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30多年紮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去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失。

1981年,李保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響應學校號召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開發研究,主要從事山區開發與經濟林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工作,這一紮就是34年。30多年來,他每年在山裡“務農”的時間超過200天,他在當地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後承擔了57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栗、蘋果、核桃產業發展,培育出多個全國知名品牌。在他的帶領下,太行山10萬群眾脫貧奔小康,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被村民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國同志是紮根山區、脫貧攻堅的傑出楷模,是情繫百姓、科技扶貧的先進典型,是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優秀代表,是“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向李保國同志學習對黨忠誠、心繫群眾的政治品質。李保國同志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政治使命,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早日讓山區群眾脫貧致富,長期安家偏遠山區,立志改變貧困面貌,在紮根基層、服務群眾中實現人生價值。我們要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李保國同志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把課堂擺在山間地頭,毫無保留地傳授實用技術,致力於讓農民變成技術能手,許多在貧瘠山溝“刨食”的農民因此甩掉“窮帽子”。我們要向李保國同志學習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學習李保國同志將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致富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苦苦鑽研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要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李保國同志把科研成果寫在了太行山上,雖積勞成疾、多病纏身,他卻毫無怨言。他不計個人得失,但對群眾卻是有求必應,始終把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企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做,被農民親切地稱為“科技財神”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李保國35年來紮根太行山區,一門心思搞山區開發研究。他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完成研究成果28項,建立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栗、蘋果、核桃產業的發展,在他的帶領下,太行山10萬群眾脫貧奔小康,山區農民純增收28.5億元,農村發展需要這樣的“老山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用在李保國身上,再合適不過了。為了老百姓,他夙興夜寐,不辭辛苦地工作,在他心裡,老百姓永遠是第一位的。35年來,他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詮釋著共產黨員的堅持不懈,他幫過的每一位群眾,都展現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李保國說過他是農民的兒子,看不得農民受窮,他一心一意為農民謀幸福,為黨和人民架起了橋樑,他一心為民、不辭辛勞、刻苦鑽研、淡泊名利的精神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也值得黨員幹部學習。

李保國作為千千萬萬基層黨員中的一員,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什麼是為民情懷。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當前,我國發展已經步入新的階段,時代呼籲更多的黨員幹部要像李保國這樣,以無私奉獻、為民服務的情懷,帶領人民群眾攻堅克難,脫貧致富。

斯人雖逝,李保國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李保國用他的一生詮釋了共產黨員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激勵了更多的人們紮根基層、服務人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讓我們提振精神,向李保國同志那樣,敢於與困難較真,對問題亮劍,對黨對人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繼承和發揚“太行新愚公”精神,爭做李保國式黨員,為建設美麗河北增添一抹新色。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太行山上的樹林熟悉他風雨無阻的背影,山區的農民記得他親切的音容笑貌,豐收的碩果見證過他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他就是李保國,一個把畢生精力奉獻給太行山、奉獻給無數貧困群眾的大學教授。李保國在他不長的生命歲月裡,用他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和三十多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名合格黨員的優良作風。他紮根太行,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新時代的“太行愚公”,他是太行山上最可愛的人。

他可愛,因為他沒有架子,是個“農民教授”。 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紮在人堆裡,李保國和農民沒啥兩樣。有人說他不會講究,其實是他自己明白“老百姓不認可你這個人,技術就會打折扣”。他穿不講究,吃不講究,只為了不讓農民跟自己有距離感,和農民打成一片。他沒有絲毫教授的架子,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傳授自己的技術,讓老百姓容易學,輕鬆用。把人民裝在心裡的人,人民會把他抬舉的更高,他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他對農民深厚的情感足以配得上農民對他的愛戴。

他可愛,因為他技術過硬,是個“科技財神”。“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富崗蘋果、綠嶺核桃、南和紅樹莓;邢臺前南峪、平山葫蘆峪……他用科技之手,點亮了一連串閃光的名字。30多年間,他不斷研究推廣農業科技,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帶領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一年200多天在山裡“務農”,這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最崇高的敬業精神,他把自己的技術和萬千農民的幸福緊緊的結合在了一起。農民脫貧致富是他扛在肩上的責任,三十多年他把自己的技術帶到了千萬農家,他用技術讓太行山從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甚至金山銀山。他用自己的技術為精準扶貧事業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他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他可愛,因為他35年如一日,是新時代的“太行愚公”。“能幹事,幹成事是我最大的享受”,李保國紮根太行,用他的一生踐行了這個信念。面對荒山禿嶺、生態環境惡劣的太行,李保國從未退縮。從踏進太行山,他便和這座石頭山“較上了勁兒”,搞山區爆破他不顧危險仔細測量、記錄資料,觀察核桃開花授粉,他每天兩個饅頭一壺水,一盯就是一個月,類似這樣的事李保國做了35年,不僅如此,他還堅持讓學生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早早地就把學生“趕”到田間地頭,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和生產實踐相結合。35年來,只要農民需要,他便風雨無阻,馬不停蹄哪怕病痛再厲害。他一直在路上,在帶著眾多太行百姓脫貧致富的路上堅守著、奮鬥著、奉獻著。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新時代“愚公”精神早已同巍巍太行融為一體,也必將化作後人前行的動力,時代會記住這位用科技以身許國的教授,太行百姓會記住這個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最可愛的人。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讓我們沿著李保國的“愚公”之路,繼續為完成精準扶貧任務,實現全面小康大業努力奮鬥,書寫新輝煌!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

跟邢臺市南和縣“中國樹莓谷”產業園負責人通完最後一個電話,李保國只睡了兩個小時就再沒醒來。

他的手機還是響鈴不斷那些還想向他諮詢果樹種植技術的太行山老鄉們不知道,那熱情又利落的聲音,他們已再也不能聽見。

他的電腦裡,還有沒寫完的論文;他的辦公桌上,沒完成的農業專案規劃和正在批改的學生作業依然靜靜攤開然而,它們都等不到了,等不到那個見縫插針的人了,等不到那個字斟句酌的人了,等不到那個出了名嚴格的人再來了……

一定是他太累了,想歇歇。

是的,他是該歇一歇了。他來不及告別,就把一身疲憊和勞累拋卻,匆匆而去,未曾留下半句話。

2016年4月10日凌晨,陽光依然燦爛,春風依然和煦,奼紫嫣紅的春花依舊,而李保國卻悄悄地走了。他又去看他難以割捨的太行山了,他又去看那漫山遍野的果園了,他又去看他相濡以沫的老區鄉親們了……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隨手指向一片果園,他都能脫口說出是誰家的。

從邢臺縣前南峪村到內丘縣崗底村,從臨城縣鳳凰嶺再到平山縣葫蘆峪,每道溝溝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跡。

綿延80公里的燕趙太行山區,成千上萬的農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譽為百姓心中的“科技財神”,引領大家摘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有人把他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改造成了碩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在大學校園裡,在各地講臺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導師。可到了太行山區的村莊裡,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備受尊敬的“農民教授”“土專家”。塵土飛揚的荒坡禿嶺、田間地頭,就是他30多年最為珍視的課堂。

他30多年如一日,紮根山區,為農民舉辦各種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先後完成28項山區開發研究成果,直接幫扶100餘個村莊,累計增加農業產值超過35億元,使貧瘠山溝裡的10多萬名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

他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9項和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他用實際行動把最好的“論文”寫在了巍巍太行山上!

他生就一副樸實之相,縱使光環滿身,腳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趙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鋼鋸和剪刀。


【觀看李保國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