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究竟是為什麼?

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究竟是為什麼?

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究竟是為什麼?

告別家鄉,走進城市,是多少農民工嚮往的生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就是要著力打破農民進城的種種體制障礙,讓他們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然而,近日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綿陽等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調查顯示,53.8%的受訪者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他們為何不願“農轉非”,有專家指出:這是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作出的理性選擇。事實確實如此嗎?

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並不是“消滅農村”

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從世界歷史來看,現代化的程序就是城市化的程序,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重視城市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程序,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也因為如此,時隔37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

城市不僅僅是一座“城”,不是簡單地把人圈到城裡面,而是要讓“城裡的人”感受到“城的好”——這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因為如此,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推進城鎮化要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要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戰略研究,統籌推進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化解房地產庫存”作為“五大任務”之一,明確提出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透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農民工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顯然是值得思考的。

有必要指出,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並不是“消滅農村”,也不是讓所有農民都成為市民。保留適度農村人口,無論是對城市還是對農村,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特別是對一些具有農村情結的農民來說,應該尊重他們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的意願。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因為外在原因而不願意“農轉非”的農民。

農民工不願“農轉非”是從成本收益角度考慮的

有專家認為,“農民工不願‘農轉非’是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作出的理性選擇”。現代社會條件下,想要成為一個市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個“攔路虎”就是高房價。按照目前的房價水平,想要在城裡擁有一套住房,單靠一個農民打工收入,幾乎不可想象。即便傾盡一個家庭多年所有,在城市擁有了一套房,由此帶來的生活成本問題,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壓力。而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帶來了規模效應,也在事實上給農民帶來了一筆“穩定的收入”。

從經濟角度分析不願“農轉非”問題,是站得住腳的。這是很多農民的現實考慮。這也提醒我們,在發展上必須更加註重人的全面發展,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努力降低農民融入城市的成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就現實而言,很多農民特別是新生代農民有強烈融入城市的意願——這也是房地產發展新的“藍海”,只是高高在上的房價,影響了他們的“城市夢”。明大勢、識大體,把“適當降低房價”落到實處,不僅有利於農民融入城市,而且會為“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出重要作用。

針對一些農民有著土地情結,以及把土地作為“最後的防火牆”心理,也需要進行制度探索。目前有些地方已經試行,在土地承包關係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農民入城,這樣的制度改革正體現了這樣的努力。這一制度創新,不僅能讓農民保住承包地,獲得可靠的“土地紅利”,而且能讓農民吃下“定心丸”,放心大膽地“洗腳進城”。

文化融入是影響“農轉非”的一個重要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看到影響“農轉非”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文化融入的問題。相對於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現實中還存在一種農村老人“逃離城市”的現象,表現為很多農村父母隨著子女來到了城市,但時間不長,他們就感覺到了不習慣,甚至千方百計想要回到好不容易離開的農村。對於這一現象,常常只是單向度地理解為農民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而很少有人想到,城市在規劃設計上存在著先天不足。

從整體上看,目前的城市規劃思路基本上是西化的和年輕化的,表現為城市建設以高樓大廈為主,簡單迎合和放大著“陌生人社會”的特徵。這種規劃設計思路,一直受到質疑和反思。比如,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簡·雅各布就深刻揭示了城市高樓化帶來的影響,表達了對城市多樣化的嚮往。

社會結構邁向“陌生人社會”,這是由於社會流動引起的。但必須看到,人是有交流需求的。特別是那些進城的農民,他們熟悉的人際關係一下子被打斷,從“雞犬之聲相聞”到“老死不相往來”,肯定會有著種種不適應。在現代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考慮到鄉土文化的一些特點,更加註重人的交流和生活,這樣的城市對農民就有吸引力,這樣的城市其實也是城裡人、鄉下人,是所有人期望的。

宜居是現代城市的基本功能,也是人們對城市的基本需求之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一個“讓人詩意棲居”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多樣性的城市,必然是一個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樂趣的社會。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鄉土社會,也是一種“熟悉社會”,人際關係往往表現出熟絡和熱鬧一面。從文化上講,鄉土社會並非一無是處,鄉土社會和鄉土文化的一些優秀成分,不僅不應該放棄,而且應該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得到堅持和發揚。

無論是經濟新常態還是城市新常態,都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因此,農民不願“市民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從問題導向出發,農民不願“市民化”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有時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在城市發展中,打通農民融入城市的“最後一公里”,更多關注人的生活,關注農民的文化需求,這不僅事關城市化發展,而且事關“化解房地產庫存”,具有雙重意義。


[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究竟是為什麼?]相關文章:

1.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究竟是為什麼?

2.2016年人事科長個人述職報告

【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究竟是為什麼?】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