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國小語文教學設計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國小語文教學設計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如何讓學生能夠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呢?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一: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加匯入:

1、(播放音樂)平時大家積累了許多古詩,想和老師對對詩嗎?

2、能記住這麼多的古詩,你們真棒。知道我們剛才所對的古詩是誰寫的嗎?你瞭解李白嗎?(課件李白素描圖出現)

3、(過渡)千年聖地黃鶴樓,如詩如畫江南春。當時詩人李白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此時老朋友卻要東下揚州,這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出示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同學們,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課題少了哪個字呀?(陵)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現在你們觀察下,有什麼要給大家提個醒的?(“陵”右上是“土”,下邊是折文)觀察細緻,請大家舉起小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補充完整。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自己讀題後所得:送的地點、誰送誰、“之”的含義、對黃鶴樓、廣陵及人物的瞭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等)

3、教師隨機點撥學習方法:是啊,蒐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題目中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生試著說題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後就很難再見,於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麼這麼著名呢?這裡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

三、讀通讀順,整體感知

1、就是這麼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了吧,來自己先放聲讀讀,讀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吧。

2、學習生字(我們先和剛才還未認識的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願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個別讀——所有生字詞語都來了,全班齊讀)

3、請一個同學來讀這首詩,老師給你加點伴奏,希望你能讀出韻味。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你的頭腦中會浮現出怎樣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說的,這首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和李白站在岸邊目送孟浩然遠去這兩個情景。有誰知道哪幾句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的情景,哪幾句詩描寫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學生讀詩句,交流:前兩句描寫了孟浩然告別的情景,後兩句描寫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1.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我們在數學課上已經學過方位,知道平面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哪個同學能幫我貼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為什麼這麼貼?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

“故人”是什麼意思?(老朋友) 在這指誰?(孟浩然)從哪知道的?(註釋)真好,結合註釋是弄清古詩意思的好辦法。

師:煙花給你們什麼感覺?(漂亮,綻放……)為什麼用煙花形容三月呢?還可以說什麼樣的三月?

生:百花盛開的三月,爭齊鬥豔的三月,陽光明媚的三月,鳥語花香的三月……

師: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現在又逢三月,這個季節去揚州,李白彷彿看見了揚州怎樣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

師:老師請大家欣賞下這時的江南一帶的美景。(播放課件)此時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華都市,你有什麼想說的?(小結: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出遊自然十分羨慕。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

師:有一個讀書的好方法就是展開想象,請想象剛才說的畫面並帶自己的感覺讀讀這兩句詩。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麼啊?指名說:船。幾隻?生:一隻。師:詩中哪兒告訴我們?生:孤帆。師:對!孤帆就是?生:孤孤單單的一隻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隻(課件點選:江上千帆)。為什麼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裡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點選課件一支孤帆。)

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誰來讀讀,指名讀。你的眼裡有孤帆了。誰再來讀?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讀出心裡只有孤帆的感覺?你再試試。很好,範讀,再來一遍。齊讀。

3.“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麼?

不盡的是滾滾長江水;不盡的是對孟浩然的無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話。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著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會在心裡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呢?(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我們之間的情意是不會斷的;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願你一帆風順,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們積累過的送別詩來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能不識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5、就像老師上課開始時介紹過的,送別詩已經成為當時一種風俗,有許多詩人都在送別他的親人和朋友時,寄情於詩表達出自己的深情厚義。請看(出示送別詩)古詩的學習還需要平時的積累,希望大家課下能多積累、多背誦送別詩。

6、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李白還在看什麼啊?生:江水。哪句詩告訴我們?生: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起讀一讀。唯見是什麼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了為什麼李白還不離開啊?生:捨不得。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別、難分難捨。是啊,怎樣才能讀出難分難捨的感情?自己讀看看。指名讀。

加上第三句詩,誰來?

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降下來,延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男同學站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

導讀: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⑴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湧起——

⑵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李白還不肯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唸——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唸——

8. 師:是啊!人雖分,情永在,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目送朋友遠去的情景,抒發了朋友之間怎樣的感情?(板書:依依惜別)一年後,李白對自己的朋友,對當時送別孟浩然的情景仍舊念念不忘。這深深地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範讀。你們也來讀一讀。生齊讀。師生配合讀。老師讀一、三句,你們讀二、四句。

五、小結

是啊,相見時難別亦難,從這首千古流傳的送別佳詩中,我們感受著古人那濃濃的情意,其實這樣的深情誰沒有遇到過呢?誰沒有這樣的親人朋友呢?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我們繼續感受詩人王維和朋友依依惜別的深情。

六、作業

課下,背誦默寫這首詩,可以蒐集送別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還可以把這首古詩改編成一篇小故事,好嗎?下課。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圖片——揚州城圖片

依依惜別

教學反思:

本課時的設計理念:以讀促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透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聯絡學生的生活實踐。巧妙設計引語拓展知識點發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透過影片的情景朗讀,體會古詩的意境。拓展送別詩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量,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在操作過程中,在朗讀方面效率低,範讀還要多揣摩,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係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讚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二:

一、概述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古詩所表達的是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

本案例授課內容需1課時。本課時的設計理念:以一“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以讀促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透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案的設計不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設計,而是趨於方法的介紹和指導,至於具體的操作還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靈活應對,真正做主體學生的引導者。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特別是第三、四句話所描寫的情景,天、地、水、情融為一體。

(3)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透過老師以一“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動腦思考,表達感悟來學習古詩。

(2)能夠仔細傾聽他人的發言,能把對古詩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並有與其他同學交流的願望,體驗協作學習古詩的`過程和方法。

(3)能透過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寫一寫等個性化的評價方式記憶古詩。

(4)引導學生學習課外古詩,加大學生閱讀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

(2)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養成課外主動積累詩文的良好習慣。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

2.學生的求知慾比較強,很有表現欲,上課氣氛活躍。

3.學生善於想象,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4.學生對於在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的方式非常感興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引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體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生是主體,以學定教的原則。並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詩意情境,讓學生透過觀看圖片、影片,體會古詩天、地、水、情融為一體的寫法,感悟朋友間的深厚友誼。

2.以 “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在自我活動中學習知識,感悟內容,激發情感。

3.透過個性化的評價設計,幫助學生記憶古詩。

4.透過自我反思,給自己一個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透過學生間的互評使學生找到不足。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ppt課件。

2.課文插圖、影片(後兩句詩的情景、全詩情景朗讀)、音訊(樂曲《送別》)。

3.學生用的畫筆。

4.表演古詩時用的服裝、帽子。(有條件的可選用)

5.多媒體教室、投影裝置。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演示課件播放樂曲《送別》,在音樂即將結束時直入課題。(板書)

1.生讀課題。

[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哪位同學能圍繞這個“送”提一提問題。想想可提什麼問題?]

2.對題目質疑,提出問題。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隨堂總結板書。

如:“誰送誰?

在什麼地方送?

在什麼時候送?

怎麼送?

送到哪?

為什麼送?

------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藉助樂曲渲染離別氣氛,在藉助樂曲調動學生的情感基礎上,引出課題。中年級學生已有初步的質疑能力,這個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方面也可以體現以學定教的思想。

(二)讀古詩,感知詩意

1.學生根據板書的問題進行個性化閱讀古詩,並找出答案。

(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相應的讀書時間)

2.學生結合問題彙報交流,並感知詩意。

①學生自由彙報,明白是“誰送誰”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適時補充。(播放作者簡介的影片。)

②說說是什麼樣的三月?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來想象爛漫的春天景象。

如:是百花齊放的三月。

細雨濛濛,花紅柳綠的三月。

陽光明媚的三月。

細雨綿綿,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爭豔,鳥語花香的三月。

設計意圖:聯絡學生的生活實踐。巧妙設計引語拓展知識點發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你們的回答告訴老師一個讀書的好方法就是讀書要展開想象。謝謝同學們。下面繼續彙報。]

③利用課文插圖、影片,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重點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學生沉默了一會後,舉手回答)

出示影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幫助學生體會詩意、感知情境。)

[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們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門外就回來了。李白對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兩兩說出了下列詞語:依依惜別、一往情深、難捨難分------)

[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這深情厚意。]

(生讀,教師指導)

④把黑板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生與同桌互說後發言,教師個別指導。)

[現在我們在影片中感知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播放影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情景朗讀。)

設計意圖:觀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對古詩的理解。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透過影片的情景朗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三)拓展知識

為了讓同學們更進一步的瞭解李白,瞭解唐詩,老師再補充一首李白的詩。

課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簡單講解可參考另附資料《金陵酒肆留別》)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閱讀量,積累反映人間真情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四)全文總結

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有哪些?

七、教學評價設計

(一)自主選擇個性化評價內容

1.畫一畫: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3.唱一唱:根據自己所熟悉樂曲的旋律把詩詞唱出來;

如:我愛北京天安門——故人西辭黃鸛樓

4.寫一寫:把詩改寫成短文。

設計意圖:學生是存在個性差異的人,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設計不同的評價形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評價內容來完成記憶古詩的教學目標。

(二)評價

根據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給自己畫張笑臉或哭臉,給同學畫張笑臉或哭臉。作為對自己對本節課的學習評價。

設計意圖: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學生透過自我反思,給自己一個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透過學生間的互評使學生找到不足。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三: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 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課文

1、小調查,古詩和一般的課文相比更喜歡哪個?原因是什麼?(生討論、交流。)

師總結:古詩言簡意賅,不錯。但就是在這麼短小的篇幅裡卻字字珠璣,大家在學古詩詞時不要輕易放過任何簡單的字眼,把詩詞讀深、讀透、並且讀長。

2、古詩——唐詩——李白——《贈汪倫》,生齊聲背。邊背邊想: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總結: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所以在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板書:送別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李白寫的另外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深入詩題,解讀大意

1、汪倫依依不捨地送走了李白,透過預習加上詩題的提示作用,告訴我在這首詩中又是誰送走了誰?(板書:李白 送 孟浩然)

師點明預習的重要性,生試讀詩題。師講明古詩對停頓講究,要求停頓正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齊讀並個性解讀詩題。

師:讀了這麼多遍詩題,再仔細對比幾首送別詩的題目《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生自由交流)

師總結:送別詩的詩名往往會將送別的地點,送別的物件,還有送別物件的去處融入其中,這是它的一大特點。

生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2、頭腦風暴。詩題也就是古詩的“詩眼”。讀懂了詩題,也就把整首古詩讀懂了一半。了不起!生髮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師:問題還真不少,怎樣才能解決問題呢?

三、細讀詩歌,體悟詩情。

1、強調讀的重要性。學生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爭取把它讀通順。

生閱讀,師檢查反饋,生齊讀。

2、師要求生讀通——讀懂,邊讀邊解決問題。並強調批註的作用。

生自由讀詩,討論,交流。

理解故人:有詩為證(螢幕出示)講述他倆相識相知的經過。並說明藉助註釋讀古詩的方法。

理解煙花三月(螢幕出示)

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景色。

同學們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曾有詩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況且是在煙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盡的美麗風光。(總結: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詩。齊讀。

良辰美景三月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孟浩然又匆匆離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樣?(學生作答。)

師:從哪裡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捨的?

3、學生交流,教師引導理解。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

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白帆;最後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會在哪裡相送?當江邊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裡?半山腰也看不見了呢?

師生一詠三嘆讀最後兩句。

4、目送友人遠去,李白在黃鶴樓上心馳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麼?(板畫孤帆,書寫“帆盡”)

長江是當時的水上交通要道,難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帆船?(板畫眾帆,突出孤帆。)

“江帆點點,只見一帆,船不見了,我看著帆,帆不見了,我只看見長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揚州。(師範讀後兩句)真是帆盡,“情未盡”(板書)。(總結:情深)

古人說:相見時難別亦難,一點都不錯。帶著李白的深情,我們齊聲朗讀全詩。

這首詩在詩壇上有著千古一別和“三名一別”的美譽(螢幕出示)我們的詩題可以這麼講:在名樓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見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還是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時光流逝,但他對孟浩然的思念永遠沒有停止。在送別一年後又為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螢幕出示《江下行》)這首詩非常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註釋。齊讀。

四、拓展訓練

模仿《贈汪倫》,並結合本詩的情境寫一首《贈李白》。(設定背景音樂吳滌清歌曲《煙花三月》)這首歌的詞兒是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的。課後可以去找來聽聽,它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首古詩。(檢查反饋,討論交流)

五、課外延伸:

閱讀《黃鶴樓送別》,它是一篇“文包詩” 的作品,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下節課要學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達的是不同的離別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國小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