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報告

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報告

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報告

“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的課題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資訊化、數字化、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公民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革對當今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數學教師必須研究新的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用素質教育的目光審視我校的數學課堂教學,發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聽,學生參與少,學習呈現應付狀態,導致學生厭學,兩極分化嚴重,教學質量不高。學生需要一個充滿靈氣的活動空間,需要主動探索與交流的平臺。因此,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研究勢在必行,急不可待。

二、課題研究的過程

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準備階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1.在初一年級4個班、初二年級個6班透過實踐論證這一課題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可行性。

2.透過網路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觀看相關課堂實錄,將優點及時用運到具體的課堂實踐中。

3.收集資料、制定方案,做好課題研究的各項準備。

(二)研究階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在教學中加以組織實施,初一學生為主要研究物件。研究期間,要堅持寫課後小記或個案分析,組織階段性小結,不斷地檢查教學效果,並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數學教學模式。

(三)課題的總結階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資料原始積累和每一個階段性總結的基礎上,彙總分析研究過程和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題論文。

課題啟動後,課題小組成員投入到緊張的研究中,按實驗方案、實驗計劃井然有序地進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過程經歷學習——討論——實踐——改進——驗證——確定——總結七個環節,課題小組成員採用自然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測量法、統計法等進行綜合研究,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研究課堂數學教學設計,形成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從而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質量的提高、師生的共同發展。課題研究很順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觀念的轉變比技能的進步更重要。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搞好課題研究的前提。在實驗過程中採取自學、外出學習、集中學習相結合的形式,派課題組成員先後到省、市、區參加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培訓學習,看光碟展播,請區教研室專家親臨指導。閱讀《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新課程師資培訓資源包》、《中學教學》、雜誌、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從大量的書籍中吸取營養,在學習中提高認識,轉變教育觀念。用《課標》的基本理念和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指導課題研究,把實驗目標落實到實處。

2.制定研究措施,科學管理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課題組的領導和實驗教師共同擬方案、聘專家、學理論,結合實驗展開研討,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領導坐陣抓課題研究,把目標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有效地結合,力求達到科學化、程式化、規範化。研究過程科學化,實行定時研究、定時彙報、定時督查、定時指導,做到目標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每次研究活動定專題、定人員、定內容、定方案,做到有記錄、有成果;對實驗中的系列效果進行階段性總結、論證、評價,加強個案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差異探索出適合農村初中數學活動化課堂教學的模式。實驗步驟程式化,實驗教師先獨立操作找良方,再集體研究定良策,後改進驗證成定論。資料管理規範化,建立資料資訊庫,教師研究所寫的教案設計、教學論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寫的小論文、實驗報告和親手製作的學具等收集起來,分類儲存,作為驗證實驗的依據。

3.研究教材。

初中數學中,我們主要研究了二、三、四冊的教材內容,並對教材中的各章節的內容作了詳細的分析,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把教材分為三種類型,即適合學生活動內容34節、基本適合學生活動的內容41節、不適合學生活動的內容12節。又將前兩種型別的教材內容分為兩種形式的教學,即課堂數學教學活動課和課外數學實踐活動課。

4.最佳化教學過程,構建數學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用新的數學教育觀、新的教育策略、指導教學工作。在研究中,將課題研究、備課組活動、校本教研有機結合。變傳授式教學為師生互動研討式教學;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綜合型教學;課堂教學的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分組活動為主,輔以班級活動和個人活動。分組活動大多采取班內分組,有時也打破班級界線進行年級分組,班內分組是主要方式。組織形式依據活動內容、活動時間、活動空間而定,在合適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展開活動。活動化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學生思維方式和活動課程內容的知識性質決定,方法靈活多樣。可結合相關教材創設形象、直觀、富有趣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熟悉的素材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設立“看一看、做一做、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議一議、想一想、猜一猜、測一測”等系列自主有序欄目,放手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問題情境法、引導法、類比法、觀察發現法、演示法、實驗法、研究法、活動作業法、表演法等是活動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運用探索式教學,提供學習和討論的空間,將開放式問題帶進課堂。這些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在“自主”中求得知識,在“探究”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知識。

三、研究成果

1.教師素質得到提高。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教育思想、教學法方法先進了,教育行為規範了,教育能力和業務水平提高了,研究水平也明顯提高。課題組六個成員在一年內,寫了20篇教學論文,其中2篇發表,16篇獲國家、省、市級獎,3人優質課獲獎,有6人教學設計獲市、區一等獎。

2.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增強。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除動手操作外,還自制了很多學具,有20名同學獲市、區級獎。

3.學生的學習習慣良好,思維能力增強了。經過動手操作、猜測、觀察、參加實踐活動,學生善於思考,喜歡提問,能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解決問題考慮周密、全面,解題速度快,思維敏捷,能一題多解。經常寫數學日記,並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寫成數學小論文達50篇,有10篇獲市級獎。

4.建立了具有生成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活動,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邊實驗、邊總結,找到了數學學習的方式——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出了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

(1)合作交流前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

在小組合作中,我們時常可發現小組成員參與上是很不均衡,差生參與量明顯就少。如果我們在合作前給予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對合作內容有自己的一點思考,有一點自己的見解想法,再與同組合作,這樣合作的質量有可能更好,參與就有可能會均衡些。

(2)合作討論前教師所提的要求需要可操作性,需要記錄討論結果.

從這些課看,有部分教師在討論前提出的要求,往往是一個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討論步驟,學生就很難把握,討論就成了“沙龍”,說到哪兒就滑到哪兒?在這裡,教師就必須在備課中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然後進行分析,最後再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同時,考慮到需要討論的問題往往是有一定難度或有多種解法或有一定規律的問題,這樣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只是說說而已,最好能把所得的結果或方法進行記錄並整理,這有利於彙報,更有利於學生之間討論的有效性。如武同輝老師《直線、射線、線段》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將已知道的有關知識進行整理,並寫成兩類問題,一類是想考考同學的,另一類是想請教同學的,就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

一、研究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資訊化、數字化、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公民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革對當今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數學教師必須研究新的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用素質教育的目光審視我校的數學課堂教學,發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聽,學生參與少,學習呈現應付狀態,導致學生厭學,兩極分化嚴重,教學質量不高。學生需要一個充滿靈氣的活動空間,需要主動探索與交流的平臺。因此,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研究勢在必行,急不可待。

二、課題研究的過程

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準備階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1.在初一年級4個班、初二年級個6班透過實踐論證這一課題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可行性。

2.透過網路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觀看相關課堂實錄,將優點及時用運到具體的課堂實踐中。

3.收集資料、制定方案,做好課題研究的各項準備。

(二)研究階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在教學中加以組織實施,初一學生為主要研究物件。研究期間,要堅持寫課後小記或個案分析,組織階段性小結,不斷地檢查教學效果,並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數學教學模式。

(三)課題的總結階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資料原始積累和每一個階段性總結的基礎上,彙總分析研究過程和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題論文。

課題啟動後,課題小組成員投入到緊張的研究中,按實驗方案、實驗計劃井然有序地進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過程經歷學習——討論——實踐——改進——驗證——確定——總結七個環節,課題小組成員採用自然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測量法、統計法等進行綜合研究,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研究課堂數學教學設計,形成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從而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質量的提高、師生的共同發展。課題研究很順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觀念的轉變比技能的進步更重要。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搞好課題研究的前提。在實驗過程中採取自學、外出學習、集中學習相結合的形式,派課題組成員先後到省、市、區參加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培訓學習,看光碟展播,請區教研室專家親臨指導。閱讀《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新課程師資培訓資源包》、《中學教學》、雜誌、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從大量的書籍中吸取營養,在學習中提高認識,轉變教育觀念。用《課標》的基本理念和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指導課題研究,把實驗目標落實到實處。

2.制定研究措施,科學管理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課題組的領導和實驗教師共同擬方案、聘專家、學理論,結合實驗展開研討,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領導坐陣抓課題研究,把目標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有效地結合,力求達到科學化、程式化、規範化。研究過程科學化,實行定時研究、定時彙報、定時督查、定時指導,做到目標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每次研究活動定專題、定人員、定內容、定方案,做到有記錄、有成果;對實驗中的系列效果進行階段性總結、論證、評價,加強個案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差異探索出適合農村初中數學活動化課堂教學的模式。實驗步驟程式化,實驗教師先獨立操作找良方,再集體研究定良策,後改進驗證成定論。資料管理規範化,建立資料資訊庫,教師研究所寫的教案設計、教學論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寫的小論文、實驗報告和親手製作的學具等收集起來,分類儲存,作為驗證實驗的依據。

3.研究教材。

初中數學中,我們主要研究了二、三、四冊的教材內容,並對教材中的各章節的內容作了詳細的分析,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把教材分為三種類型,即適合學生活動內容34節、基本適合學生活動的內容41節、不適合學生活動的內容12節。又將前兩種型別的教材內容分為兩種形式的教學,即課堂數學教學活動課和課外數學實踐活動課。

4.最佳化教學過程,構建數學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用新的數學教育觀、新的教育策略、指導教學工作。在研究中,將課題研究、備課組活動、校本教研有機結合。變傳授式教學為師生互動研討式教學;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綜合型教學;課堂教學的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分組活動為主,輔以班級活動和個人活動。分組活動大多采取班內分組,有時也打破班級界線進行年級分組,班內分組是主要方式。組織形式依據活動內容、活動時間、活動空間而定,在合適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展開活動。活動化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學生思維方式和活動課程內容的知識性質決定,方法靈活多樣。可結合相關教材創設形象、直觀、富有趣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熟悉的素材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設立“看一看、做一做、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議一議、想一想、猜一猜、測一測”等系列自主有序欄目,放手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問題情境法、引導法、類比法、觀察發現法、演示法、實驗法、研究法、活動作業法、表演法等是活動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運用探索式教學,提供學習和討論的空間,將開放式問題帶進課堂。這些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在“自主”中求得知識,在“探究”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知識。

三、研究成果

1.教師素質得到提高。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教育思想、教學法方法先進了,教育行為規範了,教育能力和業務水平提高了,研究水平也明顯提高。課題組六個成員在一年內,寫了20篇教學論文,其中2篇發表,16篇獲國家、省、市級獎,3人優質課獲獎,有6人教學設計獲市、區一等獎。

2.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增強。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除動手操作外,還自制了很多學具,有20名同學獲市、區級獎。

3.學生的學習習慣良好,思維能力增強了。經過動手操作、猜測、觀察、參加實踐活動,學生善於思考,喜歡提問,能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解決問題考慮周密、全面,解題速度快,思維敏捷,能一題多解。經常寫數學日記,並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寫成數學小論文達50篇,有10篇獲市級獎。

4.建立了具有生成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活動,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邊實驗、邊總結,找到了數學學習的方式——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出了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

(1)合作交流前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

在小組合作中,我們時常可發現小組成員參與上是很不均衡,差生參與量明顯就少。如果我們在合作前給予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對合作內容有自己的一點思考,有一點自己的見解想法,再與同組合作,這樣合作的質量有可能更好,參與就有可能會均衡些。

(2)合作討論前教師所提的要求需要可操作性,需要記錄討論結果.

從這些課看,有部分教師在討論前提出的要求,往往是一個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討論步驟,學生就很難把握,討論就成了“沙龍”,說到哪兒就滑到哪兒?在這裡,教師就必須在備課中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然後進行分析,最後再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同時,考慮到需要討論的問題往往是有一定難度或有多種解法或有一定規律的問題,這樣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只是說說而已,最好能把所得的結果或方法進行記錄並整理,這有利於彙報,更有利於學生之間討論的有效性。如武同輝老師《直線、射線、線段》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將已知道的有關知識進行整理,並寫成兩類問題,一類是想考考同學的,另一類是想請教同學的,就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


【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報告】相關文章: