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中醫夏季養生法

中醫夏季養生法

關於中醫夏季養生法

  夏天,從立夏到立秋,總共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黃帝內經》說:“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夏天這三個月中,自然界的陽氣已漸漸達到洪盛的地步。一方面天陽下逼,另一方面地熱上騰,這樣的天地之氣相交合,大大促進了萬物的“華實”。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把這樣的養生認識“預告”給人們:夏天萬物皆榮,陽盛於外,養生者應注意養護陽氣,以適應此時自然界陰氣不足的環境。

  順時養生,不與大自然較勁

  我們知道,天地萬物都有恆定的運動和變化規律,就季節而言,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大特色分明的季節。人們如果想健康長壽,就要遵循這個自然規律,或者說適應這個“潮流”,這就是中醫“順四時,天人合一”的思想。

  違背這個規律,硬要與大自然“較勁”“逞能”,那吃苦頭的終究還是人類。因為,不管人有多大本事,都無法改變人體的自然屬性。例如,儘管現代醫學和科技十分昌明,仍然無法改變人類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夏三月,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夏季養生要領,就可能變成壞事了。夏天人的陽氣雖足,卻容易外洩;晝長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出汗多,容易脫水;天氣太熱,容易影響人的食慾;人們也容易因貪涼而染病……

  心火過旺,肺、腎易虛虧

  夏季染病,大都當即發作,故有“六月債,還得快”之說。但有一種病卻是有所潛伏,直到秋季才發作的,如延至冬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心病”。即《內經》所說:“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必須說明,這裡說的“心病”,不是指現代醫學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

  古書上所提及的“心”,實際上相當於今天人們常說的“精神”“心理”。按中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處於盛的地位)、木休(肝處於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的季節。

  心火一旺,則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虛;本是腎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時,就容易出現心火對腎水的反攻現象,故腎水易虧。

  氣順則順,氣亂則逆

  一般人對夏天應防“肺虛腎虧”的理念是很容易接受的,而對正處於很旺時的“心”應該重點保養,就往往掉以輕心了。

  古代沒有空調裝置,到了夏天酷熱難當時,人們的心情就特別煩躁;現代人到了夏天,雖可使用空調,但在驕陽似火的日子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況空調並非萬能之品,只有學會自我調節,才是上策。

  那麼,怎樣進行自我調節呢?《內經》說得好:夜臥早起(大意為:稍晚一點睡覺,以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睡眠不足時可適當以午睡補充),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大意為:切勿因厭惡長日而心情煩躁,濫發脾氣),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大意為:要精神飽滿,成就夏季應有的秀美,並充分宣洩),若所愛在外(大意為:就像面對心儀的物件,情志應充分外露而不需內藏),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大意:這才是適應夏天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

  《內經》這段文字之妙,在於通篇講的是“氣”,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怒”,“氣旺”應充分、正常地“宣洩”,但不能“亂”。心情煩躁就“亂”,就是“氣逆”,就會使“神志”受傷。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到了夏天,一方面,客觀上利用飲食起居調攝而保健,另一方面,則不可忽視主觀上的調息靜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可使人心曠神怡的活動:適當晨練,適當娛樂,適當地避暑休養……總之,入夏之時,養“心”為上,養“心”為先。謹記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的名言:“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

【中醫夏季養生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