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賞析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賞析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賞析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全文及賞析: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賞析: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位於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歷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讀者由此可見它在詩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致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另一版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材料,可以幫助讀者瞭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湧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衝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詩人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這裡,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其中三、四兩句,又出現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霽潼關驛亭》詩的頷聯,完全相同,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本來,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詩人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並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譯文:

秋天傍晚楓樹隨風颯颯作響;夜宿潼關驛樓自有瓢酒飄香。

幾朵殘雲聚集在高聳的華山;稀疏的秋雨灑落到中條山上。

遙看樹色隨著潼關山勢延伸;黃河奔流入海濤聲迴旋激盪。

明天就可到達繁華京城長安;我仍自在逍遙做著漁樵夢想!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②。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注】闕,指長安。此詩作於作者奔赴長安應試途中。②太華,陝西的華山;中條,山西的中條山。兩山分別聳立在潼關南北。

蕭蕭:隨風搖動的樣子。

太華:指華山。

迥:遠。

河:黃河。

帝鄉:京城長安。

(1)“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兩句中運用的動詞歷來被人稱道,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 (4分)

(2)簡要分析“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4分)

答案:

(1)遠處的雲彩漸漸歸返太華峰際,殘雲遠去,天將放晴;稀疏的細雨緩緩地路過中條山區,給人一種清爽感; (2分)詩人的情緒也從離愁別苦中陡轉過來,胸襟也因之開闊起來。 (2分)

(2)詩人赴京應考即將到達目的地,卻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並非熱衷功名之人,寫出了詩人(動搖於出仕與退隱之間)的矛盾心態。(2分)

二:

1.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這首詩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圖,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景物描寫的特點。

參考答案:

1.表現了詩人出仕為官和歸隱山林的矛盾心理,表達了對漁樵生活的留戀和懷念之情。(2分)

2.(1)遠近結合(由近到遠)。先從近處著筆,寫楓葉在秋風中的沙沙響聲和長亭夜宿獨自飲酒的情景,再描繪四周的遠景,寫華山的“殘雲”,中條的“疏雨”,隨山遠伸的“樹色”,在遠處奔騰激盪的“河聲”。(2)化靜為動(以動襯靜)。賦予華山、中條山等以動感,顯現出生機和活力,同時反襯環境的空曠、悠遠、寧靜。(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

(1)首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 分)

(2)頷聯中的兩個動詞歷來為人稱道, 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 分)

(3)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作簡要的分析。(4 分)

參考答案:

(1)借景抒情(1分),透過秋日蕭條悲涼之景透露出羈旅行役的苦況(1分)。

(2)“歸”字寫遠處的雲彩漸漸地歸返太華峰際,殘雲遠去,天將放晴;“過”字寫出稀疏的細雨緩緩路過中條山區,給人一種清新之感(2分)。詩人的情緒也從離愁別苦中陡轉過來,胸襟也因此開闊起來(2分)。

(3)詩人以到“帝鄉”和“夢漁樵”相對照,含蓄地表達出自己並非是一個熱衷功名之人(2分),寫出了詩人出仕與歸隱的矛盾心態(2分)。

四:

4.中間兩聯對仗是這首五律的精華之所在。請用概括性的語言作簡要分析。

【解析】 中間兩聯都是寫景,首先要分清詩人寫的是大景還是小景,再結合這首詩的風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答案】 景物描寫,氣象壯闊,雄渾蒼茫,筆力雄勁,有高屋建瓴之勢;且富有動感,富有變化,富有氣勢,富有非同尋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詩人以“猶自夢漁樵”作結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一感覺?結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志趣?

【解析】 蘇軾的《赤壁賦》中有“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運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回答這一問題,也就沒有什麼難度了。

【答案】 給人一種意外的感覺。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詩人卻不想升遷,反而想到要去過一種“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隱居生活。表現出作者喜愛自然的志趣。

五: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此詩開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對蕭蕭紅葉的描寫透露出作者一縷悲涼的意緒。

B.頷聯寫山間風雨,“殘雲”與“疏雨”相應,綿綿秋雨讓深秋的淒寒蕭瑟更深一層。

C.頸聯亦寫景,詩人站在高處,望樹色茫茫,聽黃河遠去,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D.尾聯中的“帝鄉”與題目中“赴闕”照應,長安不遠,作者心中又生出別樣的情愫。

【2】本詩第二句“長亭酒一瓢”蘊含著惜別的離情,閱讀下列詩句,將你認為沒有表達這種情感的兩項詩句序號選出來,填寫在【 】內。(4分)

A.倘憶江邊臥,歸期願早知。

B.旅食思鄉味,砧聲起客愁。

C.東風未曉放船行,臥唱陽關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別此翁,十年鬢雪忽重逢。

E.目斷歸帆何太疾,風吹柳絮正愁人。

【3】上面這首《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另有一個版本,題為《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內容與前詩有不同之處。請結合詩歌內容,比較這兩首詩尾聯所表達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

【唐】許渾

南北斷蓬飄,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勞歌注此分手,風急馬蕭蕭。

注:“勞歌”即憂傷離別之歌。

【參考答案】

【1】B

【2】B D

【3】《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的尾聯表現了詩人出仕為官和歸隱山林的矛盾心理,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留戀。《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的尾聯表現了詩人與故友于他鄉相遇,又不得不各自奔波,依依惜別的深情。

1.頷聯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2.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試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從修辭上來說,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一個“歸”字寫出來“殘雲”對太華山的依戀(2分);②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詩人用“殘雲”的“歸”來點染華山,用“疏雨”的“過”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山和中條山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靜中有動,意趣盎然(4分)

2.詩歌表達了詩人對功名利祿並不感興趣(2分),時刻惦記著去過那種逍遙自在的生活,意欲歸隱的思想感情(3分)。(意思對即可)

翻譯:

深秋的晚風迎面吹來,紅葉在風中蕭蕭作響,我坐在十里長亭,舉杯暢飲。不經意間,天上的殘雲向太華山徐徐飄去,點點疏雨隨風灑落在中條山上。山勢綿延千里,蒼翠的樹色隨著關山伸向遠方;滔滔黃河奔騰不息,流向遙遠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達長安了,可我現在仍然嚮往漁人樵夫們的那種閒適逍遙的生活呀。

賞析: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作品。此詩開頭兩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透露出悲涼的意緒,傳達出旅途的況味;中間四句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最後兩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歷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詩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會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一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背景材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然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湧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衝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真繪聲繪色,給人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

這裡,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三、四兩句,又見其另作《秋霽潼關驛亭》詩頷聯,完全相同,可知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照理說,離長安不過一天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許渾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並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是頗顯出自己身分的。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