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典故傳說

端午節典故傳說

端午節典故傳說

  端午節是我國一項傳統的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一段蕩氣迴腸的典故傳說。伴著熱風的炙熱,在綠樹成蔭萬木競秀的5月,人們就會欣然的從異地各處趕回來,團聚一堂共渡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是個風雲突起、詭異變換的年代。朝野諸侯紛爭,王侯將相輩出,名士百家爭鳴,辯才縱橫天下。屈原便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人物,能文善墨文采卓然,著《離騷》、《天問》等文章,建立楚辭題材。文章句式迴環復沓,成排山倒海之勢,辭藻瑰麗多彩,確為千古之絕唱。屈原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為楚國貴族大夫,參政國事大計。前期仕途坦蕩,屢建政績造福百姓,後期由於楚王偏信小人,聽信讒言,屈原屢遭打擊備受冷落。此時的屈原面對風雨中搖曳的江山社稷,欲高呼卻無人接應,面對窮困中掙扎的百姓,欲拯救卻無能為力。拳拳報國心,被權貴肆意蹂躪忽略,一片赤誠之情,卻被淫雨戾風侵襲,空懷天下大志,遺恨報國無門。只能浪跡荒原,聊此餘生慘淡過活。在那年的5月5日,面對國土淪喪山河破舊的現狀,懷著滿腔的悲憤和惆悵,屈原盪舟河上,水光波影裡倒影著藍天白雲,風景依然旖旎多姿,只是古國已經煙消雲散去。清風拂面,吹散青衫長巾,船頭那個背影,清瘦矍鑠而又偉岸……屈原縱身跳入水中……帶著一顆赤誠的心,帶著滿腹經綸的才情,帶著對冰冷現實的無奈,飄然而去,留給後人一個永恆的念想。青山無語竹濤嗚吟,流水有情悲傷成河。後世人們敬重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情他鬱郁不得志的遭遇,就把每年的這天定為節日,世代祭祀懷念。用糯米做成粽子,遍撒江河,以誘魚蝦來食,保全屈原的靈魂安息平靜。

  粽子以糯米為原料做成,粘連甘甜美味可口,從集市上購得過,品嚐過粽子的'味道。只是我是北方人,家鄉不產糯米、不做粽子,所以對製作工藝不甚瞭解。在我們北方,到這天都是炸糖糕,把面用熱水燙過,然後和好,面裡包上紅糖,在油鍋裡炸煎而成。焦黃的皮,甘甜的麵食,咬一口口齒留香。小時候物質匱乏,生活還很貧困,家裡是很少有多餘的錢拿來買零食的,平常看到糖糕,只能乾嚥口水望洋興嘆,只有到端午節這天,家裡才會置辦糖糕,以饗胃口。還記得小時候,隨姐姐一起去買糖糕,晴朗的天空豔陽高照,熱風拂面而來,只有樹陰地還有一絲清涼。熟食店門口人們排著隊。師傅們嫻熟的操作著,和麵、包糖、油炸、出鍋,買到糖糕的起身離去,沒買到的依然在等候。在人生的記憶中,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畫面,我卻仍然記憶猶新,或許這種場面更具有生活氣息的緣故吧。正是這種平淡中略帶溫馨的場面,愈加能夠使人能夠歷久彌新。

  看報道南方的這天,江河邊聚滿人群、旌旗招展,江面上百舸齊發、川流不息,場面恢弘浩大、蔚然壯觀。我的家鄉水源奇缺、河窄水淺,沒有條件舉行這樣的盛典。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也正好是麥收之日,遠赴他鄉做活的人們就會風塵僕僕趕回家,與家人團聚。端午節這天,熱情的陽光普照大地,蓬勃的梧桐枝椏投到地上一片綠蔭,家人圍著桌子坐下來,吃著糖糕,喝著小米粥。男人們會說起外面的風俗人情、軼事見聞,說起工地上咋樣的披星戴月、辛苦勞作,怎樣的自己熬著寂寞,每個月夜下想家的滋味。婦女們就會說些家長裡短,怎樣侍奉公婆、撫養小孩,收拾家裡的責任田。小孩們就來回亂竄,在院子裡、大人的膝下打鬧嬉笑,這久違的團聚場面,儘想著溫馨的天倫之樂。

  滿山的樹木正是生長的旺盛,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遍野綠色的海洋。原野上的麥子已經枯黃,微風吹過,一排排麥浪此起彼伏,層次分明的奔湧搖曳。幾隻黃牛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人不時發出悠長的吆喝聲,陽光灑滿大地,到處閃耀著燦爛的光芒,氤氳著燥熱的氣息。在這樣的氛圍中,人不免有些倦怠,從小巷深處偶爾傳來幾聲雞鳴狗吠聲,洋溢著農村的氣息和情趣。

  一樣的節日氣氛,一樣的過節心情,只是不同的過節風俗。我們北方,就是這樣的來度過這個端午節的。遠在他鄉辛苦做活的人們,在離家幾個月之後又重逢,與家人團聚,共渡端午節,然後再忙著割麥、打場,收倉。端午節為人們提供了團聚的機會,人們在此時小歇、安頓,享受一下節日的氣氛,放鬆一下心情,然後再次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

【端午節典故傳說】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