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

導語:以下是關於荀子勸學的相關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前來借鑑查閱!

授課

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節

課題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等多義詞,積累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明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

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

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並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3.藉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生從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覆體會。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於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①比喻說理,形象透徹;

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於變化;

③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

教師否定,點撥並引申: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透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物件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範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  提問:有人說,《勸學》是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五、活動與探究







實質上是本文反覆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於物”;吾“嘗終日而思”“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並簡要說明理由。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幹。昭昭:明顯的樣子。: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蓬生麻中”點出外部環境,與“善假於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勸學》第3段論述“善假於物”的作用,故應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積”“鍥而不捨”“用心一也”同“”相呼應,故第2句應放在第4段段尾。

應從詞語的照應關係來著手解答問題。

這樣分析,把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層次,讓學生接受美的薰陶。


1、以“我的求學故事”為題演講

學習課文之後,要求同學們暢談自己對學習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求學經歷,交流學習的方法、經驗及感受。透過彼此交流,相互借鑑,同學們逐步樹立應對困難、超越自我的堅定信念。如有的同學力主“學海無涯樂作舟”一字之變,對學習的主動需求已充分展現;有的同學針對“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談身處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較好的學習環境,應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專心學習,發展自我。當然,也有個別同學傾吐求學的苦衷,如“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只要發諸真情,就應該肯定,並作正確引導。

教師也可積極參預該項活動,針對“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談其時代意義,提倡終身學習,並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現身說法,學生所受教益頗多。


2、挑戰荀子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與孔子主張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同學的看法是:我們追求完美,但我們更渴求真實。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是否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相同,都強調學習與思考應緊密結合,二者不可偏廢。

同學的看法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強調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六、課堂小結











七、佈置作業



的是向他人請教,善假於物,句意應為“我曾經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時間向他人請教的收穫大。”

③“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強調堅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絕對?

④《勸學》中有這樣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強調環境對於成功的重要意義,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真的那麼重要嗎?

⑤荀子主張學習的態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奮”“刻苦”,難道僅有此學習路徑就暢通無阻了嗎?學習方法豈可輕視?


本文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一篇名作,連用20個比喻,反覆論證學習的意義、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迭起,諸子百家活躍於政壇、文壇,不但留下了他們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論,也同時留下了他們語言藝術的名篇精萃。同學們要發揚好學不倦的精神,把視野投向古今中外,從大千世界中吸收豐富的營養滋潤自己。

在學生的背誦聲中結束全文。



1.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後感,題目是:學貴有恆讀《荀子勸學》有感。

2.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三。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參考板書

課 文 賞 析

《荀子》在說理方面取得的成就,達到了先秦時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來看,富有文學價值的不多,惟獨《荀子》的開篇之作《勸學》運用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形象生動具體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勉勵人們努力學習,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論,勸導人們“學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論點後,沒有抽象地說理,而是連用五個比喻作為論據,作了形象的論證。“青於藍”“寒於水”兩個比喻,從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進入勝境為例,說明學習是無止境的,人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用人類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也說明了只要不停頓地學習就可以後來居上。而後又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三個比喻,從事物經過加工打磨可以改變原來的特徵發揮其作用,說明經過學習可以改變習性。

為了勸勉人們重視學習,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的親身體會繼續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又用“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的感受引出了一連串比喻,具體論述了學習的作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經驗總結;“假輿馬”“假舟楫”是人們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絕江河”這樣的好效果,這些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學習應該利用外物,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能力。

那麼,應該怎樣學習呢?作者又運用大量比喻作了具體形象的論述。首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兩個比喻引出“積善成德”,正面說明學習的過程是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後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拒絕做小事情。接著以“騏驥”“駑馬”為喻比較說明客觀條件再好,也未必能成為學習好的決定因素,關鍵在於主觀努力;條件雖差,如果主觀上能做到刻苦學習,持之以恆,則最終必能達到目的。這裡作者特別提倡“鍥而不捨”的精神,並且又引喻說理。“朽木”這個比喻指出在學習中一曝十寒,沒有恆心之弊;“金石”這個比喻指出堅持不懈之功。這四個比喻對照論述了學習貴在“鍥而不捨”。文章最後用蚓、蟹設喻,對照論述了學習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學無專精。

由此可見,作者善於駕馭形象,大量運用確切的比喻,把深奧抽象的道理說得深入淺出,通達曉暢,具體生動,發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運用比喻靈活多樣,恰到好處。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喻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教學問題集錦

解決問題措施及實踐結果

問題原因分析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