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牛郎織女的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的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的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的教學反思怎麼寫?pincai小編已經為你整理好範文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又應該教些什麼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收穫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複述故事上了。我想應該是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堂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說服誰,整個課堂大有辯論賽的意味,作為老師的我根本沒有插嘴的份。我邊聽邊思考,我必須得表明我的觀點。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對的?我覺得對於這個人物的認識關係到孩子的價值觀的判斷。

“那麼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所謂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說她是大義滅親。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群眾創作,在群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聽了我的觀點,孩子們信服地點了頭。

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學完本文的感受,孩子們都說,原來讀《牛郎織女》,只是覺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沒想到故事中還包含著這樣多的思想。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篇二:

《牛郎織女》是一篇篇神話故事,說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裡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後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我讓學生讀文後,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說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織女各是個怎樣的人。然後再讀課文 2 、 3 自然段,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說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仙女們佩服織女呢?學生們明白了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後再讓學生們想象思考:姐妹們會說些什麼祝福的話?這樣學生們深入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意思。

篇三:

《牛郎織女》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分別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充滿神秘,充滿浪漫。而整個故事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表達了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個百讀不厭的故事。也許這就是民間文學的魅力吧,歷經千錘百煉,經久不衰,是真正的藝術常青樹。如何將這樣的民間文學瑰寶展現給學生,我作了如下嘗試:

課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為主線,分為“體會織女之決”“ 體會愛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織女之痛,感情之貞”三大板塊,使得整堂課脈絡清晰,結構流暢。

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想象說話眾仙女勸告織女的情境,以此來體會織女下嫁人間的決心;在《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中想象人間生活的溫馨美滿;想象寫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互訴衷腸的感人情景。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走入了文字,走進了語言文字,體驗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 情境,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的展現了文字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情動辭發,學習較有效。

許久沒有上過如此酣暢淋漓的課了,但是還是感覺有明顯的欠缺與不足。課堂前半部分略顯拖沓,例如《夫妻雙雙把家還》音樂放了兩遍,另一遍純屬多餘,使得後半堂課倉促,特別是體會民間故事特點這一環節匆匆忙忙,草草收場,不可謂是一個遺憾。

追尋完美的課堂,這是一個遙遙的夢吧!

篇四:

上星期五,我們班學習了《牛郎織女》一文,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古至今,它已經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們的心靈。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你覺得牛郎是個什麼樣的人?”“織女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緻,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對於王母娘娘,在他們眼裡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醜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醜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著力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問題,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為什麼決心嫁給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說些什麼話?

3、你是怎麼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說些什麼?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拓展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和古詩《乞巧》,透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託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人要勤勞善良 ,要勇敢、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牛郎織女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