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 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 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 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 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 甚至比肉體 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 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 式, 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 和諧相處, 這就是 “非 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 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 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 體驗。

  馬歇爾提出了 NVC。他指出, “NVC 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 使在逆境中,它們也有助於人保持人性。NVC 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 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們已有的知識 ——關於什麼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幫助我們活出這一點。

  ” 就像作者在書中寫的:非暴力溝通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 都有悠久的歷史。

  書裡面沒有學究式的細說這歷史是如何傳承的, 從作者書中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積薄發。

  有些人對這種溝通方式有些人覺得不以為然,和那種強調推銷, 強調話術,強調控制的理念比起來軟綿綿的。那我想說,你好好用用 這種方式,再作比較。什麼理論都要回歸到實踐的檢驗中。

  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很強大,這種溝通方式的觀察,感受,需要, 請求這四個要素,不管是用於傾聽,還是用於表達。這四個過程可以 概括為兩大步,也是催眠中的兩個大原則:跟隨和引導。觀察和感受 屬於跟隨,需要和請求屬於引導。在這種方式下,我們的心就變得無 比的平靜和順從。

  很多厲害的溝通高手, 比如心理諮詢師, 談判專家, 催眠師日用而不知。書裡講到的這種溝通模式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有 譁然大悟的一種感覺。對於諮詢過程中的問答,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指 導的書籍,看的有關書籍要不講的事無鉅細,顯得雜亂無章,要不就 籠統的讓人不著邊際。而這本書讓我醍醐灌頂,對以前的有關知識上 下貫通,把前兩者系統起來了。

  這本書講的那種溝通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客觀冷靜,讓心 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會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對方的需要,感受到 對方的愛。會讓我們彼此消除誤會,化解敵意,讓我們相互包容和接 納,互助和友愛。

  當初把《非暴力溝通》列在自己的閱讀書單裡的時候,是希望它能幫助自己更理性、更平靜地和孩子溝通(熊孩子總會有讓我們抓狂的時候,你懂的)。而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在和大家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或者說收穫最大的部分,卻是——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去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深地和自己的內在聯結。感謝遠在深圳的旭欣(非暴力溝通分享者與實踐者,CNVC認證培訓師候選人)參與我們的線上讀書會,帶領我們對非暴力溝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感謝非暴力溝通,讓我可以更好地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粗略翻看這本書的人,可能會覺得按照這四要素講話,有點兒咬文嚼字的機械味兒。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提醒大家“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這四個要素中,我覺得發現自己感受背後的需要是最難的。我們之所以會有某種情緒感受,那是因為我們的某種需要沒能得到滿足,例如害怕是因為我們需要安全感,孤獨是需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憤怒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去覺察自己情緒感受背後的需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需要代表了我們心靈深處的價值觀。而正是這些價值觀,界定了你的人格!瞭解自己的需要,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能透過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看到冰山一角之下隱藏得更深的我,這樣我們就能夠更誠實地表達自己,於是我們的需要才更有可能被滿足。

  一邊閱讀,我也一邊透過實踐去體會。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我會試著去傾聽自己身體的感受,然後試著去探尋這種感受背後的需要是什麼。有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不過旭欣的引導,讓我很受啟發:“想想如果事情按照你希望的發展,會是怎樣”,“奢侈一點兒,最美好的情況會是怎樣”,“那樣你會是怎樣的感受”,“那樣的.感受是因為自己什麼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會那樣做,那是在滿足自己怎樣的需要”……順著這些問題,我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內在,和自己的感受、需要建立起聯結,這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認識,讓我更加接納自己的情緒,更加地平靜和從容。

  不要奢望運用非暴力溝通去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結”。書裡的這句話,時刻提醒著自己,去傾聽讓人抓狂的孩子對愛的渴求,去傾聽指責的愛人對理解的需要,去傾聽嘮叨的父母心中的關切,同時也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去覺察自己內心的需求,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帶評論、指責、強迫、威脅,看見真實的對方,也看見真實的自己,然後讓彼此聯結,讓愛流動,這是唯一的目的。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物件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裡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裡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機率也比較低。但是,透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