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蘇軾赤壁賦教案

蘇軾赤壁賦教案

蘇軾赤壁賦教案

《赤壁賦》中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閒適灑脫的心境。下面是《赤壁賦》教案,歡迎閱讀。

蘇軾赤壁賦教案

課題  

赤壁賦  

上課時間  


編號  


課前系統部分  

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著名著作,透過主客問答、水與月的譬喻,探討人生與宇宙的哲理,表現了作者在貶謫生活中的複雜、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極情緒,又表達了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情懷。  

這篇文章是第二模組第三單元的精讀文章。這一單元的文章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在記敘遊覽的同時,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悅,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正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溢於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和志趣。這篇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時,作為學習主導者的教師,要努力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學習這篇文章,首先把握全文的思路脈絡,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還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  

學生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修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有的學生還習慣於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和激發他們的想像、探究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學會合作、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誦讀要領,熟讀並背誦全文。  

★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瞭解主客問答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  

學生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後重點誦讀第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堂系統部分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瞭解課文內容,把握全文的思路脈絡,而後重點誦讀第一、二段,體會其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及景物描寫的語言特色。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多媒體顯示)  

三、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匯入新課。  

我們學過一首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它那氣勢雄渾、磅礴浩蕩、氣吞天下之勢還依然迴盪在我們腦際,(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背起來)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題材相同的精美散文,感受他的豁達情懷,領略他散文的獨特魅力。  

   2.教師範讀課文。  

   3.學生讀註釋,理解賦的第一、二段。  

   4.教師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第一、二段。  

(1)讀準生字與多音字  

舉酒屬(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鬥(dǒu)牛 馮(píng)虛御風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蘭槳 嫋嫋(niǎoniǎo) 幽壑(hè) 嫠(lí)婦  

(2)兩節的韻字  

第一段:望 章  

間 天 然 仙  

第二段:槳 光 方  

慕 訴 縷 婦  

5.品讀課文第一、二段。  

(分四人一組研讀課文)  

展示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麼寫得賽似仙境?   

明確: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展示問題二:“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呢?   

明確:這裡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是側面寫了作者的內心,他覺得月亮對遊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展示問題三:第一段中所說的“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指《詩經》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寫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詞,試比較這兩首詩歌,想想它們在內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月出》是一首情詩,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思慕的焦點只在愛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興,末句直抒胸臆,寫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賦》中之歌雖從《月出》化出,但胸懷、境界卻更加渺遠空闊。歌的前兩句敘事、寫景,與賦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懷”與“勞心悄兮”一樣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詩中喻指的聖主賢君與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現的是一種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難覓、天各一方的嘆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展示問題四:舷歌之後,賦中又寫了客吹洞簫之聲。課文是怎樣描寫簫聲的?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從開篇處到第二段末,賦的情感發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寫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軾藉助於誇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為悲哀。  

▲總結、擴充套件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實,詩如此,文亦如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闕亦由寫景起筆,由如畫之江山,引出千古風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這樣一個思路,先寫秋夜盪舟、飲酒放歌之樂,再寫簫聲之悲,都是為下文作鋪墊,意在引出作為主體的主客問答。後一部分的課文,我們下一課時再作品讀。  

四、佈置作業  

   1.熟讀並儘量背誦課文。  

   2.思考作者因何而“樂”,又因何而“悲”,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結合對作者身世經歷的介紹,瞭解課文第三、四段借“主客問答”所表明的人生態度,進一步加深對課文景、情、理交融特點的理解。  

二、檢查背誦  

1.學生齊背全文。學生若背不下來可適當看看課本。  

2.學生舉手背誦。  

(有些學生記憶速度快,可以給他們展示亮點的機會,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可帶動其他同學背課文的熱情。)  

三、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第三、四、五段。  

(1)讀準多音字與生字  

蘇子愀(qiǎo)然 舳艫(zhúlú)千里  釃(shī)灑臨江 江渚(zhǔ) 一葉之扁(piān)舟 舉匏(páo)樽而相屬(zhǔ) 寄蜉蝣(fúyóu)於天地 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 相與(yǔ)枕藉(jiè)  

(2)第三、四、五段的韻字  

第三段 稀 飛 詩 鹿 屬 粟  

昌 蒼 郎 窮 終 風  

東  空 雄  

第四段 往 長 主 取  

瞬 盡 月 色 竭 適  

第五段 酌 藉 白  

   2.學生閱讀與後三段課文相關的註釋,理解文意。  

3.品讀第三、四、五段課文。  

(分四人一組研讀課文)   

展示問題一: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麼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明確:文中客和“我”的對話是蘇軾讓從前的蘇子和現在的蘇子透過文章進行一場超時空的連結,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後的苦悶與迷惘的寫照  。  

這種感情與豪放風格不矛盾。一般的人,在憂患於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能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依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展示問題二:最後一段為什麼以酒後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度?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  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最後寫“客喜而笑”,情感轉悲為喜。此時的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是分外欣慰和輕鬆,蘇軾透過自我調節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總結、擴充套件  

蘇軾作為我國古代第一流的文學家,其作品的思想價值是一言難盡的。課外,可選取諸如《後赤壁賦》《喜雨亭記》這樣的散文名篇及他的詩詞作品廣泛閱讀,以拓展視野,加深理解。  

四、佈置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文。  

2.從文中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300~500字的賞析文。  

   


板書設計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 月出東山,徘徊鬥牛 樂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泛舟赤壁  

(一) 事  

舉灑誦詩  

  遺世獨立  

情  

羽化登仙  

  

   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二) 事 客吹洞簫,倚歌而和   

如泣如訴,舞蛟泣婦 悲  

  

      孟德周郎,而今安在?   

   主客 客   

(三) 蜉蝣寄身,滄海一粟  

   問答 盈虛有數,物我無盡  

(理) 主 樂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蘇軾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透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後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學生曠達樂觀、勇於面對坎坷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容。找出對照註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覆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接觸過,今天我要和大家講一個他“死裡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託一個朋友給牢裡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透過監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裡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和願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於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裡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歷了“烏臺詩案”死裡逃生的蘇軾,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闢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裡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可見蘇軾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蘇軾 無臺詩案 死裡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註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ò 餘音嫋嫋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並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鬆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範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指導朗讀,體會優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指導朗讀,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遊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傾心的物件,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後,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複習匯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後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後一句“託遺響於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於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遊,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軾經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遊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遊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蘇軾赤壁賦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2、誦讀、品味、鑑賞文中精美的語言。

3、理解作者遊赤壁而觸動的情思和用主客問答手法表現的樂觀曠達的胸懷。

4、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在困境中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品味、鑑賞文中精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遊赤壁而觸動的情思和用主客問答手法表現的樂觀曠達的胸懷。

三、書目推薦。

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軾在黃州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如何?這種煉獄般的經歷又是如何讓蘇軾走向成熟的呢?請同學們課後閱讀餘秋雨的散文《蘇東坡突圍》,答案自然揭曉。如果你還想體味蘇軾那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樂觀與豪情,就再去翻開蘇東坡留下的傳世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後赤壁賦》等,一同走進這位大智者的精神家園。

四、文字教學。

(一)新課匯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是優秀劇目《班昭》中的精彩臺詞。我認為,用它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再合適不過。

蘇軾,因“烏臺詩案”,身陷囹圄130天。之後,以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被人押解到滿目荒涼的.黃州。從此,與魚蝦麋鹿為朋,與樵夫漁民為友,蘇軾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於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弔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恆。他用《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為他苦難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即《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二)字詞整理。

1、正音。

壬戌(rén xū) 桂棹(zhào) 扣舷(xian) 嫠婦(lí) 愀然(qiǎo)餘音嫋嫋(niǎo)

少焉(shao) 舳艫(zhú lú)釃酒(shī) 橫槊(shuò) 扁舟(piān)匏樽(páo)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2、釋義。

(1)通假字。

舉酒屬客。 屬:通“囑”,致意,引申為勸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 繆:通“繚”,連結,盤繞。

(2)古今異義。

徘徊於斗牛之間 鬥牛:古義,鬥宿和牛宿,星宿名;今義,西班牙一種著名的鬥牛遊戲。

白露橫江。 白露: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凌萬頃之茫然。 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詞類活用

歌窈窕之章。(名詞作動詞,吟誦)

正襟危坐。 (形容詞作動詞,整理)

順流而東也。(名詞作動詞,東下,東進)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打漁砍柴)

不知東方之既白。 (形容詞作動詞,顯出白色)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使……舞,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哀吾生之須臾。 (為動用法,為……哀嘆)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三)文意理解。

意讀全文,思考回答:本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第4段:寫作者針對客人的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

第5段:寫客人聽了作者的談話後,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

先正面描寫“泛舟”遊賞的景物,融情於景;然後用主客問答的手法表達自己的人生觀;結尾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超然境界。

(四)語言品析。

本文是一篇散體文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講究文采、對仗和韻律,兼具詩與散文的性質,語言精美,情、景、理盡妙。有哪些句子讓你玩味不已,請先將其翻譯出來,然後將你的所品之味寫出來,並帶到課堂上和同學交流。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明確:此句用詞生動準確。“橫”字寫出了江上水汽範圍之大、之厚;“接”寫出了江天一色的壯景;“縱”字寫出了任小舟自由漂游的悠閒狀態;“凌”字寫出了小舟掠過江面的動態。這些動詞寫出了月下江面之美。

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明確:此句講究對仗、韻律,運用比喻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3、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明確:此句運用工整、大氣的對偶。節奏優美,寫出了“客”消極避世的心態。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明確:此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駢句對偶,讀來節奏明快,有感染力;散句陳述事理,令人心動。這些句子組合在一起,有長有短,不規則中包含規則,和諧中包含靈動。形式優美,感情豐富。

五、課堂探究。

(一)重點、難點探究。

細讀全文,注意把握朗讀的語氣。之後探討:

1、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蘇子的“悲”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明確:“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客喜而笑”,即發生了從“樂→悲→樂”的感情變化。

蘇子的“悲”從歌聲(政治失意)中來, 從簫聲(簫聲幽怨)中來,從歷史人物(人生無常)中來 。

分析第4段,解答第3問。作者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為喻,闡述萬物與人生,既“變”又“不變”的道理。從“變”的角度看,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在變;從“不變”角度看,萬物和人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而後,又從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角度闡釋“取”與“不取”的道理: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大自然原本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蘇軾的“悲”情是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2、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種安排有什麼作用?

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深層揭示。(具體分析見教參)

(二)拓展探究。

這篇文章蘇軾所表現的對宇宙、人生的感悟以及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迪?在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該如何面對?

點撥:蘇軾的感悟啟示我們,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順境有逆境,遭遇逆境時應調整好心態,以樂觀豁達不拘世俗的心胸去看待得失,如果悲觀悵惘,只是徒增煩惱,如果淡然處之,心境自然明朗,還會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外收穫。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應象蘇軾那樣,明智達觀地看待榮辱得失,因為生命的真諦是:結果並不重要,經歷才彌足珍貴,難忘的經歷在於心態和胸襟。

六、課堂總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於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七、教後反思。

《赤壁賦》是一篇美文,是蘇軾“以議論為詩”在散文創作方面的體現。文章有強烈的理性色彩,教學此文,我不僅讓學生流暢地背默,還讓他們深刻體味了文章的內涵。因此,教學重點就落在品讀優美文句,理解蘇軾的思想上。

本文文筆跌宕。寫景則水月流光,抒情則哀樂相生,說理則物我相適,又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情由景發,理由景悟。以水月為主景,作者如何抒情、說理,是授課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篇課文的教學,透過積累文言知識、探索感情線索以及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在環環緊扣的教學中掌握了必要的古文知識,感受了文章的無限魅力,心靈得到啟發。但不足在於疏理文章大意的環節,學生的依賴性比較明顯。對於文章的字詞理解,並非是基礎太差,但進行歸納總結的積極性還不是太強。所以,多種形式的翻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課堂的主導性還是體現在教師身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很好地展現出來。




【蘇軾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