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文書> 農村祭文

農村祭文

農村祭文範文

農村祭文範文 篇一

各位長輩、各位親朋、父老鄉親們:

在我與母親永別的時刻,我衷心地感謝您們陪在我的身邊,送別我的母親,陪我度過有生以來最悲傷、最痛苦、最無助的時刻,為此,我感到無比的感激!您們讓我感到堅強,鼓起勇氣,充滿力量。

此時此刻,我彷彿看到,天國的路上,風煙滾滾,冷雨蕭蕭,而我的母親,卻不得不孤獨地踏上歸途。她滿眼的不捨,不時的回頭張望;她滿腹的關懷,卻來不及留下隻言片語;她步履沉重,卻又行色匆匆;她依依不捨,卻又無可奈何,她哪裡捨得撇下她摯愛的親人們就這樣匆忙的離去呀,她分明已經看見幸福就在不遠處向她招手,可是,無情的病魔過早地奪去了母親年輕的生命,也給我們做兒女的`留下了無盡的怨恨和終生的遺憾。

母親一九五七年農曆十月十八日,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雖然清貧,但外祖父、外祖母勤勞善良、為人忠厚、樂於助人的品性深深地影響了母親。母親從小就踏實肯幹,吃苦耐勞,孝順父母,賢良有加。為人妻人母后,更是勤勞持家,埋頭苦幹,無怨無悔。為了改變家庭的貧困面貌,母親和父親一道起三更睡半夜,養雞養兔,做衣服,運磚頭,三十年間從未停歇。忙完外面的活兒,回到家裡還要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再苦再累卻從不埋怨。

上大學一直是母親的夢想,也是農村孩子走出農門改變命運的唯一渠道,母親深諳此道,所以在供養我和姐姐上學方面,她拼了命一般,和父親苦幹硬幹,即使他們吃糠咽菜,也從沒有想過放棄,直到自己病重的那一天。

母親能歌善舞,上學時是學校的文藝骨幹、運動健將,成年後又積極參與村裡的各項文體活動,成為村裡秧歌隊的主要成員,病中更是時常放聲高歌、以歌明志,表明了她與病魔抗爭的頑強意志。母親模樣俊俏,身材高挑,穿什麼衣服都好看,然而在我的記憶力裡,母親卻從捨不得給自己買一件新衣裳,一分一粒都不捨得浪費在自己身上,全都積攢下來供養我們。而如今,兒女們已經長大成人,都可以掙錢孝敬母親了,可母親一天清福也沒享上,就這樣撒手人寰了,母親,不是說好了,兒子在城裡買大房子給您住嗎,您怎麼不信守約定呢?

我還記得,在我和姐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從來沒有過喋喋不休的說教,有的只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默默地以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同時也得到了親朋好友和眾鄉親的好評。在母親抱病的兩年裡,家裡始終是門庭若市,探病的人駱驛不絕,母親也始終用微笑著面對著眾人,大家無不感慨,曾經都說病魔在母親身上發生了奇蹟。

母親的堅強也非常人能比。在成長和創業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她都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從不畏縮。母親不喜歡眼淚,也從不讓我們流眼淚,尤其是在和病魔抗爭的那個階段,母親也從沒有因為疼痛難忍而流淚,掛在她臉上的始終是堅毅和微笑,她始終咬著牙堅持著,病魔也曾一度在她的堅強面前退縮了,然而,在當今醫學仍毫無辦法的癌症面前,母親的堅強也只能是蚍蜉撼樹,無力迴天了。

母親是睿智的,但她卻從不張揚她的聰明,她把什麼都放在心裡,始終是一副大智若愚的狀態,正是這種狀態成就了她短暫而又美麗的一生,她就像一顆流星,雖然一閃而過,但那璀璨和輝煌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底。

母親的一生,是辛勞的一生,她用她的行動完美的詮釋了魯迅先生筆下“孺子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牛奶和血;母親的一生,是默默無聞的一生,她雖然不認識聞一多,卻是先生說的那種人,那種“只做不說”的人,那種“做了也不說”的人,是那種只想付出,不圖回報,只考慮他人,卻永遠也不想給他人添麻煩的人。

母親的一生,就像初升的太陽,雖然沒有光芒四射,但她卻始終溫暖著四周;母親的一生,更像一張白紙,雖然質輕價廉,然而卻純潔乾淨,沒有侵染,沒有瑕疵。

母親走了,留在人間的是美麗,是善良,是無私,是寬容,是勤勞,還有她淳樸的微笑,我們將永遠銘記在心中。在以後的人生中,我們將以母親為榜樣,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好好工作,孝敬父親,接過母親留下的重擔,把我們這個家建設得和和美美,興旺發達。

放心吧,母親,我們已經長大,從您身上學到的東西夠我們受用一生,我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一定做社會的棟樑。

生老病死乃人生自然規律,即命數到此,那也是無可奈何。所有的人都已竭盡了全力,包括母親自己。母親太累了,太累了,您就靜靜地躺著,好好地休息吧,我們會時常聚在您的墳前,看望您,陪伴您,為您送衣送飯,為您趕走孤單。

一路走好啊,母親!

農村祭文範文 篇二

壬辰年二月廿三日,竟成了外祖母的忌日,悲由心生,肝腸痛斷,神智昏厄。特賦祭文一篇,致祭於外祖母靈前。

回想往日,猶見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別,青山依舊,故影還熟,外祖母卻已駕鶴西去!古有云:子欲養而親不待,悲乎!痛哉!歲無情而思欲追,憶我幼年,父母雜事瑣碎,無暇顧及,託外祖母照看。長憶幼時,相伴而眠,每夜蓋被哄睡,唯恐驚之凍之,偏袒愛護,縫補叮囑,無微不至,視若掌上明珠。每每若此,惟悽悽然,不感言陳。今仙蹤渺渺,過往種種,一一難表,思念及此,惟悽然淚下,感無以為報。

外祖母生於民國亂世1920年怎能識得半字,而能明禮數,一生操勞,全為家庭。年幼喪母,中年喪子,寡居三十年,滄桑歷盡遍,飽嘗黃連苦,走過風雨春秋,書寫堅強二字。外祖母之德遠近皆聞,和睦親友,敬重鄉鄰,口無是非,正直為人,善如西天如來,形似菩薩觀音。每日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撫養四個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無欲則剛;默言慎行,處世以寬;育人以正,待人以誠。兒女立業成家,開枝散葉,孫輩眾多,再幫及撫育,期間辛苦,不與外人知。祖母受苦,皆為子女。目睹舅父母姨,深知烏鴉反哺,久病床前,皆盡孝道,方能安享晚年,長壽九十有三。外祖母西去矣,魂兮歸來!悲呼不應,祭之不食,紙灰飛揚後背寒,寒風襲襲心如刀剜。

樹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復還,今日一別,再無相會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語薄紙,乞在天有靈,庇佑子孫,平安康健。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敬上


【農村祭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