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赤壁賦試講教案

赤壁賦試講教案

赤壁賦試講教案

赤壁賦試講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疏通文意,把握主客感情變化

過程與方法:透過深入研讀文章議論部分理解體會蘊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學習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和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理解作者如何運用理性思辨走出悲情,從而體會學習蘇軾客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朗讀法、談話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匯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文意疏通,還記得最後老師問大家為什麼欣賞喜歡蘇東坡,你們說蘇軾特別有人格魅力。那這節課我們來深入學習這篇文章,看看透過《赤壁賦》我們又能感受到東坡什麼樣的人格魅力?

二、 整體感知

1. 齊聲朗讀課文,邊讀邊回顧文意,讀完之後請3位同學翻譯複述,鞏固對文意的理解。 2. 快速默讀文章,提問文章中主客感情的變化,分別用一個字概括。

3. 同學們很容易找到“喜——悲——喜”這一感情變化脈絡,但是從“悲——喜”這一變化的緣由即文章第四段內容學生可能會忽視掉,這時教師透過設問點撥“客先悲後喜是因為什麼?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說的話對客有何作用?”明確這裡是主對客的開解。

三、 深入研讀

1. 讓學生結合文字找出主客第一次喜是因為什麼,透過學生自由發言找到“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等文字內容,並進一步概括出“月夜泛舟、飄仙之樂”。

2. 提問“客為何而悲?主是如何開解他的?”並讓學生按照語文學習小組進行10分鐘的討論探究,教師這時巡視指導,結束之後小組派代表回答,教師補充講授。

小組1: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但今天在哪裡呢,悲“人生無常”。

小組2:像浮游寄生於天地,像滄海一粟般渺小,羨慕長江無窮,哀嘆自身“生命短暫”。

小組3:作者用月亮和水“變”與“不變”指出萬物如果我們用變的角度看,那麼天地間的東西不到眨眼的功夫都在變;但是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比如我們的生命就像水和月亮不曾消失一樣,可以永存,那這樣我們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再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沒有什麼是絕對屬於誰的,但是這清風和明月,耳朵聽到就是聲音,眼睛看到就是景色,沒有人可以禁止你,你擁有也是無窮的,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盡的寶藏,你和我都可以共同享用。這樣看生命又有什麼短暫的呢?

教師講授:客悲人生無常、生命短暫,主一一開解,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都是可以永存的;從我們都可以共同享用大自然無窮無盡寶藏,耳聽為聲,目遇成色這點來看,生命短暫又何妨呢?好一個“因緣自適”、“隨遇而安”的“達觀”東坡。

四、 拓展延伸

提問“同學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荊棘和挫折,就像蘇軾寫這篇文章時也正遭遇人生不順,怎麼辦呢?從蘇軾身上,你找到什麼樣的啟示?”透過這個環節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的逆境,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不能改變失敗結果的時候,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重新出發。而不是抱怨不公,放棄追求,一蹶不振。

五、 小結作業

透過板書進行梳理總結,回顧文章內容的同時強調學生一定要仔細領會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爭取做一個樂觀曠達的人。並佈置這樣的作業:蘇東坡樂觀曠達這一人格魅力不僅在這篇《赤壁賦》有體現,在他其他的作品也有體現,請同學們去找出來進行閱讀領會。另外,特別給學生推薦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書籍記述了蘇軾一生的經歷,學生透過閱讀可以更好的領會作者的精神境界,也是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很好方法。

赤壁賦試講教案 篇二

同學們可以翻到封面欣賞一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遊覽人們傳說的古戰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今天,讓我們伴隨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步入蘇軾為我們構築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放錄音,學生聽]

二。初步感知課文特色。

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麼感覺?

教師點題:很好!著名現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淨的美感。

三。問題探討。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展示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麼寫得賽似仙境?)

可對“徘徊”進行詳細解釋。運用《說文解字》

三.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全班齊讀

(展示問題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月出》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透過什麼來寫呢?

(展示問題三:第三段先說英雄偉大,再說自己渺小,那麼“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對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這段如何通 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

寫曹操的重點在哪裡?

(展示問題四: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麼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明確: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自由朗讀二、三段,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要讀出蘇軾散文的舒捲自如,恣肆雄健的氣勢。

(展示問題五:第四段議論讓人難以理解。“哀吾生之須臾”與“水與月”有什麼關係?

“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麼本質上聯絡?) 文章從第四段開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你看它從幾個方面論述主旨?

明確: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議論,屬本段第二層次。

問題: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從什麼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明確: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後又回到了“樂”上來。

(展示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實出發來思考,對這一段還有許多問題:

(展示問題七: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

的。)

(展示問題八:最後一段為什麼以酒後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度?)

明確: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後的輕鬆娛悅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覺醒來,“不知東方之既白”矣。而我們讀者好象也在清風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隨他進入一個酣甜如夢、忘憂驅愁的文學和哲學的境界中去了。

下面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的交融。

總結: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後赤壁賦》。古人認 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


【赤壁賦試講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