產力的性質主要是指它所具有的物質技術基礎的性質。社會生產力的水平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基礎上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是社會生產關係

  1.社會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生產關係是物質資料生產藉以實現的社會形式,它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發生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或物質利益關係。

  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絡和關係。任何生產都是社會生產過程。社會生產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它是其他各種社會關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狹義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但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一個連續進行和不斷更新的再生產過程,它包含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最基本的環節,其中發生的一切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都屬於社會生產關係。因此廣義社會生產關係包括:狹義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和消費關係。

  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是一切經濟關係的基礎並決定著它們的性質和特點。狹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的歸屬,它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係,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廣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包括人們對生產資料所有、佔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經濟關係。任何一種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都取決於該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的性質。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物件的生產關係,就是建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基礎之上,人們在社會總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經濟關係的總和即廣義的社會生產關係。

  2.社會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1)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係。首先,各個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決定著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其次,各個社會集團內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係也是生產關係的重要內容。這種關係的性質同樣是由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的。(2)分配關係。廣義的分配關係包括生產資料和產品分配兩個方面的內容。生產資料分配關係也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產品分配關係包括產品分配的原則、方法和份額等方面的內容。首先,生產關係的性質決定分配關係的性質。其次,分配關係和分配方式還要受到生產力和其他經濟條件的制約。最後,分配關係對生產關係有反作用。(3)交換關係。它是指產品交換過程所形成的經濟關係。如果產品屬於生產資料其交換是與生產過程結合在一起的。消費品的交換則是生產、分配和消費的中間環節。首先,生產的性質和形式決定著交換的性質和形式。社會分工決定交換的必然性,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交換的性質和社會形式。其次,生產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交換的廣度和深度。最後,交換對生產具有反作用。(4)消費關係。它是指人們在產品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係。消費廣義地說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個方面的內容。人類社會的消費在其本來意義上說是指生活資料的消費,滿足消費是生產的終極目的。消費不僅是一個滿足生理需要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它包含著人與人的經濟關係。首先,消費要以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其次,消費關係要受到生產關係性質的制約。最後,消費關係對生產關係具有反作用。

  社會生產關係的四個方面是密切聯絡,相互影響的。狹義生產關係是基礎,它決定著分配關係、交換關係和消費關係。另一方面,分配關係、交換關係和消費關係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並對生產關係具有反作用。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社會生產關係是上述四個方面經濟關係的統一。

  3.社會經濟體制。社會生產關係必須透過一定的經濟體制來實現。經濟體制就是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執行機制的統稱。經濟體制的安排和變革要體現社會生產關係性質和生產力發展的雙重要求。一方面社會生產關係決定經濟體制,生產關係總是要求一定的經濟體制與其性質相適應,社會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促進或限制作用,透過經濟體制來實現的。另一方面,經濟體制對生產關係也會發生重大的影響。完善的經濟體制能夠較好地體現生產關係的要求,有利於生產關係的鞏固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經濟體制存在著某種弊端或缺陷就會限制生產關係本身優越性發揮作用,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政治經濟學教學課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