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

《十二怒漢》透過演員精細的表演和精彩的臺詞,整部電影折射出人性的高貴、責任、正直,同時也無情地的鞭撻了人性的脆弱、陰暗和自私。它形象地說明了陪審團制度的特點:不是證明嫌疑人無罪,而是證明該案子證據不夠充分,無法定罪,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寧可放走一萬,不可錯殺一個”的典型例子。下面是800字的《十二怒漢》觀後感,歡迎閱讀。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

《十二怒漢》有多經典?無須我這種觀影井底之蛙贅言。在經過一定預習的情況下,抱著虔誠的心去欣賞電影史上留名的法庭片,幾乎所有戰戰兢兢的設想都準備好了去看時,還是真的被震懾到了,結結實實震懾。

在時長超過1個小時以上的放映段內,十二名主角幾乎沒有換過場景,更不要提有什麼女角點綴,總之拉拉雜雜的噱頭一概無,一番演繹下來,卻絲毫不令人感到厭倦,這等功力不可小覷。

每一位陪審員的申訴和他們之間的齟齬表現都充滿了張力,戲骨亨利方達的魅力自不必說(我絲毫不用去追究他的姓氏傳承給下一代也是如此響亮的原因是什麼,事實就擺在眼前),戲中他扮演的建築師Davis(當然到最後一幕大家才知道其劇中名),清亮的眼神直視真相,任何值得質疑的點都不被放過,他並不是主持公正試圖主宰他人或者直接確認兇手為貧民區長大的18歲少年,他只是在捍衛自己質疑的權利。因此旁人的唾沫朝他襲來,只會使旁人看上去更蠢。

從1比11到2比10、3比9、6比6、9比3……到12個人最後裁決No guilty,戲一步一步達到高潮,每個人不帶個人偏見去裁決這件事確實很難,但每個人自己的生活體驗如果發揮了正面就像年紀最大的那位陪審員,他能代入證人中老人的角色,去指出老人證詞可能有的錯誤那麼就會抽絲剝繭,逐漸逼近事實。這一過程令人透不過氣來,到認定無罪的人數越來越多的時候,幾乎令人興奮極致。

也許就像建築師Davis所說“或許我們真的放走了一個殺人犯……誰知道呢……或許我們裁決的不是事實……”但誰也不能無視這樁“弒父”案中的細小疑點,除非你跟自己過不去、你帶偏見、你有類似像這樣的兒子簡直令為父的恨死、你不關心他人的死活因為有場棒球賽等著你……12位陪審員,就如我們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主張由於各種複雜成因而不同,甚至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但拋開這些吧這些和本案無關,12票No Guilty透過所需要做的:是再次審判並還原真相。

你逃不過內心和公正擦肩而過的譴責,不如像Davis那樣成為第一個站起的人。通常第一個發出呼聲的人,最了不起。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

很難想象一部99%的時間都是同一個場景的電影能在歷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與評價。(這個我算過,全片96分鐘,開頭與結尾會議室外的場景加起來也不到1分鐘)不得不說,這種拍攝與敘事手法在今天是罕見的,就是縱觀整個114年的電影歷史也是鳳毛麟角,也許這就是它經典的原因之一。

A slumkid與12位素不相識的人構成了本片的主體,12個男主角,沒有女主角,我想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以前只知道美國的法庭邊上坐著一些人,叫做“陪審團”,觀影過後,我終於深刻理解了什麼是個陪審團,同樣也感觸到了陪審團的真正意義。我們都會有思維慣性,這一點你不得不承認,即使是世界上最最公正的法官也會跟隨著自己“貌似和理”的想法一步步想下去,最後做出他們“認為和理”的判決。陪審團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盲目判決發生的可能性,當然,正如片中的12位陪審團成員一樣,他們也有思維慣性,但是12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並且提出他的這種想法,對於審判席上的被告來說也許就是一次生的機會。我們常說人權,人權,什麼是“人權”,我想人權含義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別人不能夠輕易奪取一個人生的機會,哪怕這種機會在常人眼中是那麼的微乎其微。

下面我們來分析12為主人公的角色性格,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我只記得結尾提到兩個人物名字)但總體可以分為guilty派和not guily派。(有罪派和無罪派)每派有一個領導人物,當然兩旁的人數是時時變動的,影片抓住觀眾內心的一個原因就是一次次的vote。剛開始我也覺得男孩有罪,毫無疑問,像所有人一樣,但看著看著,我似乎也變成了陪審團中的一員,變的猶豫,疑惑,開始動搖觀點,重新思考,做出改變。在一次次投票中,guilty與not guilty比例由1:11變動到2:10,3:9...6:6Z直到11:1。我更願意說那些改變主意的人不是被某個人說服,而是被自己的人性說服了,當他們把討論不再當成浪費看球的時間,而是決定一個活生生的男孩是否應該被送上電椅時,這些陪審團成員重拾了應有的冷靜與細緻,同樣,這不能說是某個人的勝利,而是人性的勝利。當人們勇敢的承認自己曾經愚蠢的對一個生命妄下斷論,當人們正視自己人性固有的缺點,當他們重新審度一個民主國家賦予他們的權利與義務時,他們做出了改變,這就是勝利。人的勝利,國家的勝利。

影片最大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最後也沒有告訴我們男孩到底是有著還是無罪,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本片透過這樣一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美國精神,一種民主的力量,它足以值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反思良久。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

回到房間,癱坐在椅子上,突然間鬥志全無。隨手翻了部電影,避開消極情緒的摧毀。

這是一部名叫《十二怒漢》的經典老片。劇情是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在狹小的會議室裡討論一個少年殺人犯是否有罪,過程跌宕,結局偉大。它經典,在我看來是因為:此片拍攝年代較遠,是黑白的,但我很順暢的把它看完了;而且看完後沒有一絲疲憊厭倦感,反而有種散不開的情緒,難以名之。要知道我僅有的兩次現場觀看3D大片(加勒比海盜4和環太平洋),都是看睡著了的。作為一名盲目的遲鈍的觀影愛好者,遇到《十二怒漢》這樣的影片,頂你個肺也頂啊。

影片探討的是法律的公義,和個人無謂立場的權力自由。整個討論過程,就在一個場景裡完成。之所以在一個狹窄單調悶熱的房間裡拍攝,還能讓觀眾屏息看完,關鍵就在一個詞:MAYBE。

MAYBE,即可能,也就是一種假設。假設許仙不借白娘子雨傘,也就沒有《白蛇傳》;假設這十二個人一開始就全部同意這個少年有罪,也就沒有接下來的十二個怒漢了。這十二個人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師,他們沒有必要去證明少年有罪,他們認為有,那麼這個少年就可以坐電椅了;他們認為沒有,那他們只需要找出這個少年不是殺人犯的可能性。

所以眾人爭論的焦點,都是圍繞著一個個可能性。一個可能被否定了,還有下一個可能被提出。

如果我們能夠容忍“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當中的那個“可能”,那麼我們的人格,或許也將會更加健全。你想,孩子放學回來晚了,家長立馬斷定是去網咖了,於是揮鞭便打;飛機延遲起飛,乘客就斷定是有高官憑權加塞,命飛機等候。那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孩子遇到喜歡的女生,尾行去了呢;飛機不飛,是因為機長便秘了但不說。

影片中,一怒漢張口就講:這少年是貧民窟長大的,那裡的孩子天生野蠻,打架殺人沒有人性,這少年肯定有罪。而在他講這話的時候,所有陪審團成員都起身離席,背過身去,除了一位,而這位也忍無可忍對那怒漢說:請你坐下,然後閉嘴。

也就是說,判定一個人,誰都不能基於個人偏見。一旦固執偏見,那麼就會扼殺種種珍貴的可能性,也就與公正漸行漸遠,會被中指鄙視。美國人對自己的法律之所以感到自豪,是因為法律容忍各種可能性,並且給予每個人提出每種可能性的權力自由。

MAYBE,一個可能,一個機會。很多戀人分手,就是因為不相信有可能,不給彼此機會。有些國家好人被冤壞人逍遙,倒不是不給機會,而是因為法律的正義隨著人格的缺失,離百姓越來越遠,只留下虛幻的天平,此時給的機會,也是令人絕望的。

影片最後,兩位怒漢在法庭門口握手作別,互道姓名。然後各回各家,彷彿之前的爭辯只不過是在虛度一個有雨的傍晚而已。然而不知有多少觀眾在他們的背影裡看到的,是人格獨立的尊嚴與正義的希望。


【十二怒漢觀後感800】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