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國中作文之教學中的宏觀擴充套件與微觀把握

國中作文之教學中的宏觀擴充套件與微觀把握

中學作文之教學中的宏觀擴充套件與微觀把握

  由於這樣一個特點,作文教學就自然關涉到宏觀與微觀兩個大的方面的問題。記得魯迅先生曾說過,要想教人作文很難,但他又曾寫文,介紹自己如何寫小說,有雜取種種之說。大概先生所說難的就是一些作文的宏觀方面,而教人做的則是一些微觀方面吧。早在1982年全國語文教改會上,一些語文教學工作前輩就主張借用古代的作文方式,意思也在於在作文這個廣闊無邊的領域中,找到一些可以具體操作的方面。現在,關於作文作法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可參見本文最後一節),使一度令人茫然和頭疼的作文教學一下子興奮了起來。但是,別高興得太早,當我們的學生都按照某種格式去作文的時候,有兩個嚴重的後果產生了:一是作文千人一面,二是許多作文只有一個空架子。於是,有人站出來大聲反對說,不應該教給學生什麼規範,而應該教給他們活的東西。

  今年2—6月份《語文報》上開了一個“與中學生聊作文”的專欄,兩種觀點即針鋒相對。這些又一次表明,作文教學中確實存在著宏觀與微觀的問題,如果只注意到宏觀方面,作文教學未免顯得空洞,如果只注意到微觀方面,則又會陷入死板。所以,我們有必要完整的認識,全面的展開。

  何為宏觀,何為微觀呢?從作文教學的內在特點的可控性程度相對的來說,凡是需要廣泛聯絡的即為宏觀,凡是需要具體規範的即為微觀。宏觀需擴充套件,微觀能把握。為了具體可感,下面進行一些例舉。

  先說宏觀:

  1.正確的思想來自科學的世界觀。

  這一點有關寫作的教科書和理論著作已說得挺多的了,自不待多言。但在作文的教與學的實踐中,這一點的指導作用並未顯示出來,相反,恰恰在這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最突出的現象是,很多學生表現在作文中的思想與自身的真實思想認識水平不一致,他們寫作文總喜歡寫一些空話、大話、套話、假話,搬用一些政治性的詞句,什麼“讓人間充滿愛,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吧”,什麼“讓我們沿著社會主義大道,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吧”,什麼“作為跨世紀的一代青年,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吧”等等之類。這些話如果是由文章實際自然而生的,倒無可非議,問題是這些話與文章思想內容沒有什麼聯絡,甚至根本沾不上邊。這表明學生作文中的思想盡管合乎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但這些思想不是從客觀現實中合理得出來的,他們只是用了時興的觀念去對應所有的客觀實際。換言之,這些學生還沒有打牢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世界觀在根本上就是不夠科學的。

  其實,這種現象早在1991年就有研究者著文指出並分析過。說:“為什麼一些考生把小學生攀折樹木同‘四人幫’的罪行混為一談?為什麼不少考生把‘先憂後樂’的思想說成是‘建設四化的指南’,‘是區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試金石’?為什麼許多文章在述例之後,只能發些‘這是極其偉大的’、‘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之類的千篇一律的口號式的議論呢?為什麼許多文章東說幾句,西說幾句,而不能圍繞一箇中心一層一層地論述下去呢?此無他,皆由考生政治覺悟不高,是非界限不明,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強所致。”[1]看來,作文的第一關,關於人的思想問題,所涉的絕不僅是語文的知識和能力的問題,而是關涉到人的整體素質問題,顯然與人所受的綜合教育和環境影響有關。教師要清醒地從一定的高度從一定的廣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更要讓學生懂得這樣去做,使他們自覺地多方面地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培養唯物辯證觀。沒有這一點,是無所謂作文的,哪又談得上作文的好壞高低呢?

  2.豐富的材料來自對社會的關注與思考。

  與第一點一樣,學生不懂得這一點或沒能得到有效的訓練而存在著一種帶有普遍性、頑症性的現象:不少的學生作文沒有鮮活的材料,寫好人好事就是幫人推車、給人讓座之類,寫社會變化就是蓋高樓、起大廈之類,闡明什麼事理,往往是古有司馬遷,今有張海迪,中有陳景潤,外有愛迪生,有些學文科的學生還總是搬用、濫用概略的中國革命史。這樣,許多學生的作文、一個學生在多數情況下的`作文,都是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的,沒有什麼現實的針對性的。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作文不反映現實也就沒有新意,只能是舊事重提,老調重彈,所以學生越寫越沒興趣,甚至越寫越害怕,怕自己“理空詞窮”。

  這都是沒有關注社會、思考社會帶來的後果。由此還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一種主觀的偏見:說好就好得不得了,說壞就壞透了頂,特別是後者。不少的學生常常隨心所欲地、不負責任地誇大社會中的陰暗面,如說:“像這種腐敗現象比比皆是”、“如今的社會是一個金錢萬能的社會”、“現在的中學生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垮掉的一代”,諸如此類一些偏激之詞,顯然是主觀片面、不合實際的。長此以往,許多學生養成了一種惡習,一要論理就絕對化、簡單化,如有的同學在《有錢就有幸福嗎》作文中說:“有錢就有幸福嗎?否,我們說只有鬥爭才是幸福……把金錢看成幸福的人是十足的拜金主義者,是金錢的奴隸,是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2]實乃不分青紅皂白,偏執一端,一棍子往死裡打,讓人難以接受。

  文章的思想和材料是作文最基礎、最根本的方面。長期以來,中學生的作文達不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要求,不能不從這兩個基本點上找問題,確實應該提高學生對這兩個基本點的認識,讓他們樹立一種宏觀思想,訓練和培養一種廣泛聯絡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使他們學習寫作不僅在語文課中學,也注意在其它課中學,不僅在學校裡學,也注意在其它時間地點學,隨時隨地注意觀察、思考和積累,學會關心他人和社會。

  3.合理的表達與日常說話的極大相關性。

  如果學生具有正確的思想和相當的材料,怎樣表達應該是不困難的,但仍有一些學生一接觸到寫作文,就特別擺開一種架式,似乎要精妙絕倫,成一家之言,流傳後世,結果連平常最熟悉的話語也寫得文縐縐的或疙裡疙瘩,弄巧反拙了;有的甚至寫得不成文章,把記敘文寫成流水帳,議論文的觀點和材料之間油水分離,寫說明文不懂得如何著手寫清楚。關於表達,固然有技巧可言,但倒不如歸之於“說話”。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說是用嘴寫”,“寫是用筆說”,把說與寫在本質上統一起來。當然,先生的“說”接近於有意的口頭表達訓練,而這裡的“說”更靠近我們的生活原形,因為生活原形給我們更大的真實性和啟發性,“文章本天成”嘛。如,當你給他人敘述一件事情時,你必然會說清時間、地點、原因、經過(其中會有場面、細節等描寫)、結果,同時你自然會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傾向、觀點態度,這本身就具備了記敘文的幾個要素,本身就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手段。再如,你要給人家說清一段道理,或勸勉人家,或爭論是非,你怎樣讓自己的理兒立起來,令人信服呢?你沒有一定的事實、理論行嗎?你不講究一定的說理方法行嗎?這本身不就是論據、論證方式等議論文的知識體現嗎?所以,書面的表達歸根結蒂是出自於日常說話實際的。如果懂得了表達的根源,多從這個根源出發,怎樣表達其道理是很容易琢磨出來的。現代中學生,由於受現代化多媒體傳達形式的影響,說話、口頭表達具有了一定的機會和基礎,老師完全可以點撥他們將此聯絡到作文的表達上來,以促進書面表達。

  4.幾種常見文體的寫作要求和思路的相似性。

  常見文體就是我們常說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除了應用文有一定的格式之外,其它三種文體是沒有固定格式的,但各自有一些基本要素和要求,如記敘文的記敘要素、記敘順序等,說明文的說明特徵、說明順序和方法,議論文的基本要素、論證結構與方法等等,因此,練習每一種文體都是按照各種文體的寫作要求來進行的。這本無可厚非,但都不免出現一種後果,就是學生寫各種文體的能力不平衡,寫作興趣偏於單一。

  一般的情況是初中喜歡(或長於)寫記敘文,高中喜歡(或長於)寫議論文(其中有人反而把記敘文給忘了),可能有練習重點的不同的影響,然而這裡邊有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對幾種文體的寫作要求和思路的相似性,沒有自覺的清楚的認識。因為長期的作文訓練都習慣於單打一,分階段地來練習不同的文體,但就忽視了一個綜合的過程,即把幾種文體進行整體的比較和認識。其實,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這三種文體的寫作要求和思路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的,就前面所列舉的三種文體的基本要素即可見。

  三種文體都不外乎是以一定的表現方式,按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展現中心與材料的關係,我們甚至能夠在一種文體裡去套用另一種文理與文思,或用一種文體的文理和文思去指導其它文體的寫作。如我們可以把記敘文、說明文看作是議論文:當說某一個人如何如何好的時候,你要拿出一個或幾個事例來證明;當介紹某一種東西的時候,你對這個東西的好惡自然要表現出來,要列舉出幾條客觀的表現來說服大家。如果讓學生注意到幾種文體間的寫作要求、思路的相似性,無疑對於他們寫作的全面訓練和能力的綜合提高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君不見嗎,許多大文學家又是大評論家,許多文學作品寫得出色的作家,他們的科技文章也寫得很出色,許多科學家也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當然,中學生不可能達到如此的境界,但顯然是為此而打下必備的基礎啊!

  以上四點,之所以歸之於宏觀,很明顯的原因是,它們都具有廣泛聯絡的特點,對於寫作文來說,都是一些大的方面的問題,它們重在能啟示中學生為寫好作文打下必要的思想和思維基礎。

【國中作文之教學中的宏觀擴充套件與微觀把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