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的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

的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

關於2017的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

  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

  《考綱》對作文的內容要求是"內容充實,中心明確",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

  先說說"內容充實"。

  "內容充實"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求考生在平時應注意觀察、分析、積累,在寫

  作時不以假話、大話、空話填充文章。具體地說,就是若寫記敘類文章,不宜堆砌材料而重在生動形象的描寫;若寫議論類文章,也不宜堆砌事實論據而重在說理的深刻和透徹;若寫抒情類文章,更不宜羅列事件而應在精當敘事的基礎上抒發能夠感動自己、打動讀者心靈的感情。

  要做到內容充實,重要的是要圍繞中心選樣典型材料。有些考生作文內容空洞,是因為缺少材料,特別是寫議論文時,論點已經確定,但缺乏論據,常常是搜腸刮肚,冥思苦想也很難湊夠字數。此時考生要開動腦筋"想",開啟記憶倉庫去"找";到教材中去找:劉和珍為革命而英勇獻身,貝多芬為音樂孜孜以求,屈原被貶乃有《離騷》,司馬遷遭宮刑憤著《史記》…這些例子都有極大的說服力、感染力;或者到報刊影視中去找,到現實生活中去找,從科學家、運動員、勞動模範或周圍同學、朋友身上去發現"為我所用"的論證材料,熟記名人名言、名言警句,靈活運用;或者敘述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諸如此類只要在考場上有清晰的頭腦,靈活的思維,豐富的想像,就一定會寫出內容充實的優秀作文。

  選取怎樣的材料,才顯得內容充實?

  內容充實的文章必須具有高質量的材料,其標準有三點。

  (1)豐富性。就是材料本身有豐富的意蘊。意蘊就是材料的內在含義。意蘊豐富才能引發讀者的情思,給讀者以某些啟示。-則材料有無意蘊,要先從讀者的眼光來看,要用心去感受它,你果真用了心。

  (2)典型性。典型性就是要求材料有代表性,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最能表現觀點的材料就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用屈原、司馬遷的事例來論證"逆境成才"是很有力的,因為屈原、司馬遷是人們所熟悉、所崇拜的歷史人物。可是在學生的作文裡經常有這樣的現像:在論證"逆境成才"這個觀點時,列舉鄰居某某的事例,列舉同學的事例,和某某親朋好友的事例,這此事例有的存在著片面性,並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典型。

  (3)現實感。這是針對材料陳舊而言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立足於現實,從現實中取材。考生要在平時養成關心社會的習慣,積累豐富的素材,一旦需要就能源源不斷的拿出來。當然,不是說寫文章不能用歷史材料,即使是寫記敘文也可以寫歷史故事,關鍵是歷史材料中要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文章才能有新意。

  (4)新穎度。這是針對"人云亦云"而言的。-些同學平時不關心社會,不關心周圍發生的事,也不注意報刊上介紹的新鮮事物,他們手中只有些陳舊的、僵化的材料,寫作時言必古人、洋人,有些材料本來還感人,但你用我用他也用,幾乎成了"萬能材料",用濫了,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讀者對文章內容的印象,其強度往往與材料的新穎度成正比,所以考生必須在平時積累-些新的材料,隨時記下來備用。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新鮮的可寫的人、事、物,只要我們去觀察、感受,就能找到內涵豐富、具有現實感、新穎度的材料。

  另外,"內容充實",在不同的文體中有不同的體現。記敘文,要求記敘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體實在。可以藉助想象與聯想。在作者構思時,透過想象、聯想可以使片斷的事物充實後變成完全的整體,藉助想象和聯想可以把分散零亂的生活印象,遵循文章主旨形成典型情節和完美的藝術形象,藉助想象和聯想還可以把原本抽象的道理擴充為具體的事物,從而顯示出藝術魅力。說明文要求說明屬性清楚,資料充分,2010高考《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可以變換角度。古人云:"五官生五覺,五覺出文章。"既寫事物之間的聯絡,又寫事物之間的區別,既把握事物的表象,又闡發事物的內蘊與本質。議論文,要求論據充足,說理充分。說理要注意具體分析。要善於"以問引論"。例如:為什麼?根據什麼?說明什麼?意思是什麼?例如不這樣會怎樣?假如這樣發展下去會怎樣?假如相反的觀點成立會怎樣?這就像什麼?這就如同什麼?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麼?假如在這樣的背景下或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問題等等。有選擇地回答這類問題,能引導學生充分說理和深入說理。當寫作者感到思路不暢而無話可說時,要善於就議論的話題和中心論點自己向自己發問。當中心論點擺出後,首先要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說(理由是什麼)。"這時要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想理由。我國著名的美學理論家朱光潛先生說:"在定了題目之後,我取-張紙條擺在面前,抱著那題目四方八面地想,想時全憑心理學家所謂自由聯想,不拘大小,不問次序,想得一點意思,就用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條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記下去,到當時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記下來了為止。"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我們也要不斷問自己"理由是什麼""還有什麼理由"。等有了理由之後,再進行一番甄選,看看哪些成其為理由,哪些不成其理由,把成其理由的各點排排主次先後,這些工作做完後,又要針對這些理由發問"這些說法為什麼是對的呢""還有哪些理由能支援這些說法",等等。經過多層次的發問,作者的理由逐漸豐富起來,就不會感到無理可講了。寫議論文也要有點形象思維,朱光潛先生在《漫談說理文》中指出:"我很相信說理文如果要寫好,也還要動一點情感,要用點形象思維。"

  綜上所述,要想說理充分,必須理由充足,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以問引導可啟用思維,拓展思路,使理由更加充足;多方聯絡可以大大豐富說理內容,使說理更具深度和廣度;善於藉助形象,使說理更具打動力,這些都是達到說理充分的重要途徑。

  要"內容充實"就要廣泛積累生活素材,厚積才能薄發。做生活的有心人,關心國際風雲、社會生活、身邊瑣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從中捕捉寫作材料。廣泛閱覽也是獲取材料的重要途徑,就是教科書上的一些內容也可以成為寫作材料。只有儘可能多佔有材料,提筆時才能左右逢源。

  再說說"中心明確"。

  "中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簡稱。所謂"中心明確",就是作文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並讓這個中心貫穿始終,統帥所有的材料。

  如何做到中心明確?

  1.抓住記敘文的線索,是做到中心明確的先決條件。

  線索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是連綴文章的全部材料的脈絡,只有線索清楚,"言之有序",才能清楚明白地發現文章的中心。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平日上課中老師教我們閱讀課文總要給我們分析內容,尋找線索,透過閱讀文章抓住線索分析文脈而瞭解作者思路,那麼,寫文章也一樣要有線索,以此表現寫作的思路,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那麼,什麼可以做文章的線索呢?

  一是以景、物為線索。以景為線索,往往抓住景的特徵,把材料串聯起來。如郁達夫《故都的秋》,全文緊扣故都的秋色"清""靜""悲涼"的特徵選擇和組織各種景色。如果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也完全可以說,-切"物"語皆情語,以"物"為線索結構全文,推動事件或情節的發展,也是我們日常學習中常見的。

  二是以人、事為線索以人的某些特徵、某些細節或所見所聞組織材料,如《祝福》中的."我"便是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見證人,也是安排故事情節的重要線索。以中心事件為線索,也是記敘文中常見的,如《項鍊》,就是以借、丟、賠項鍊這-中心事作為線索的。

  三是以思想感情為線索。這種線索似乎難以捉摸,但仔細琢磨,思想情感的線索貫穿其中,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這方面的範文,

  當然,也有人把時間的推移和空間位置的變換也看作線索,寫作時不妨參考。

  那麼,我們又如何才能找到一個恰當的線索呢

  一是認真分析掌握的材料,從材中去尋找,因為許多生活的材料,本身就具有許多共同點,給人同樣的感受與啟迪,或者相互間存在必然的聯絡。只要仔細分析,就不難得到線索。

  二是很好地思考線索和主題的聯絡,根據立意來確定線索。因為線索不僅能串綴材料,也能展現文章靈魂,因此,線索與主題往往緊密相聯。

  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曾說:"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運用綵線穿珠的方法,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可以使文章的結構井然有序,材料緊密集中,中心也容易顯現。

  2.精心選擇能表達文章中心的材料。

  寫作時必須選擇那些能表達文章中心的材料。在題目所允許的天地裡,考慮在自己所貯藏的素材中,有哪些材料符合題意的要求,這些材料就應該選取它;而與題意毫無關係的材料,就要毫不可惜地捨棄,即使是十分生動有趣的材料,也要毫不可惜地捨棄。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一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點。他說:"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臉來,無非是把這塊石頭上不是臉的地方剔掉罷了。"題意就是告訴我們哪些是"不是臉的地方",哪些是"是臉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例如有一文題是《贊一位辛勤的園丁》,根據題意應該是歌頌人民教師,那麼從自己豐富的材料庫中,只能選取有關教師的材料,其它像自己所掌握的幹部、工人、農民和戰士的材料,就堅決不能選。自己所掌握有關教師的材料又很豐富,那麼根據題意也只能選教師辛勤工作方面的材料,其它像熱愛學生,關心周圍同志的材料也就只能捨棄。這樣按照題意要求選材,保證了材料準確切實。

  3.記敘文的議論和抒情對文章中心的表達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文章的關鍵地方,用一兩句話深刻揭示文章的主旨,整篇文章就如畫龍點睛般活脫起來,這種明確中心的技法就叫"點明旨意法"。

  記敘文一般來說要講究含蓄,"旨意"不必直接。

【的高考作文:要言之有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