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教學反思(5篇)

今天,為大家整合了《搭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第1篇:《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是一篇以愛為主體的文章,透過家鄉人們主動搭石的一幕幕情景,體會到家鄉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在教學設計我引導學生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擺、行人走,面對面讓,年輕人背”四個畫面,來逐步體會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老人擺搭石時,我引導學生們體會“無論……只要……一定……”這幾個詞語,讓學生們想象老人可能急著去幹什麼?學生們七嘴八舌:“他可能急著趕火車”,“他可能急著替自己的親人去買藥”,甚至還有同學說“他急著去上廁所”,總之體會到老人當時著急的心情,我又接著引導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個不穩的搭石上,他想“……”。學生立馬舉手“他想我還是擺穩吧,要不有人不小心掉在水裡可怎麼辦呢?”“他想如果我知道不穩還不搭上,心裡怎麼對得起鄉親們呢?”順著學生的話,我又往下引導“於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放下手中的東西,來擺石。”於是學生們在想象老人的情況,心理動作過程中體會到老人的心靈美,然後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理解了風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學三段行人走搭石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協調有序”,想象人們走搭石的畫面。然後採用朗讀的方法去感悟。

學習“兩人面對面”“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想象,當兩個相對而行時,他們這麼做,又說了些什麼?然後有找人情景再現,模擬表演。最後又抓住“理所當然”一詞,引導學生體會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指的是相互謙讓,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質。

總之,在這節課上,我採用了補白、想象、朗讀感悟,模擬表演三種不同形式,有詳有略地帶領學生逐層深入領悟到家鄉人們純真、質樸的美好心靈。正因為形式多樣,也給了學生更寬廣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學生才表現得生龍活虎。這也提醒了我在今後的備課中,一定要把備學生提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確了學生的心理。我們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俗語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這個道理。

第2篇:《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是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幽美,感情真摯,作者攝取了農村生活中幾個平凡的鏡頭,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美麗而感人的畫卷。全文以小見大,平中見奇,是借普普通通的搭石來讚揚淳樸的鄉親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性美。我執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3—5自然段,主要是引領學生品味由“搭石”引發的感人的場景來感受鄉親人們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人性美和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平凡的事物來讓我們感受到美的,並讓學生學習這種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的寫法,學以致用,課後嘗試著去尋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寫寫平凡事物中的“美”。

對於本節課,我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重點突出。唐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中要處理好點、線、面、體的關係”,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我能比較好地踩好“點”,緊緊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個中心點展開教學,每個部分分別體現的“和諧美”、“謙讓美”、“敬老美”又連成一條“線”,而且這條“線”又緊扣“點”,在感受每個場景所體現的“美”時都點出這種“美”也“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年輕人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形成了文章的“面”,向我們展現了三幅美麗感人的畫面。然而語文教學講究一個整體感,把每一個部分分割開來理解就缺失了一種整體美,那樣語文教學就缺乏了一種語文味,所以說在教學當中要形成一個“體”。在本課教學中,我把這“點”、“線”、“面”結合起來,讓它們形成“體”,即由“搭石”引發的感人的場景來體會“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感受鄉親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性美。在教學中,我重點放在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又透過重點品味語句“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來感受走搭石畫面的美。

二.抓字、詞、句品析文章,體悟感情。語文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對字詞句的品味,因此在教學中抓住字、詞、句、段來領略、感悟、鑑賞文章非常的重要和必要,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課文相關的內容、相關的文化,從而體悟到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當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三個詞語來品味,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還有邊讀邊想象的方法來感受畫面美。在品析“協調有序”這個詞時,我先讓學生從字面上來理解,讓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聯絡上下文來理解,並透過師生合作演讀“走搭石”的情景(前面的……後面的……前面的……後面的……)來深刻體會到“協調有序”的意思,更體會到一種“和諧美”。在體會“清波漾漾”和“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再描述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畫面,透過這種方式來理解詞語意思,並感受到一種畫面美。而在體會“敬老美”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了“伏”字來體會,在教學中我用圖片向學生展示了“伏”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字理變化過程,簡介了“伏”字的文化背景,還透過學生演示“伏”的動作,師生合作表演年輕人俯身背老人的動作的方式來讓學生更體會到鄉親人們敬老的淳樸民風。

三.注重讀寫的結合。在語文教學中要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語文的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閱讀,有默讀、齊讀、個別讀、引讀、合作讀等,其中在品味語句“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時,除了齊讀、個別讀之外,我還進行了引讀、合作讀,並把這句改為小詩讓學生朗讀,推薦學生美讀,從而感受語言美、畫面美。在課堂上,我還設計了小練筆的環節“假如遇上_______來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先說說還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來走搭石,再來寫寫假如遇到這些人來走搭石,人們會怎麼做;課後還安排了小作文:尋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寫寫平凡事物中的“美”,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又能加深學生對文字情感的體悟。

對於本節課,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作為一位新老師,經驗不足,第一次上公開課,心情有點緊張,導致有時思路混亂,時間把握不準,越到後半節課,我不停地看錶,老擔心自己這節課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後面的小練筆和體會文章最後一段、點寫法這兩個環節就進行得有些匆促了,結果教學任務完成了還差三四分鐘才下課,只有讓學生讀課文,顯得有些狼狽,這點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還有就是我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在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回答有時會超出老師的設想,這時學生的問題有時會讓我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解釋和引導,對他們所回答的“不合心意”時不懂如何把他們引回來,對於學生的回答,我也不大會評價,評價語顯得比較呆板。

二.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學生自己調整、自己提高。例如在本課教學,在讓學生體會“清波漾漾”和“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時,我讓他們想象畫面並描述出來,但有些學生表述不出來,或表述得不夠準確,這就說明學生還沒完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沒體會到那種情感,也就想象不出那種畫面。當時,我見學生表達不出,我就直接說出了我的理解,沒有引導學生再來好好體會這兩個詞語,並讓他們讀上幾遍。還有就是在把語句“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換成小詩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之後讓學生推薦一位朗誦比較好的同學來朗讀,最後沒有讓全班一起來齊讀,也沒給時間學生自己讀,這樣沒有讓學生進行自己調整、自己提高。以後在教學中,我要注意“課堂要給學生自己調整、自己提高的機會”。

三.在體悟文章中心思想時,學生感受不深刻。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的理解還不到位,這句話含義深刻,在教學設計時,我考慮到四年級的孩子理解這句話比較難,我就採取了老師直接說出文章主旨的方法“借普普通通的搭石來讚揚淳樸的鄉親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性美”而一句帶過,沒有讓學生結合全文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結果導致他們對中心思想體會不深。

四.朗讀指導需要加強。作為老師要指導好學生的朗讀,自己必須能朗讀能力強,如果老師的朗讀得好,可以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文章的情感,而我在這點最為欠缺,以後我在朗讀、朗誦方面需要多下苦功。

總之,作為新老師,我還必須不斷地向優秀的老師學習,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把語文課上好。

第3篇:《搭石》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的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讓學生感受“人間真情”。

《搭石》描寫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課文語言質樸,景中有人、景中有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與文字對話,使得學生的情感在對話中流動,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風景”這個詞,深入學習課文。

整堂課,我主要是透過三種途徑來讓學生學習體驗。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體悟是深刻的而非膚淺的,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並達到既走進文字,又跳出文字,和作者“同命運、共呼吸”的境界。

一、結合問題,學習課文,感悟和諧美

風景1: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初讀句子後,教師語言過渡: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出示填空:

從這段話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從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的美,我是從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了的美,我是從這個詞知道的。

這一變化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是一種教材“隱性資源”的開發,讓學生體會到語言中的“詩”味。操作時,教師再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學生對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體會,從而感受到鄉親們的和諧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風景2: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體會句子時,我緊緊圍繞老人放搭石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感悟課文。

師:大爺您好,你這麼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兒啊?你為什麼放下東西,在這裡搭石?

生:……

師:大媽您好,你在找什麼呢?我幫你找好嗎?為什麼還要在上面走幾個來回啊?

生:……

師:哦,你想得真周到。

……

這一環節的處理,表面上看機械重複地圍繞“如果你是老人,你為什麼這麼做?”稍顯囉嗦。但細細想來,學生與文字是有一定距離的,這樣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師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後的情感,利用文字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並以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文章情、教師情與學生情三情合一,讓情感共鳴於課堂。

三、拓展訓練,昇華心靈美

風景4: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師:“理所當然”是什麼意思?

生:理當這樣做的。

生:從道理上說應該這樣做的?

師:什麼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師:鄉親們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過搭石看成了理所當然的事?那麼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生:……

師: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理所當然的事?

……

搭石為作者家鄉構成了一道風景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像鄉親們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搭石”,你發現了嗎?

說話訓練: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搭石:。

正是這些搭石,為我們的生活構成了無數道風景。

圍繞“理所當然”的訓練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課文,又進行了人文教育,可謂一舉兩得。拓展寫話的訓練,進一步地開拓了學生的思路,這就很容易地在學生心中產生具體的形象、引發對文字內容進行再加工,進行新一輪的情感昇華。

雖然在預設時考慮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為是一堂研究課,所以在設計時,我想盡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給老師們提供一個儘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為這樣,課堂容量顯得稍大,時間有些緊。

其二,作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師,如何既保證預定目標的達成,又恰當處理好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如何巧妙地引導學生……這是值得我認真思索的話題。

我的指導老師以及校領導對我本次課堂教學的指導與幫助很大,從她們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也是收穫啊。

第4篇:《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裡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透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著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第5篇:《搭石》教學反思

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美”為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字——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出示畫面,感情匯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裡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裡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脫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著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字——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緊抓住“一群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為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透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裡”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為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著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臺做“伏”的動作,說說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字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字——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物件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透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啟用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說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說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搭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