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活常識> 中國功夫茶有哪些飲食文化

中國功夫茶有哪些飲食文化

中國功夫茶有哪些飲食文化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廣東省潮汕地區,含汕頭市經濟特區、潮州市、揭陽市等)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下面品才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功夫茶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其烹煎之法應是源於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歷來講究“品飲工夫”。正因其是講究品飲功夫的一種飲茶方式,故稱為“功夫茶”。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今天,海外潮汕華僑還以"工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誌。

功夫茶由來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松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松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郭柏蒼所著的《閩產錄異》卷一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述:

還有一種就名(草頭名)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火候不精則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臺澎人所稱工夫茶。

武夷巖茶在明代已經成為名茶,17世紀初期開始遠銷歐洲,深受歡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來採購,巖茶供不應求,閩南茶工遂仿照巖茶工藝製作,世稱“溪茶”。曾經任過鄭成功幕僚的閩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寫到此事。潮州製茶仿效巖茶工藝,大約敢在這個時候。大約到嘉慶時,這類半發酵茶在市場上統稱烏龍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舊稱,以“工夫名種”為名。

清代乾隆嘉慶以來,閩臺粵東的茶人在飲茶的實踐中,摸索出一種能夠充分顯示烏龍茶類釅香特色的小壺小杯、熱湯厚味的品飲形式,謂之“食工夫茶”。於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變為烏龍茶的一種品飲程式的指稱。

中國功夫茶有哪些飲食文化

潮汕功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志之烹製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汕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茗蟲改進過的功夫茶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位,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位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位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汕功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迴圈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汕茗蟲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汕茗蟲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茗蟲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茶道”的又一提升。


[中國功夫茶有哪些飲食文化]相關文章:

1.淺談英漢翻譯論文範文

【中國功夫茶有哪些飲食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