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荀子勸學讀後感

荀子勸學讀後感

荀子勸學讀後感

《勸學》是春秋時期荀子的散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採取的態度和方法。那麼關於這篇散文你有何讀後感?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的荀子勸學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荀子勸學讀後感一: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係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這時候才可謂之成人,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荀子勸學讀後感二: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鑿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荀子勸學讀後感三:

學不可以已,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不停止學習,才是學問的根本。學習,就是要這樣堅持不懈,才可博學明智。學習沒有先後之分,只有深淺之分,即凡學習之人,皆可能做到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荀子提到,要知天之高,就必須登上高山去探究,而要知學問之精大,就必須不斷地學習。

學習,是人生的任務,人生於世,必定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東西,才可立於天地之間。

學習不但能讓人知曉天文地理,亦可讓人正其身,修其德。荀子提到:“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對於天生的不足或異樣,可透過教導他來使其歸俗,而世人之惡,亦可透過學習禮儀知識來除其惡。荀子認為性本惡,只有透過禮儀約束,才可歸善,而他在勸學中提出不斷學習可讓人改變自我,正是其認為性本惡的一個體現,才會提倡要用學習來改變自己。積極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堅持。“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即使是匹品種不好的馬,沒有天生的優勢,但只要不放棄,也一樣可以到達千里馬所到達的目的地;若雕刻能堅持,不放棄,終也會有驚人的藝術雕品現世。多少名人在成功之前,都是靠著堅持這一信念到達成功終點站。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我們可以一如既往地學習,不因遇到挫折而放棄,不因小有成就而停止,始終以一顆虔誠的心去學習。

學習要堅持,也要懂得如何學習。一要會積累。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世上任何一件偉大的事,都是從小事做起,任何一個驚世作品,都是從細節開始,一步一步,終成品。忽略了小小的一點,也就不會有大大的一橫了。所以,學習也一樣,不在乎每次積累的多少,只要一點一點地耐心積累,終有一天也能學富五車。二要專心。蚓無爪牙、無強筋骨卻可窮土,這是由於它專心於此,而耳不可兩聽而聰,目不可兩視而明,做任何事,特別是學習,更需要心無旁騖,專心地埋頭苦學,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前功盡棄,這不是浪費生命嗎?三要融會貫通。學習靠死記硬背不可,要“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把知識記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發揮,才是學習的目的,這樣也可以“以學美其身”。四要追求精學。荀子謂:“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要求精,樣樣略懂一二,反而培養不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高才。

由荀子勸學想到了偉大聖人孔夫子也是個好學之人,“十有五而志於學”,善於向社會學習,向師長、名人學習,而且善於向普通人學習,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識淵博的孔子能自知“我非生而知之者”而一生學習,遇事多問,學琴師襄,問禮老子,而我們,正值美好的求學時期,不學習何以立足?


【荀子勸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