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支月英事蹟心得體會

支月英事蹟心得體會

支月英事蹟心得體會

導語: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裡的孩子。

文章一:

35年來,她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個孩子......,做一棵大樹、守望那片深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5年的堅守做到了。

她就是2010年度"感動奉新士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6年宜春市最美勞動者、道德楷模,2016年張麗莉式優秀教師,2016年全國模範教師龔全珍式好乾部、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的女教師支月英。

一、山村講臺,默默地堅守

1980年,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透過考試,毅然選擇宜春地區(現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鄉泥洋村小學當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顧家人的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車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

一到目的地,她發現那裡比想象中的還要艱苦的多,學校地處奉新和靖安兩縣交界的泥洋山深處,這裡交通不便,離最近的車站都有20多里,師生上學全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爬行。山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食品稀缺,支老師象當地人一樣,自己動手種菜做飯。

當地老百姓十分疑慮,這外地姑娘能堅持下來嗎?是不是想過渡一下,過不久就溜掉,這話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窮,前些年,教師如同走馬燈似的來了又走。過了一年又一年,家長們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堅持下來,還看到她無論颳風下雨、結冰打霜,她一個個送孩子回家,跟他們聊聊,像自己親弟弟、妹妹一般對待,他們才信任這位姑娘了,於是議論開了,"嗨,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會用心思教好我們的孩子!"但也有風言冷語說的,莫想啊,你看咯,頂多兩年就會走掉,我們這地方哪能留住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軀,為山村孩子遮風擋雨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她留在大山與一雙雙渴望知識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唱歌跳舞......,家長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經常翹起大拇指,讚不絕口地說:"嗯,這姑娘不錯,是位好老師......"當然,這個"好"不是短暫一兩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個、兩人或幾個人說了算的,要得到長久的口碑並非這麼簡單。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資只有二十幾塊,有些孩子交不起學費,支老師總是為學生墊付學費、買文具,有時甚至把自己買米買菜的錢都墊上了。

窮山村的學校破爛不堪,她買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風拒之窗外,學生在教室裡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資只有幾十塊錢,有些孩子交不起學費,家長遲遲不讓孩子來報名,支老師總是自己為學生墊付,墊著墊著,有時買米買菜的錢都不夠,

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著說:"日子會好起來的!"

兩年後,她被提拔為校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既要承擔比別的老師還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做好下面兩個教學點的管理工作。

學校不通班車,每逢開學,孩子們的課本、粉筆等都是支老師和其他幾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運上山的,一趟下來,腰痠腿疼,筋疲力盡,渾身酥軟。

山村的家長重男輕女,不讓女孩讀書,支老師走門串戶,與家長促膝談心,動員家長把孩子送來學校,硬是沒讓一個山村孩子輟學在家。

有一回,也是最後一回,母親從老家來學校看她,看到女兒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老師對母親說:"這裡山好,水好,村民樸實善良"。母親還是心疼地說:"你就淨說好!"她只是望著母親笑。其實她心裡裝滿了對親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嘗不想盡享天倫之樂,但她把深深的愛藏在心裡,客觀現實沒讓她有這個機會。

三、忘記自我,心繫山裡娃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別辛苦,支老師經常累得頭暈眼花。她血壓偏高,導致視網膜出血,只有一隻眼睛能夠正常使用。更讓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講課的她身體劇烈疼痛,幾位家長迅速把她送往醫院,醫生診斷她身患膽總管膽囊結石。住院幾天,她心裡想著學生,剛從醫院出來,支老師又出現在教室裡。

各級領導關心她,幾次要給她調換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絕。

四、更苦環境,彰顯著本色

2016年2月,組織上考慮到支老師年紀偏大,身體欠佳,決定再次調她到中心小學任教。就在此時,一個距離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遠山村--白洋村村民也是她當年的學生聯名請求支老師到白洋村任教。既是校長、老師,又是保姆,上課教書、下課照應學生玩耍,家裡人擔心他的身體,總是說:"你也年過半百了,身體又不好,別的老師都往山外調,而你還往更遠的深山裡鑽。"她樂呵呵地說:"三十多年都幹過來了,何苦還要打退堂鼓呢?"她還說:"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裡、山旮旯裡的孩子誰來教育,山區教育誰來支撐。"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擔起白洋教學點全部工作。

2月的山村,久雨低溫,支老師除了教學工作,還經常在泥濘的山路上接送學生,孩子們進步很快,令家長們讚歎不已。

2016年暑假前,為了解決白洋村教學點校舍破舊問題,上級決定新建校舍。支老師起早摸黑,一邊教學,一邊照料施工,幫工人做飯,將丈夫也拉來幫忙,整個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過的。2016年領導看到學校沒有活動場所,決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樣,再一次一邊教學,一邊照料施工。當地老百姓說:"從未見過這樣的好老師。"如今,嶄新的校舍,寬敞明亮。家長們看到嶄新的校舍,感動不已。

支月英的事蹟感動了許多村民,2016年春節,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過年,聽著村裡人述說支老師為學校為孩子做的點點滴滴,主動捐錢4000元為學校購置了一批新的課桌凳。

五、潛心學習,認真教書

為了教好書,支月英老師除了自學外,她每年都參加了上級組織的各類培訓,均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近幾年,她一人一校,為了提高效率,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她採用了動靜搭配的教學方法,即一個班級上課,另一個班級做作業。支月英老師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她眼裡沒有差生概念,她認為學生不能以好壞區分,只是愛好和特長不同,她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的`教誨,像甘泉、像雨露滋潤著每年一個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個又一個學生走出大山,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她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整整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

六、不滅紅燭,大山的女兒

支老師現已年過半百,家人都希望她退休,好好休息,但村民們有許多的不捨,有的村民甚至問她,支老師,你退休後我們還要求你繼續到這任教。她感動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兒,如果身體允許,我就一直教下去。

支老師常常思量人生的價值,得失兩衡,她覺得自己雖然沒有別墅,沒有寶馬,但她感到自己活著心底比千萬富翁還舒坦,當在千里之外創業的學子來看望她,親切擁抱她的時候,這種幸福感有多少人能夠品味到,這才是價值無限的享受,這才是湧動心絃的韻律,這才是青春奉獻的報償!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支老師雖然因身體狀況有時力不從心,但她還是堅守自己崗位,夜晚還在燈下鑽研教材,幫助學生做夢、圓夢,做一個智慧性的好老師,支老師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奇蹟,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學平平凡凡地工作三十多個春秋,人的人生有多少個三十多年,而且是青春煥發的三十多年,她的故事感動了學生、同事和家長。

文章二:

8月31日,教育部對外公佈2016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全國共有10名教師入選。其中,江西籍教師支月英名列其中。支月英,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龔全珍式好乾部”、江西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為節省開支,每學期開學買課本時,她就像男人一樣帶頭用扁擔挑著幾十斤的課本,步行二十多華里沒有公共汽車的路來到學校。

再後來,她學會了騎摩托,自己掏錢為學校辦事騎壞了3輛。她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36年來,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嶇、坎坷的山村小路;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愛的山村孩子;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艱苦的山村教學。36年來,她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個孩子,做一棵大樹,守望這片深山,為這片貧瘠帶來希望。她被稱為“在山旮旯裡守望的女教師。”

文章三:

為了讓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她堅守深山36載。學生們對她的稱呼,從最初的“支姐姐”,到後來的“支媽媽”,再到現在的“支奶奶”。

已經55歲的她,原本可以退休,離開山村頤養天年,但她不捨離去。“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她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西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鄉村教師支月英。

“讓山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好的教育”

記者驅車從奉新縣城到澡下鎮只需20多分鐘,可從澡下鎮到泥洋村白洋教學點卻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儘管早有思想準備,但實地走一遭後發現,當地的偏遠端度仍超出想象。

1980年,19歲的支月英第一次到泥洋村時,先坐了兩個多小時的汽車,再徒步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

“這麼偏的地方,就從來沒想過要離開?”

“何嘗不想呢?可是我走了,山裡的孩子怎麼辦?”

山裡的孩子也應該接受好的教育,這是支撐支月英留守深山的精神支柱。她明白教育對山區孩子的特殊意義,“山裡的孩子們與外界接觸很少,掌握知識是他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教學方法好,孩子們都聽她的話,成績都很優秀。”泥洋村村民李業美說,支老師常常利用傍晚的時間到家裡輔導孩子做作業。早晨有的孩子喜歡睡懶覺,也被她從被窩裡叫起來。

“總要有人作出犧牲”

2012年,考慮到支月英的身體,組織上再次決定調她下山到鎮裡的中心小學。此時,比泥洋小學還要遠10多里的泥洋村白洋教學點沒有老師,村民聯名寫信請她去任教,她被村民感動了!

別人都往山下調,她卻往山上鑽。這讓擔心她身體的丈夫真的憤怒了,他把她的行李都扔掉了。

“山裡需要我!”支月英對丈夫說,“總要有人作出犧牲,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丈夫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在行動上支援她。每次開學,丈夫都會幫她把課本送到教學點,米和油吃完了丈夫總是及時送上山。

支月英的到來,給白洋教學點帶來了新氣象,校舍從土坯房變成兩層的樓房,還新添了乒乓球檯和遊樂設施。很多家長當年就是支月英的學生,他們紛紛把已經在外就讀的孩子轉回白洋教學點。

“我要一直堅持下去!”

在山區從教數十年,支月英也落下了一身病:一隻眼睛幾乎看不見,一隻耳朵的聽力衰弱嚴重,嗓子經常痛得發不出聲。另外,甲減和糖尿病讓她每天不離藥。

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齡,支老師的去留一直是村民最關心的問題。

“我們心情很複雜,既希望支老師能一直堅守,又擔心她的身體。”李業美說,大家都覺得再挽留支老師,真的有點太自私了。

可支月英似乎還沒把退休提上議事日程,她放不下山裡的孩子,擔心沒有新的老師願意來。“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支月英說。


【支月英事蹟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