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朗讀者》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的宗旨是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那麼《朗讀者》第七期你看了嗎?你有何感受呢?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的《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透過情感的紐帶聯絡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採訪中,董卿曾回答過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做《朗讀者》的問題。她說,在文藝綜藝領域裡幾乎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央視一系列的動作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對此,主持人白巖松表示:“今天站在這裡,彷彿看到鄰家的妹妹突然之間就弄成這麼大一件事情。《朗讀者》不僅對董卿有意義,《朗讀者》也將對中國電視的觀眾和文化的傳承有意義,它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的讀、說形式。”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這一期的《朗讀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淚彈。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張國強在一上臺還未開始朗讀就已經情緒失控了,維和部隊的兒子是國家的兒子也是一個家庭的.兒子啊!

這一期,我也欽佩於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他們告別了自己的專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看不到未來的重度焦慮,勇敢的選擇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一絲不苟的精雕細琢著自己的每一部藝術品。程禾和劉陽用朗讀和歌劇相結合的形式演繹了一個有著堅定信仰的堂吉訶德。

清明時節,用這個主題,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已故的至親摯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早已失去聯絡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片曾經揮灑過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段悄然流逝卻又難以忘懷的時光。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告別。

告別一個不夠好的自己,告別一段不夠舒適的感情,告別一個束縛自己的環境,告別一個將錯就錯的選擇,這樣的告別,有時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壓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動力,做出這樣告別,不容易,但是,跨過去了也許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平臺,新的出發點。

而有的告別,卻是不可挽回的訣別。既然知道會不可挽回,那就在還擁有的時候好好對待,不要在失去時後悔莫及。

送給我也送給你,好好生活,讓每一次告別都不留有遺憾,做到這個很難又很容易。

告別,總是會有些許悲傷的情愫在裡面。只能說,為了將來不後悔,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對待自己,對待親人,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於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路,成為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路。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為《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定,實則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小眾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眾號、聽書軟體,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眾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透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線到一起。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我們是朗讀者,我們在西安交大!”響亮的口號標誌著央視《朗讀者》欄目正式進入西安交通大學,四天過去,朗讀亭的錄製已接近尾聲。小小的朗讀亭門外,隨時都能看見師生及市民拿著書本排隊等候的身影,而朗讀亭內,留下的是一個個動人故事。

朗讀亭邂逅書香交大,師生們迫不及待地要大聲說出屬於交大的“獨家記憶”。

2017年3月21日下午,央視《朗讀者》欄目組專程來到陳學俊院士家裡錄製。“爭名利,無意義。學工程,有志氣。為人民,謀福利。為社會,求進取,我們大家一致把心齊。愛團體,我們永遠為中國工程奮鬥到底。”98歲高齡的陳老朗讀自己創作於1941年的《工程師進行曲》時,依然滿懷豪情。

清晨,一位白髮蒼蒼、精神矍鑠的老人走進了朗讀亭,他是該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馬知恩。馬知恩已在教育教學的一線崗位上工作了62年,他將自己一甲子的心得體會與對教育事業的感情鏗鏘有力的朗讀出來。“我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個老兵想要把今天的朗讀獻給所有的中青年教師,希望能夠對他們的成長髮展有所幫助。”馬知恩說道。除此之外,馬教授還朗讀了一篇《少年中國說》激勵廣大青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國家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青少年實現。希望青少年們不斷磨礪自己,努力上進。強少年!強國家!”

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王瑤朗讀了雙甲子校慶時創作的散文《三十年、八個瞬間》,散文中記錄了自己和家人與交大有關難忘的八個瞬間。她選取了在校史館的畫像裡找到外公身影的瞬間,朗讀的過程中,她回憶起往昔歲月,所有厚重的情感鐫刻成為永恆。

黃浩翔是校友關係發展部的一名職員,他朗讀的是自己創作的散文《兩家三代人,一份交大情》。他和妻子同為西遷家庭,從祖輩到父輩再到他們,三代人的人生都和交大密不可分。黃浩翔有份特殊的交大情,他朗讀的散文回味了兩家人與交大的淵源,他想借此機會,表達對交大的深深愛意以及對交大西遷人的敬意。

能動學院學生湛昊晨(上圖右一)是學校主持團的成員,熱愛朗誦的他選取了鄧江楠校友的詩作《你說你愛上了一個地方》。鄧江楠校友是跟隨交大西遷而來的學生,懷著滿腔的報國之情,遠離家鄉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太偉大了!”湛昊晨感嘆道,“我們今天能擁有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離不開他們的努力,我們更要珍惜當下。”

在交大第三個甲子裡,為了表達對母校誠摯的祝願,機械工程專業學生任德祖和產業經濟學專業學生陳璐分別朗讀了該校兼職教授薛保勤創作的《送你一個長安》和交大校友馬亦青創作的《我們的交大,我們的黃金時代》。任德祖說道:“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鼓勵自己,時刻告誡自己為什麼出發。”今年即將畢業的陳璐希望以此來紀念在交大留下的美好時光。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的杜佳原同學朗讀了交通大學第十一任校長唐文治先生的《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典禮訓辭》,她說,“凡事但求一等”的理念,早在交通大學時期就被樹立為吾等為人處世的標準,並傳承至今,這不僅是老校長對交大學子的要求,更是對一代代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青年學子的殷殷期望。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