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做香包

端午節做香包

關於端午節做香包範文

  1端午節做香包

  端午節,香包是必不可少的。

  星期一,美術老師教我們怎樣製作香包,大家激動得恨不得馬上開始動手。為了把香包做好,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手裡來回穿梭的繡花針,耳朵專注地聽老師講解,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細節。

  終於開始製作了!首先要選布,香包漂不漂亮就靠它了!我選了一塊繡著黃色牡丹的淡粉色布,它那精細的花紋,絲質的光澤,做香包那是再合適不過了。我選了一個合適的部位,剪下了兩個圓片,然後把它們反面相對縫上。

  縫完了,我就把這個“半成品”翻過來,往裡面塞許多棉花。到填了一半時,放進一些香料,然後用棉花把香包填滿,縫上口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可是,當我看著眼前那個圓鼓鼓,胖乎乎,有點怪怪的香包時並不太滿意,但又不知道怎樣修改,只好去向我的“師傅”請教啦!

  回到家裡,我把香包拿給媽媽,媽媽仔細地打量著香包,半天,她說:“樣子有點不好看,邊太毛糙,還有得加上一個掛飾。邊我來修,你去做個掛飾吧。”“好的!”

  我用剪刀剪下幾十跟同樣長短的紅繩,再找來一個金黃色的珠子,把紅繩穿進去,固定住。媽媽在一旁一針一線地把邊縫補好。不一會兒,香包就改裝好了。媽媽把掛飾縫在香包下面,就算是正式完成啦!

  面對眼前這一個小巧玲瓏,精緻無比的香包時,一種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湧入心田。這種美好的感覺,是任何人都體會不到的。

  2端午的香包

  小時候,端午的香包飄著幽香,姥姥手中的針線又在忙。

  長大了,端午的香包是她的禮葬,姥姥已不再我身旁。

  而現在,端午的`香包是一串念想,姥姥的愛在外婆橋上。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3端午節做香包

  端午節馬上到了,老師說:“在端午節那天要在身上灑上雄黃酒,戴上香包,就會保佑你一生平安。”我想在端午節那天買一個香包,可是我又覺得做一個香包更有意義。

  我東瞧瞧,西瞧瞧,不知不覺來到了東洲路。無意間發現了一間一元超市。走進門,叔叔問:“你要什麼東西?”“請問有香料嗎?”有你等著,我馬上給你拿。”買完了薰衣草和艾葉草,我就完成了做香包的第一步。

  我回到家,拿出一塊紅布,在上面畫了一個較長的長方形,再剪下來。接著我開始縫,先把長方形對摺,沿著兩條長開始縫。剛開始縫還簡單的,然後我就加快速度,“哎喲,哎喲,疼死我了。”我尖叫道。趕快放下針生怕再被針扎到,就急忙跑去請教媽媽,“媽媽,為什麼你平時縫衣服時縫得又快又好呢?而我卻扎到了手。”“這叫熟能生巧”媽媽撫摸著我的頭說。我聽了後,又一次拿起針小心翼翼地縫著,縫啊,縫啊,終於縫好了。“耶,我成功了!”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很開心,因為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

  4端午節裡做香包

  以往的端午節裡,都是爸爸媽媽送我香包,我收集的香包有好幾個:有可愛的小老虎,有粉紅色心形的……樣子多姿多彩,特別好看。可這個端午節裡,我自己做了一個小香包,雖然算不上最好看的,卻是最實惠的,最有特點的。

  告訴你們:做這個香包時,我只花了5角錢來買香包裡的香粉,其他的材料都是“廢物利用”。

  首先,我從我的賀卡里尋找材料,突然我眼前一亮,哦,那是我四歲時別人送我的一張粉色賀卡,裡面是一個紙娃娃,背了個金色的揹包,經過“歲月的流逝”那張賀卡已面目全非,但那個包包卻完好無損,我看中了那個金色的包,把它取了下來。

  我又在我疊完的星星裡,找到了一條寄在星星上的黃絲帶,我把黃絲帶取了出來,又把我一個壞卡子上的小熊頭的圖案找了出來,在華佗藥店買了一些香粉,材料找齊了,可以開始製作啦!

  我把金色的小包拿出來,把小熊頭縫在了上面,又把香粉倒了進去,開始用線縫好,縫的時候,可不好縫,這使我想到了遊子吟那首詩,密密縫,真的不容易呀。好幾次都差點戳到我的手上,我又想到了賣香包的人,他們在縫那些香包的時候,肯定不容易,那些形態各異的圖案,不知道縫了多長時間。

  看著我做好的這個香包,我創作的一首詩:端午節裡做香包,樣子美麗又漂亮,掛在身上香又香,去蟲避蚊真是棒。

  5端午節巧學香包

  今天是端午節,咱們來說說香包。

  一說香包我們肯定想起香包的作用,它可是驅蚊的好寶貝,讓我們做一個香包吧!

  材料有:紅布兩片,艾葉,紅針線。

  先對摺紅布,減一個圖形,縫好樓一個口,放上艾葉,OK。

  艾包的由來: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端午節做香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