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手抄報>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2017年關於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語文知識大家都瞭解到多少呢?那麼關於語文手抄報有哪些呢?以下是pincai小編為您整理相關內容,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7年關於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中國文壇第一知多少

你知道吉尼斯紀錄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紀錄。那麼,你又知道中國文壇上有多少是排名第一的呢?無論你知道與否,都一起來學習吧!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詩——《左傳》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我國第一部語錄體儒家經典散文作品——《論語》

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我國第一部專記一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國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曹丕的《典論·論文》

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劉勰的《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鍾嶸的《詩品》

我國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夢溪筆談》

我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

我國第一部著名的戲曲作品——關漢卿的《竇娥冤》

我國第一部日記體遊記——徐宏祖的《徐霞客遊記》

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吳承恩的《西遊記》

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國第一部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我國第一部中篇小說——魯迅的《阿Q正傳》

我國第一部雜文集——魯迅的《墳》

我國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魯迅的《吶喊》

我國第一部散文詩集——魯迅的《野草》

我國新文學史上影響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詩集——郭沫若的《女神》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

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我國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寫成的民歌體敘事長詩——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

我國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

我國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我國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1921年成立,發起人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

我國第一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

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我國第一位女詩人——蔡文姬

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我國第一位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郭沫若

我國第一位兒童作家——冰心

我國第一個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葉聖陶

我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

2017年關於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許多少年朋友都喜歡讀詩,特別喜歡學習課本里的古詩、現代詩。不少人還參加了業餘朗誦小組,每當節日來臨,他們總會為聯歡會獻上一個精彩的節目——詩朗誦。詩歌為什麼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呢?主要是因為它的語言有一種音樂美。它音調和諧、動聽,句式整齊,讀起來琅琅上口,很快就能背誦下來。

“詩歌”這個詞來源於我國古代。在古代,能配樂的韻文叫做“歌”,不能配樂的韻文稱為“詩”。“詩”和“歌”從開始產生時,就象孿生兄弟一樣親密無間,所以人們總是把它們合在一起稱作“詩歌”。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問世的。《詩經》從音樂角度分為《風》《雅》《頌》三類。《風》大都是民間詩歌,《雅》《頌》部分,有些是宴會的樂歌。都是先有樂,後填詞。到了後來,樂譜流失了,音樂也逐漸進化了。那些歌辭獨立存在,膾炙人口,流傳下來成為優秀的詩篇。如《詩經》中有一篇名叫《采葛》的詩這樣寫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懷念的詩,詩人想象他所懷念的人正在采葛、採蕭、採艾,雖然只一天沒見面,就像隔了三月、三秋、三歲一樣。全詩反覆吟唱,表達了離別後殷切想念的心情。

漢代產生的“樂府”,也是合於樂可以唱歌的詩。最初它並不是詩歌,而是由漢武帝開始創立的音樂機關。樂就是音樂,府就是官府。漢武帝建立這樣專司音樂的官府,制定樂譜、蒐集歌詞。到了魏晉六朝時就將樂府所唱的詩,簡稱為“樂府”,從此“樂府”就由一個機關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而且是唱出來的。

到了唐代,形成了近體詩,也就是我們所學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這種詩很講究韻律。律是指語言運用有嚴格的規定。韻是韻腳,指詩句尾字主要韻母帶發音相同或相近的音節。因此它形成了一種音樂美。

唐代還形成了另一種文體——詞。它是合樂歌唱的。後來盛行於宋代,發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種新體詩,每個配樂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2017年關於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除了你自己的姓氏,你還知道有哪些姓氏?你知道《百家姓》中的所有姓氏嗎?你知道姓氏是怎樣來源的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看看自己的姓氏的起源,同時也瞭解其他姓氏的來由。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孟姜女姓孟嗎?如果認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則表示她的性別。說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史無其人,而孟姜卻是先秦時期婦女的常見稱呼。例如《詩經·桑中》:“雲誰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譯作:“猜猜我心在想誰?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學習與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類似“孟姜女”這一類問題,也就是說,必須對古人的姓氏有所瞭解。

姓與氏有聯絡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學家劉恕在《通鑑·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十分準確地點明瞭姓與氏的聯絡與區別。

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後期的母系氏族階段。當時以母系血統為紐帶形成了一個個氏族,每個氏族為區別於其他氏族,必須有一個稱號,這些稱號就是姓。從“姓”字的構造來看,它是個會意字,從女從生,《說文》釋作“人所生也”,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後代即為同姓。懂得這些,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許多古姓都是從“女”字旁的了,例如姬、姜、贏、姒等姓。

最初的同姓不會很多,但隨著後代不斷繁衍,同姓自然會越來越多。同姓的氏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稱號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就產生了氏。最早的氏,大約出現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可能是各個父系氏族的稱號,或者直接就是該父系氏族首領的稱號。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實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稱號,就是我國最早的一些氏。氏產生之後,就出現了同姓異氏的現象。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據《左傳·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鑄氏、樊氏、飢氏、終葵氏;據《史記·殷本紀》則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好畫】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