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傳統課文,在許多場合聽過不同的教師上過這一課,自己也曾多次教過這篇課文,每一次聽別人上這一課,或者自己研讀教材,走進教室,都會有一種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課文雖是一個“傳說”,但真切地記敘了世界著名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文字清新優美,情節生動,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程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讀者為之感動。

  本學期,再教《月光曲》,課文雖然熟得都能背下來,但細讀文字我還是被這美麗的故事深深打動:貝多芬是個享譽樂壇的大音樂家,更是個極具愛心的凡人,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譜出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聰之後還堅持創作,痴迷事業。現在選編在北師大版四年級音樂主題單元,以前選編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不同年段,不同主題,文字承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各有側重,細心研讀課標和教材後,我大膽的採用了薛法根組塊教學的方法,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自能學會字詞,試著按照老師提供的詞語理清脈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合作探究: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貝多芬走進茅屋,彈奏樂曲,創作出傳世之作《月光曲》?讓孩子在反覆品讀,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補白貝多芬”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感悟血濃於水的兄妹情,偉人情繫勞苦大眾的崇高情懷”明瞭打動貝多芬的是人情美,是窮兄妹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繼而聆聽音樂,品讀聯想,感悟旋律的舒緩和激昂,學習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播放《寂靜的山林》讓孩子在聆聽中書面表達。教學任務的完成用了兩個課時,孩子們的情緒高昂,精彩表達讓我也為之感染。回顧本課,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幾點:

  一、組塊教學,由詞及句,由認到讀,由整體到部分,由品讀到感悟,層層遞進,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放手孩子的學習行為,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

  我設計了學習闖關單,對小組長的學習活動組織進行了事先的培訓,課堂中以開展組間的評比為主要活動組織方式,讓孩子以小組為單位依據學習闖關單,連續過關。第一關:字詞識記關。出示本課識記字詞和學生的易錯易混點,讓小組長領認字詞,朗讀解釋,規範書寫字詞。小組長儼然小老師,要求嚴格,組織到位,孩子學習勁頭十足,全情投入,書寫姿勢標準,格外認真,短時間完成了字詞的識記。接下來對第一關的學習成果檢測,關注到了全體,定位到了學生二次的易錯點,孩子比的精神十足。第二關“初讀感悟關”,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孩子們認真的大聲讀書,討論著“誰彈琴給誰聽?為什麼彈琴?利用老師提供的幾個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任務。在學習成果展示彙報中,老師穿插指導了概括主要內容可以以回答”誰幹了什麼就怎麼了?“的問題的學習方法。第三關:文字感悟關。孩子們默讀課文,勾畫、批註顯現窮兄妹倆對音樂和生活熱愛的句子的過程中,進行著自己與文字與窮兄妹的心靈對話,感悟著貝多芬的精神高度。展示彙報中不同形式的朗讀和指導,將兄妹倆的對話繪聲繪色的予以現象,兄妹倆的互愛互諒的兄妹情懷,生活清苦卻追求高雅呼之欲出,解決了抓重點句感悟文字思想的問題,也明瞭了貝多芬進茅屋彈琴的原因。在這闖三關中,老師始終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讓位課堂於孩子,孩子學習興味盎然。

  二、語文課的語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第一關的學習成果反饋中,教師設計了四項活動:開火車讀詞,易錯詞領讀與強調,多音字發現和筆記,疑難字“幽”的查字典和不同語境的意義選擇,把基礎夯實落實在課堂中,訓練的意識逐步增強。在初讀感悟中為學生提供詞語,給予方法指導,學習概括主要內容;在感悟兄妹倆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時不同方式的朗讀指導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在聽音樂描寫音樂帶給自己聯想的片段訓練中,學生聽說讀寫得到有機結合。將學語文就是學習說話和寫作落到了實處。文字的語用功能發揮較好。

  尊重學生、相信並放手依靠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方式,利用組塊教學的思想,立足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學科定位,讓學生一課一得,精心教學設計,精緻課堂教學,就能實現一課一得,孩子語文能力的穩步提升。欣喜之餘,也為課堂中學生呈現出的問題而擔憂:

  1.三年的海量閱讀、大量識字、經典誦記,解決了學生提前自主閱讀的難題,也為學生埋下了讀書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形近字識記不清,錯別字滿篇的詬病。“會讀書的人有兩隻眼睛,一隻看到文字,另一隻看到文字的背面”很少有人能夠達到,而且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懂的詞語很少有人主動利用工具書予以解決,只是依靠猜測的辦法,一晃而過。原本以為這是我班孩子的問題,後來聽了幾個班的課,才發現語文課堂孩子的反應相當,追根溯源,我們在追求提前踏上閱讀快車道,強調多認少寫中忽視了必要的強化訓練,為了班級統一進度的讀書活動,忽視了慢孩子也得自覺利用工具書查詢閱讀中難字的能力培訓,為了多認忽視了必要的書寫,造成書寫速度慢和書寫質量低的問題。看來每一項改革都應該在增量的同時立足提質,眼下,讓學生讀通讀順讀明白課文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2.較之往屆,小組長的組織能力還有一定的差距,課前學科組長培訓,一週學科組長工作經驗交流,組長工作情況評比都得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只要有了得力的助手,小班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在大班額的背景下實現。

  3.送給一進步的孩子一顆葡萄,孩子一小點一小點的品嚐,還有意在班級同學面前顯擺,那表情和動作分明寫著:看吧,老師喜歡的人是我!我也是好孩子,不要瞧不起我呀!不要吝嗇自己的獎勵,給他一個優,一個150分與你沒有任何損失,與她卻是天壤之別的加速器。

  4.今天的配套練習較往日做的最好,耕耘和收穫總是相輔相成的,廣泛的向大師借智,與時俱進的為師,才能獲得應有的尊嚴和自信。

  家長開放日,開放了課堂,也開放著我們的認知!

  《月光曲》教學反思2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並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根據教材設計意圖,我在教學中,以課文的課後題“貝多芬為什麼要彈琴給兄妹倆聽?為什麼彈奏了一曲又一曲?”為中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並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並用一個詞來表述自己想象到的景象,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這樣,透過指導朗讀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此外,帶文環節我帶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透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一節課下來,還是感覺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瞭解貝多芬為什麼彈琴給兄妹倆彈琴的教學中,朗讀指導不到位,鋪墊做的不夠。

  其次是在學習第九自然段,並學習本節課表達方法的時候出示的太突然,應該在師生合作讀、刪減詞對比讀以後,問一問學生:“讀後你有什麼發現?”然後讓學生自主發現聯想與想象的運用。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一些。

  再次就是時間分配上,帶文環節稍稍短了一些。注意時間合理的分配。

  《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著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透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透過充溢著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4

  《月光曲》記敘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貝多芬被一對窮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觸發了靈感,即興創作了月光曲。30分鐘的時間,要把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完成是不現實的。我就對教學內容大膽的進行了取捨。重點就放在對兄妹倆聯想出來的情景的朗讀,感受音樂的旋律,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在匯入時,我選擇了兩首旋律不同的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表達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瞭解音樂旋律:舒緩、高亢。為下文學習做鋪墊。學生很投入的欣賞樂曲,也說出了喜歡的理由。由於我初次參加區級賽課活動,內心十分緊張,導致語言表達不夠流利,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自己缺乏鍛鍊,課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訓練不足。

  緊接著,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3次通讀課文環節,分別是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默讀:思考問題,本文寫了什麼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句子。透過3次朗讀基本做到了正確、流利。可當教學實施時,出現了漏洞,學生在自由朗讀的時候,不是隻讀一遍就結束,而是迴圈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自己在巡視指導時也沒有注意。當發現時時間已經用去七分鐘。我只好改變了教學設計,取消了第二次通讀全文。從這個失誤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朗讀巡視時,只注重了形式,沒有及時發現問題。

  重點閱讀階段。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學完成後,通過了解自己的聲音還是不夠宏亮,下次應提高自己的音量。由於時間的關係,設計的師生配合朗讀沒有實現,比較遺憾。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5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要重視積累、朗讀和運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不可不尊重編者意圖。這篇課文最亮的語用點在於第九段皮鞋匠聽到樂曲後產生的聯想,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學生對於聯想的運用在本冊第一單元已有接觸,並不陌生,但運用聯想來描寫音樂、特別是運用聯想畫面的變化來體現音樂旋律的變化卻是第一次接觸,所以,課上老師必須以感悟作者運用聯想畫面變化體現音樂變化這一方法為重難點,運用多種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與其什麼都教但什麼都沒教會,什麼都練但什麼都沒練成,還不如強調一課一得,透過設定專項訓練,追求有效突破,讓學生確有所得。所以,我大膽取捨,遵循語文教學“一課一得”以及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新課標理念,從文字的語言特色出發,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維度:知識目標:感情朗讀第九自然段課文,感受《月光曲》優美的意境,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能力目標:學習展開聯想用畫面描寫音樂的方法並運用。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教學的重點難點為學習展開聯想用畫面描寫音樂的方法並運用。

  上課伊始,我引導孩子回顧課文主要內容,並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讓孩子整體感知文字,隨後直奔具體描寫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突出精髓。在教學中我捨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生命氣息在於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得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麼都是在與作者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於是,在“感悟聯想”的教學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丟擲一個開放式問題“你從哪裡體會到月光曲旋律的優美?”,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象、表達的空間。課堂上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教師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而我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提煉——提煉畫面變化、提煉寫作方法。這樣一來,透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學習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法。而我只是透過適時點撥、個性化的有效評價讓學生感悟、提升、得法,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運用聯想畫面變化表現音樂變化的寫作方法。

  接下來我播放優美的《月光曲》,讓孩子們在對文字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用心聆聽音樂,對比感悟旋律的變化,帶著感悟、和著音樂再讀。孩子透過讀課文,能從字裡行間裡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透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也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最後,我緊扣“讀寫結合”專題,讓孩子們運用聯想畫面的變化來體現音樂旋律的變化這一方法來寫一段美妙的音樂,孩子們已經在我的引導下真正理解了聯想畫面變化的寫法,這個部分遷移和運用,學生自然是水到渠成,寫起來毫不費力,學生筆下的文字也一個比一個優美。而這正是因為我明確了“透過聯想描寫音樂”的操作要點,為學生言語技能的形成提供了規律支撐,並落實了“明確目標——充分自學——精要點撥——強化訓練——展示檢測”這五個步驟,使語言訓練的流程趨於完整紮實的最終呈現。

  這節課上,我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和諧、自然、愉悅的,這源於我教師角色的轉變。課堂上我不再是“滔滔不絕”的“講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我與學生師生共同研究、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我和孩子們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慾望已遠遠超過文字的侷限。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此時《月光曲》一課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和藝術的廣闊空間。

  這堂課的反覆磨課到最終呈現,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把課堂還給孩子,這樣我們才能讓課堂成為樂園,才能真正享受課堂。在最開始的教學設計中,雖然心中也知道那些理論,但真正實踐操作起來總覺得那麼難。我總有諸多的不放心,擔心孩子說不好,擔心我們講到,擔心他們學得不到位,所以總是捨不得放手,課堂上總有牽的痕跡,牽著孩子讀,牽著孩子品,牽著孩子悟。其實,在語文學習中,課文只是例子,老師只需引導學生以課文為例透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讓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法。老師透過適時點撥、個性化的有效評價讓學生感悟、提升、得法,並最終學會運用,這才是真正尊重學生,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在我教學設計的不斷調整中,我的課堂越來越開放,學生學習越來越自主,而孩子們給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所以,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在生命化課堂的理念中,我們老師一定要更新理念,學會轉身。所謂不破不立,雖然這個轉變的痛苦的,但看到孩子們真正自主地展開討論,享受思考的過程,這種痛苦的轉身值得!

  課堂因生命的全心投入而鮮活,因生命的相互潤澤而成長,因生命的自由而綻放出燦爛之花。願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在文質兼美的課文中,撐起一支生命長篙,引領孩子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領略語文天地中的無限風光。

  《月光曲》教學反思6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奏,它主要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貝多芬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覆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透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雲湧。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著急。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著眼於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侷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鬆悠閒,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裡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於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於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作激情頓時而生------)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著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月光曲》教學反思7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內容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寫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對比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這一首曲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明月從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奇麗景象,可劃分成三個畫面,還要讓學生想象,畫出來,再一次感受樂曲旋律與人物感情變化: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所畫的畫,讀出相應的旋律變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聲音抑揚頓挫的範讀,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洩,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

  此外,課前我還從網上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透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後教學的主旨。

【《月光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