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

導語: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行知》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陶行知》讀後感㈠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讀後感㈡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為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裡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裡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

看到這裡,我抬頭看著天花板,心裡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著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陶行知》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