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解讀高考作文的常態微變

解讀高考作文的常態微變

解讀高考作文的常態微變

  第一,主旨的暗示性在增強,審題的難度在增大。

  也許是出於對全國高考語文卷作文命題開放度過大的一種糾正,湖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在前承全國卷命題偏愛寓言材料的命題方式的情況下,又特意在“鏡”前加了一個“買”字。因為材料中已經說明了為何“昏鏡”頗為暢銷的真正原因,若以“賣鏡”為題,審題難度自然大大降低,且學生享有的寫作(或選擇)自由度也大大受到限制,這無疑與全國卷早已有之且大行其道的開放性不大合拍。因此,從“賣”轉為“買”,問題一下子從“特殊”轉向了“普遍”,其價值取向一下子從作者的諷世目的轉向了讀者的自由選擇。材料本身所諷刺的本是世人的一種自欺式的“美容”傾向,以及人際關係交往過程中對對方“奉承”的一種期待。要讀懂這種暗示,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了;而在“買鏡”上加以限制,那麼學生既可以順著作者所暗示的嚴肅性方向作文,也可以站在普通觀眾的立場,來一個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只要言之有理,自然不可強求。但是,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雖然處在資訊傳播高度發達的`當代,雖然文化存在的多元化趨勢日漸明顯,但我們畢竟是從傳統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對於“義”“道”是不能無視的。是與傳統“道”“義”趨同,還是與之逆反,抑或是在大體上趨同之外有所突破?這對部分考生而言,怕是在選擇過程中不乏疑惑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豈能僅僅在作文備考之前“臨時抱佛腳”?必須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好充分準備。沒有這種事先的準備,我們的備考就顯得盲目。

  第二,思辨要求增高,哲學意味漸濃。

  在這一點上,筆者以為,這是一種可貴的進步,是對大開放的一種修正。

  隨著作文命題開放度的加大,我們的學生越來越不會寫議論文了,而作文的體式則越來越散文化了,文筆多姿多彩了。這本來是好事,可令人擔憂的是,我們學生的思維品質卻似乎下降了。衡量學生思維品質高下的標尺是什麼?一個重要的標尺是學生日常語言表達的條理性與嚴密性,也就是學生習作中表現出來的思辨性、嚴密性、新穎性和深刻性。雖然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我們期望的要求,但這是不能小看的一個大問題。針對一個問題,學生能否從多個角度審視、分析、判斷、歸納,能否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而又顧及其次要方面,能否在處理消極問題時從積極方面入手,這能反映學生的思維品質。我們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是語文教師的責任。

  拿前幾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題來說,其審題難度無疑是增大了。命題人選取了國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處精闢議論:“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的這段文字,論述了詩人觀察和表現宇宙人生的態度和方法。其實,這段文字所含的思想,對我們為文、處事、做人以及觀賞自然、認識社會都有啟發。題目要求,根據你對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高考作文命題本不該為難學生。但是不能不說,我們的教育卻恰好存在著只知“入乎其內”,不知“出乎其外”的諸多尷尬,甚至存在亂入亂出、無入無出的嚴重問題。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學生學不好語文,或不好好地學語文?因為我們教師當中,有不少人在講授語文的過程中,只就課本講課本,沒有從課本中走出來,沒有站在書本之外看書本。從課本中走出來,要靠我們的教師從課本走入生活。正因為教師不能從課本走入生活,才有那麼多古代讀書人把自己讀成了書呆子,有那麼多的中文系畢業生慨嘆:百無一用是書生!

  怎麼辦?辦法當然是有的。辦法得因人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教師本人必須不斷學習,學習理論哲學,學習生活哲學,提高思想境界,增強思維品質,尤其是要增強思辨能力。這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是行動正確從而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證。只有教師本人具備了這種能力,才有可能在其教授語文、寫作過程中對學生產生示範和推動作用,才有可能讓學生長出一雙火眼金睛,才能讓學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既看樹木,又看森林,才能出入古今,出入中外,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其次,學生本人也必須好好學習哲學知識,掌握哲學原理,將哲學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不斷檢驗,不斷總結,不斷創新。

【解讀高考作文的常態微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