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導語:趁著年輕,就要多去活動,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多體驗生活,才不枉青春,不枉人生呀!接下來為大家介紹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文章,僅供參考!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有人說,這部電影,還是一部老年勵志片,讓人在笑和淚中感受故事帶給你的深思。說真的,看電影時的我,淚點還真的是不高,容易被影片感動而落淚。這部電影真的發人深省,或許,我們該想想,自己的父母還有什麼未實現的夢想呢?自己能不能去幫助父母完成他們的夢想呢?影片中,對於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還有多少的計算,讓我的內心也產生了愧疚感,更有緊迫感。

看完電影,我也思考起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真的瞭解父母嗎?他們還有什麼需求是我沒有關注到的呢?我們真的不是給父母一些錢就可以的。雖然我能夠做到基本上是每天往家裡打一個電話,跟我父母說上幾句話,但畢竟,我長年不在父母身邊照顧著他們,想盡到自己的孝心,還是遠遠不夠的。影片中關於“麻雀”的故事,說得讓人很是無語,感慨。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對於父母的問題,向你連問幾遍時,你還能保持好足夠的耐心呢?但你是否還能記得,自己的小時候,你那好奇的小腦袋,同樣的問題糾纏過你的父母有多少回?他們對你有過沒有耐心的時候嗎?

電影中,有個老人,在辭世前的願望是要去看一次大海,因為他從未見過大海。最終還是那些同樣在老人院的老人們,幫助他完成了他的那個心願。當幾位老人帶著他來到海邊,他躺在那位老奶奶的懷裡,望著大海,安詳地走了,但終究是沒有在海邊看到日出,他最終沒能等到那一刻。他曾說過想在海邊看日出的。影片中,老人們坐在海邊,陪著那位已經辭世的老人,默默地等到了天空逐漸發白,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太陽。看著他們那蒼老的背影,我的眼淚流了出來。那一刻,我在心裡想,一定要帶著父母去旅遊,趁父母還走得動的時候。真的是要能做到——愛父母,要趁早。

希望天下所有的兒女們,在看完感觸過之後,不要一時的傷感一時的後悔一時的激動一時的反思結束,就忘了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記住這個片子,是為了記住你自己。

感人!小時候問父母樹上的是什麼?父母不厭其煩的說:那是麻雀。等他們老了,他們問我們:樹上的是什麼?我們也會像他們年輕的時候那樣回答嗎?這一段哭得不知所措。老人院門前寫著:我們也有老的時候。電影觀後感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也為父母祈禱:祝他們身體健康,幸福快樂!我要檢討了:常回家看看!

實在是經典!笑中有淚、淚中帶笑!這是每一個老人的心願!一生都為了孩子、老了一樣是為了孩子、當真正為自己著想的時候、發現是真的老了!在孝敬父母的同時、也多關心關心身邊的老人吧!不是這個世界改變了人類、而是人類冷落了這個世界!

您算沒算過這麼一筆賬,我們的父母現在都七十歲左右了吧,假設他們還能活二十年,以我來說,我每年只有春節那幾天能回家,其實也就五、六天,但是每天真正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五、六天是十幾個小時,二十年是兩百多個小時,想想就覺得可怕,總覺得二十年還很長,可這麼算下來,我們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只剩下十幾天了。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後,擦擦溼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後,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說,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係之後,張楊在這部新片裡直指中國社會目前可以說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銳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於一股溫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後,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說了,談談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 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 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說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並大聲喊道:“只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臺詞無非是表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因此父子之間並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係,而是父輩對子輩有著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 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於一切,而這部電影裡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執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裡,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裡,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同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裡,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讚譽,也是張楊導演一直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 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遊記》裡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遊;另一方面,西遊記裡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願。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後來,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裡面。在老人院裡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讚歎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裡”,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裡,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樂。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前兩天看了《飛越老人院》,我不想去評價這部電影是好還是不好,因為電影好與不好與很多的標準,我也懶得去選擇一個尺子過來量,我只想說說看完這個電影,我的感受。

《飛越老人院》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老頭,後老伴去世了,房子被老伴的孩子佔了,跟自己親生的兒子關係又不好,於是到好朋友住的老人院裡同住,我們暫且稱那個朋友為另外一個老頭。另外一個老頭呢,特別愛玩兒,在老人院裡帶著大夥兒玩超級變變變(就那個日本節目裡玩的那種),還想練好了去天津參加比賽,還想拿了獎到日本參加決賽。老頭被轟出來之前呢,後老伴的孩子還算仁義,給了他二十萬算是遣散費吧,老頭就想把這錢給孫子買房付首付,但是兒子就堅決不要,堅決不肯原諒他,而孫子呢可能一開始是因為錢的關係吧!老來看老頭,一來二去的,從未一起生活過的祖孫有了越來越深的感情。另一個老頭的計劃,被院長給否了,怕老人們路上出危險,於是他們就計劃出逃......最後的最後,愛玩的另一個老頭居然死在了路程的盡頭,他玩超級變變變有一個很悲情的終極目的~電影的結尾,那些活著的老人們,給死去的另外一個老頭演出了一場特意為他設計的超級變變變,老頭的兒子來給他們幫忙,默默的,這爺倆也就算和解了吧。

與《桃姐》的散文式表達方式和生活流的細節處理不同,《飛越老人院》整個故事幹淨利落,沒有枝杈,非常戲劇化,主要人物的貫穿行動最高任務非常明確,故事也是跌宕起伏,一路痛痛快快的插到底,間或有些部分還抒抒情。我覺得,近來電影院裡能看到的國產片,能把故事講利落還有餘力抒情的,真的不多,《飛越老人院》做的很不錯了。就是有些象徵蒙太奇的運用以及某些段落的音樂太煽情,讓我略微有點出戲。

這個電影號稱是公路勵志片,前半部分很熱鬧,有些段落看了也確實是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豪情在胸口~但是和那些青春公路勵志片有根本性的不同,年輕人面臨的是無限的可能性,而老頭老太太們面臨的則是"旅程"的終點~同樣的瘋玩瘋鬧,年輕人或許是出於無知無畏,而老年人則是經歷了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精的過程後,一種"看開了"的表現。但是也是由於同樣的理由,雖然內裡的實質不同,但是表現出來老人和小孩有幾分相似,他們要的東西都很簡單,要不怎麼說老小孩小小孩呢~所以看完電影之後,我想想我漸漸老去的爸媽,明白了其實不用給他們我覺得好的,只要給他們那些最簡單的快樂,比如去一個他們沒去過的好玩的地方或者好好聊聊天。同時,電影傳達了一種很豁達的生死觀,也在提醒我們這些還有機會的人,到最後也無非是這樣,要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

前幾天看金士傑的訪問,他說一句話我想了好久,他說:"人的死亡是和你怎麼活著對應的,你都沒有好好活,跟我談什麼對死亡的恐懼!"但是怎麼樣算好好活,好好活就有權利恐懼死亡了呢,還是好好活就沒必要恐懼死亡了呢?當然這個問題有點太大了,不太可能一下子想明白,但是我覺得我隱約在《飛越老人院》裡找到了些線索......


【老年勵志片《飛越老人院》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