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黑板報> 慶春節黑板報資料

慶春節黑板報資料

2016年慶春節黑板報資料

話說“春節”過年,對於中華民族可以說源遠流長,有了數千年的歷史。而“年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密不可分。據專家介紹,大約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規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

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稱年為“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目前,最早的年節因文獻不足尚難定論,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到漢武帝時,為了讓曆法定型不至錯亂,創立並實行了“太初曆”,以夏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農曆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清末。年節,也就是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也因此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但真正把“春節”叫為“春節”的歷史,其實並不算太長,剛好和新中國的成立一樣。人們今天稱之為“春節”的這個年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的`名稱雖不斷變換,但其內涵和各種過節的習俗卻代代相傳。無論是喝“臘八”粥,送灶王爺,祭祖守歲,還是貼春聯,逛廟會,鬧元宵,種種過大年的形式背後都有其古老傳說和文化背景。即使今天,過年的習俗已經慢慢變化,但年的底蘊,年的情懷,依然在中華兒女心裡擁有不變的魅力。

春節忌諱

中國人在過春節時有諸多禁忌,主要為了保平安,在來年事事順心,萬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雞諧音吉ji) 。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 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 。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慶春節黑板報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