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報考決策影響就業工作

報考決策影響就業工作

報考決策影響就業工作

  填志願也能成為一門學問?這個問題常常縈繞在許多人的心頭,有些困惑,有些不屑……。在傳統觀念看來,錄取與否的關鍵是成績,成績達到了,我當 然應該被錄取。這與填志願有什麼關係呢?是的,在理想狀態下,學校錄取某個學生與否,最主要的應該是看他的高考成績,德智體諸方面,從來沒有一個學校說錄 取某個學生是因為他的志願填得好。從學生的角度說,我成績達到了,我當然應該被與我成績相當的學校、專業錄取。

  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總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在多年來的錄取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並沒有被與他的成績相當的學校、專業所錄取,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高分 低就、高分落榜的現象;與之相應的,也就有一些成績較低的學生,因為高考志願填得湊巧,進入了往年需要較高成績才能進入的學校,也就是許多人所說的“分數 增值”了。人們常說,現在的高考不能取消,它至少做到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此現象的產生,讓這一核心理念在推行過程中大打折扣,分數高的學生沒有錄到 好學校,分數低的反而進了名校,這會導致許多學生不去認真學習,提高成績,反而去尋找什麼志願技巧,以求用低分獲得好學校的錄取。這卻是我們不願意看到 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填志願是不應該成為一門學問的。然而現實中為什麼這一現象一再出現呢?它產生的根源在哪裡呢?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志願填報規 則的'設計。原來的志願填報規則中,學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作為第一志願,並且高考成績或排名、其他學生填報志願的情況等資訊不完全透明,學生完全是以賭博的 心理在填志願,如果達到了第一志願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則是萬幸,如果達不到,那麼就不太可能被同層次的其他學校錄取了,因為同層次的其他學校也在錄取填自 己為第一志願的學生,只要當第一志願的學生錄完後還沒有完成招生計劃,才來考慮填它為第二志願的學生,但一般來說,這些同層次的學校大部分都會在第一志願 錄取滿額,而還在第二志願招生的學校一般都是學生不大願意報考的非理想學校、專業。現在,由於實行了平行志願,資訊也在不斷地走向透明,使得學生選擇權利 越來越大,同樣的分數,我看A學校能否錄取我,行,就錄取,不行,再看B學校,然後再看C學校……,等等,這就是增加了學生的試錯機會及選擇權利。尤其是 內蒙古在2008年實施的實時動態志願,更是無限制地擴大了考生選擇學校的權利及試錯機會,資訊也實現了完全的透明。這時,學生就可以透過試錯及不斷調整 自己的志願決策,以確保最後能被相應的學校專業錄取。如此,高分落榜或低就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高考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理念逐步得以完全落實。那些低 分學生還想透過志願技巧進入好學校的機會基本上沒有了。而研究志願填報技巧以求得進入好學校的學問終於露出了它的狐狸尾巴,因為它根本上就是透過鑽政策和 制度的空子來生存的,當政策與制度設計彌補了原來的漏洞,這個偽學問也就迎來了它的末日。

  既然它是偽學問,那麼你為什麼還是高考志願決策研究專家呢?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問到這一問題,問得好!明知是偽學問,為什麼還要研究它呢?因為,我並 不是從升學的角度來研究志願填報的,也就是說,我研究志願填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避免 “高分落榜”或“低就”,也不是為了幫助人們以低分數博取好學校。因為我明白,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透過改革制度來解決。我所研究的領域在於透過科學的志願決 策規避學生未來失業的風險。因為,志願填報雖然對升學不應該有影響,到現在也逐漸沒有影響了,但對就業的影響或者決定作用卻是隨著人才的市場化而天然產生 的。當大學生不再分配工作,需要到人才市場上求職時,學生填志願、選擇學校、專業就會對他的順利就業產生重大的決定作用。如果他選擇的專業合適、學校有辦 學優勢,那麼他就可能學有所成,進而為未來的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否則,他將面臨著極大的失業風險。於是,在填報志願時如何選擇才是科學的,才能將未來失業 的風險降到最低,進而提高個人的發展效率、促進個人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成了高三學生及家長面臨地重大問題。而升學志願決策就上升為需要深入討論的研究課 題。

  在人才市場化不斷成熟與完善的今天,要順利地找到適合於自身發展的工作,並不是大學畢業後才進行人才定位,而是在中學升學填報志願時就已經定型了,你 所選擇的專業、學校已經決定了在一定時間內只能以某種專業人才的身份到市場上求職。如果說,求職是人才的銷售,那麼,志願填報對專業、學校的選擇,就是人 才的生產決策,我稱它為學業規劃。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就是以銷定產,因此,在生產決策時必須要考慮的就是未來的銷售。於是,我提出的志願決策策略就是瞄準 就業填志願。我自信並樂觀地認為,學業規劃不僅是求解大學生就業難的良方,也是促使我國教育與社會經濟實現良性互動的關鍵環節。

【報考決策影響就業工作】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